9月初来到魏玛,只有几日之差,我们错过了上海双年展,看到国内同学拍到的图片和观后感想,未免觉得可惜。没过多久,听说威尼斯正在举办建筑双年展,如此难得的建筑艺术盛宴,人在欧洲,又少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我们几个同学马上开始激动的准备行程,于10月末奔赴威尼斯,一览盛况。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于1980年开始举办,到今年是第11届。作为世界上备受瞩目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展,它不只是建筑师、设计师的展览与学术交流盛会,而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建筑节日。无论今天的我们作为怎样的身份,能够有幸现场参观一下,也是人生中一次很好的经历。
本届的主题是“那儿,超越房屋的建筑”(Out there: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建筑不只仅仅是楼房,建筑、城市形态和生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我们这个星球的未来。根据建筑展总监Aaron Betsky的解释,本主题试图从建造物的坟冢中创造出更富美感和更富批判性的建筑。
威尼斯双年展的主展场位于威尼斯岛东部,汇聚了来自65个国家的建筑师及作品。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绿园城堡”(Giardini di Castello),是固定的国家馆展区,另一部分为“军械库”(Arsenale),是大栋相连的仓库厂房,举行由策展人召集的主题展。我们夜晚到达威尼斯,第二天一早便从火车站出发,首先到达圣马可广场,一路上,威尼斯的大街小巷随处可以看到双年展的海报、指示牌,以及一些分布于城市内部的分展场。沿着海边向东行走,不到半个小时就到达了一个靠近海边的公园,即国家馆展区。30个独具特色的国家展馆有秩序地坐落其中,各国建筑师都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了对主题的理解,表达形式多样,风格鲜明。
其中在意大利展馆的主展厅中是赫尔佐格.德梅隆和中国建筑师艾未未的联合作品,充满了整个展厅的竹椅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这个展品将中国竹椅的构造特征在空间场所中诗意和放大地阐释了一番。参观者能够很清楚的看到一根毛竹在椅子中的作用。竹椅是很中国的玩意儿,利用竹子的柔韧性和承受力,形成能够承受人体重的物体。椅子凳子的原形应该是路边休息时坐的石头,但中国人利用竹子的各种特性,将其编制、搭接,成为轻巧而方便使用的家具。置于展场入口处的中庭,极富个性,令每个参观者过目不忘,也很符合艾的展示艺术和赫尔佐格对于材质本身特性应用的喜好。

我们穿梭于各个国家的展馆,感受每个国家对于建筑以及此次双年展主题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展览精彩,但是时间有限,我们在感叹之余不得不离开国家馆展区,前往“军械库”。手持地图,顺着威尼斯错综的河道,我们到达了一个狭小的仓库入口,进门右转,就进入了这一由独立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参展的区域。
在我们进入厂房的一瞬,不由自主地都“哇”了起来,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即将到来的处处是惊喜。高大的厂房为大规模的布展和巨尺度的展品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少了国家这一名号的限制,参展者可以更加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接连的十几个展厅,各个地区的明星建筑师、艺术家的作品强烈的冲击着我们的视觉感官。
蓝天组COOP HIMMILBLAU 这个装置非常的有气势,参观者可以走到这个大穹顶下用耳机听到心脏跳动的声音。伴随着现场的光影,会有种回到人最初胚胎的记忆的感觉,同时这样大型的电子装备也会让你想到许多未来科幻片的场景。

参展的大多数还是试验建筑师,大大小小的小型事务所,从各个方面去解释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这个命题。有从城市的角度,讨论建筑的发展对于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影响;有从社会出发讨论新旧建筑的实质共性;还有从技术的角度讨论可行性或者尝试新的建筑形式。
大师的作品当然已经具有鲜明的特征与个性,应该说很成熟,从手法或者风格都能够很容易辨认。而实践建筑师往往都是年轻而且具有敏感和活力的年轻人,他们对于命题的阐释和思考更加具有前卫性和挑战性。我们在瞻仰大师的著作后,对这种更加贴近生命本身的建筑师的作品更加仔细的比较和分析,这个过程很有趣,更加像设计过程中关于命题的讨论交流,你会看到很多对于建筑的新的理解。
天色渐黑,我们终于赶在当天闭馆之前将所有的展览都浏览了一遍,不禁感叹时间太短,每一个展品都有着深入的思考,若要是细细品味,实在是一个星期也不够。展馆外是大片的水面,岸边有旧船坞和曾经繁忙的装卸场地,如今这些代表力量的工业建筑又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与艺术相结合,产生了特殊的空间感受。这也许就是威尼斯双年展的特殊气质所在,规模宏大,同时又心思细腻。
由于展览内容实在太多,只能选取几个重点来作出介绍,大部分只能用照片草草记录。希望同行能够在这只言片语中看到本届双年展上的讯息如海,气势恢宏,也希望能够能多的设计师参与到这个盛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