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柏林联培项目周记集萃
发布时间:2010-02-12
柏林的跳蚤市场   王罗佳
柏林的那些跳蚤市场是很可爱的地方。人们周末聚集到一起,摆起地毯,支起架子,有人甚至煞有介事的开来了拖车,还有小吃摊的香味,非常的热闹。
跳蚤市场一:Mauerpark。墙公园。原来柏林墙穿过这里,后来墙倒了,成了柏林最大的跳蚤市场之一。这里的特色就是杂。买什么的都有。旧唱片,旧收音机,旧包,旧衣服,一大堆旧徽章,自己的画,自己做的首饰,衣服。袜子,蔬菜,水果。凡是想得到的都能找到。
跳蚤市场二:Strasse des 7.Juni 六月十七大街
六月十七大街是柏林的一条主干道,柏林工大就在六月十七大街两边。在大街的两边有着很宽的人行步道。每到周末,人行步道上就摆起了跳蚤市场。这个市场的特色是古董和旧书还有衣服。大到古董椅子,大衣橱,小到古董门把手,皮草大衣,雷锋帽,爷爷级手提箱,柯布眼镜,各种古文现代文字的书,还有那些乱蓬蓬一堆看不出什么东西像垃圾一样堆在一起的东西,各种物品应有尽有。摊位之间间距不大,人又多,一下子摩肩接踵,人挤人,很是热闹。
跳蚤市场三:Boxhagener Platz
Boxhagener Platz是个很小的广场,是什么让这个广场这么特别呢?每到周末,这里就变成了新鲜食品,柏林小吃的聚集地。但这个还不是最吸引人的。最灵的是许多艺人会在那里表演,还会和观众有很多互动,很有意思。和Mauerpark完全是两种感觉了。一种是热热闹闹大家赶集,而这个就是比较个人化一点的了。
柏林有很多可爱的跳蚤市场,卖的东西不见得很贵,很高端,但都很有心思,很多摊位物如其人。逛逛跳蚤市场很多时候不见得是要买到东西,而是看看别人的心思。在那里我看到了柏林人轻松愉快的生活态度,还有那些互相之间友好的气氛。
 
搬宿舍
    我们这群惯于被折腾同时折腾别人的同学们在本周又迎来新一轮大规模的瞎折腾。
被告知目前居住的学生公寓将在3月初的某天改造成为青年旅社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开始了漫漫寻房路。那年月大家的聊天器签名都与此相关:从简单的“烦”,到充满复杂的情感“我的房子在哪里”;从对目前状态的描述“找宿舍”,到对未来的困惑“租房都这么麻烦,以后买房怎么办啊”。不一而足。
然后便是起早贪黑地去租房办事处的大妈那里去看脸色。办事处里坐着许多大妈,每个宿舍区对应一个大妈,但每个大妈都只对应一种表情。没办法,卖方市场嘛。房源异常紧俏,前脚有人退房后脚就有人搬入。就这样我们把短线炒成长线,锲而不舍方能成就租房大业。那段时间早起的理由居然就是为了排队抢房。
大家纷纷找到房子后,原本其乐融融的各个饭团便由于成员距离问题,面临解散的境遇。在半开玩笑的口吻里也能感觉到些悲伤。在包括我在内的四个人搬走的前晚,大家居然在厨房碰巧凑齐了,一起做一起吃并笑称这是最后的晚餐。散场回到自己房间开始收拾东西,突然感觉到四个月前刚到这个房间时,也是这么一盏不怎么亮的灯,这么一个刚开始积灰的立柜,而且我也是这么手忙脚乱。多年疏于清扫留下的顽固垃圾也就这么心安理得地住下了。连房租都没收它们的。
到真正搬家的那天,早上起来发现又习惯性地起晚了,彻底打扫卫生是来不及了,不管怎样面子工程得做足。这不光关系到个人卫生声誉问题,还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房间不干净要扣钱。这就令我不得不舒展冬眠多时的筋骨,开始战斗。没想到把这些顽固的老邻居请出去这么麻烦,和谈不成就恐吓,再不成就强制拆迁。物权法能否大过强制拆迁条例就在此一举。同时还要和时间赛跑,掌管退房大权的奶奶随时可能下班走人。
打扫房间打扫卫生间打扫厨房扔垃圾还被褥整理行李,总算一切搞定整装待发!路上走走停停的累个半死,到新宿舍后又是马不停蹄地把刚才在原宿舍的行为原样倒带,一个熟悉的窝又重生了。长吁一口气发现天已经大黑。想想从早上睁眼开始到现在,想感慨一下,竟没有足够的力气。
前赴后继,一路走好~
 
1.3-1.10  任斯诚
如果我们在柏林的每周都有一个主题,那这周的主题应该是关于雪。对本就生活在南方的我来说,看这被雪覆盖的城市景象多少有些新鲜。特别是从20度的瓦伦西亚到柏林落地的那一刻,才着实觉得从春天回到了冬天。即便家在柏林的同学也说我们遇到了这少有的寒冷天气,往常即便有雪也不至于这么高。厚厚的积雪倒是让学生公寓旁的小朋友有了新的娱乐场地,还在我看他们打雪仗的时候肆意地把雪球往我窗户上砸,甚是有要挑战的意味。更有趣的是,不用担心旷日持久的冰箱空间争夺,窗外就是天然的大冰箱,我们直接把肉类和需冷冻食品埋在雪下。
雪天也不都那么有趣。按理说这比较人性化、有强大基础设施支撑的城市总有处理积雪的办法,但我们仍每天都在为后人踩出一条条康庄大道,每天都在和摔跤做斗争。只有主要的车行道和最常走的小径被清扫一空,其他地方我们暂且认为是柏林人力太贵,没法完成这项艰巨的扫雪任务。虽室外冰冻三尺,室内仍春意盎然。大学的教室、公寓甚至是大巴上,都暖意实足,穿着短袖、衬衫也不为过,很多公共场所的石凳下都有暖气片,角落里总会放着能买到热咖啡、热茶的机器。这种巨大的反差使我不禁和上海对比,如果上海又冷又潮湿的冬天也能到处都有暖气,大家也不会觉得每年的冬天那么漫长了。
在这种舒服的状态下,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圣诞假期之后,能让人暂时忘却各种演讲、论文、讨论及作业的压力。当然,该来的总还是要面对的。柏林工大的学业负担与同济比较重,当然这取决个人对于完成度的要求。课程主要分为讲座和讨论两大类,都必须在学期内完成一次关于课程相关内容的主题演讲。相比之下讨论课的压力更大,不但要求听懂同学之间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各个国家略有的口音,还要马上组织自己的观点和回应。一开始也会有些“局外人”的尴尬,渐渐发现讨论课的目的不在于一次表达得多完善和多好,而在于小组成员之间是否能够多大程度互相吸取意见达成共识。
更多的收获还在于新朋友之间如何产生话题,即便只是些无关紧要的天气情况和生活琐事,也说不定是日后重要合作的良好开始。国外同学的交流很主动,乐意分享他们生活中的有趣的事情和小成就,即便他们有时仍有“欧洲中心”的优越感,也让人觉得他们很好相处。记得刚到柏林就听李老师说,不用总在意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大的前提下我们其实能够找到更多的相同点。就好像我发现德国同学也“不那么严谨”,也喜欢讨论一下老师和同学的八卦,也是各种性格特点的人都有。我们倒是很快与他们打成一片,除了不大流利的英文之外,也像其他朋友一样开始谈论各种话题了。
 
柏林周记 11/01/2010-17/01/2010)王岱琳
 
刚从圣诞假期归来,第一周用来恢复体力,这一周就用来泡作业和找房子。
做作业和做饭成为在柏林的时间的两大杀手。经过2个月的锻炼,我做饭的速度已经大大提高,但是做作业的速度却止步不前。在做作业和做饭的小块间隙,总会想想,学校里还有什么作业没有做,申请学生公寓办公室在哪天几点开门,好早早起来跑过去排队,或者注意下网上有没有二手家具卖,还会想想选课的事情具体怎样操作。当然必不可少的是明天为自己的饭团准备哪些美味健康的饭菜。有时候饭团之间还会交流最新的菜谱,互相学习以对抗自己会做的仅有的几道菜。品尝其他饭团的新菜成为每天中仅次于睡眠的第二大乐事。
只讨论做菜似乎有悖来柏林学习的初衷,还是回到学习的话题。
本周的论文研究课上,在老师的命令下,大家讨论了目前自己硕士学位申请论文的话题。有意思的是,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外国学生关注的比如设计中的参与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经济危机影响下的城市发展,参数化设计,还有历史建筑的功能改变等等;中国学生谈论的有低层高密度住宅设计,柏林的城市花园,住宅立面设计,还有某个建筑师作品的特点研究等等。我个人感觉是外国同学的论文话题比较偏向理论研究型,话题比较大,中国同学的论文话题比较偏向指导实践型,下刀切口较小。
这种不同来自不同的教育经历,十分有趣。我们的外国老师也大部分比较偏向理论研究,而我们的中国老师大部分都在从事实践。在同济的讲座,很多都是建筑师来讲设计作品,专门讲理论讲研究方法的讲座的确不多。同济学院图书馆里满书全是字的书籍似乎不多见,多的是很多图片的书籍;而柏林工大建筑学院图书馆里面有大量满书全是字的书籍。感觉外国学者更乐于纪录自己的研究结论。
这些不同都非常有趣,继续体会中!
行前纪事    谢湲
旅行前的最后一周无比的繁忙,这似乎有些冲淡了马上要去旅行的兴奋感和期待,不仅有讨论课的演讲要准备,还有论文研究课的小组演讲。 最让人头疼的还是理论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毕竟不是自己的母语,那些也许用中文叙述出来都需要花时间理解的内容,有时候啃了一遍又一遍,还是对内容似懂非懂,只好咬着牙继续奋战。不断的概括,总结和提炼,过程虽然极其痛苦,但相信经过了这样的训练还是会有所收获。
小组演讲的准备是最有意思的部分,我们是5个人一组,有两个是德国学生,大家在一起分工协作。因为我们看不懂德文文献,他们主要负责搜索社会和历史方面的资料,我们主要分析空间上的因素,并及时讨论和汇总各自的成果。我发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很不相同,虽然大家现在都是作为城市设计双学位项目的学生,但思维模式多少受到之前学习的影响,这样反而给大家更多的相互学习和了解的机会,十分难得。
在这段时间里,买菜、做饭倒成了很好的调解心情的娱乐活动了,大家一起讨论做菜的秘诀,互相品尝成果,厨房里经常充满了笑声和扑鼻的香气。对于我来说,学会自己烧饭做菜也成为我柏林之行的收获之一。
正式演讲那天恰好柏林下了第一场到大雪,整个世界瞬间成了银白色的,大雪覆盖下的柏林又是另一番模样。对于南方人来说很少看到这样的大雪,多少有些兴奋和欣喜。那天的演讲也比较成功,老师给我们的反馈也让我们受益匪浅,这门课给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步骤,方法以及逻辑思维的过程,这对之后毕业论文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期待接下来的西班牙之行!
 
Rotterdam Global Urban Summit 2009
在Isabelle、Joerg等多名老师和同学的联系下,我们受到“Rotterdam Global Urban Summit 2009”的邀请,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首脑会议前夕(12月3日-4日),于鹿特丹市参与了一个独特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会议。两天中,科学家,专家和企业家讨论了城市最好的蓝图。高知名度的国际演讲家如欧盟顾问Jeremy Rifkin和建筑师Winy Maas震撼了来自荷兰内外400多名代表的心灵。
在最后一天,我们同其他与会者共同签署了一项声明——共同创造新的绿色协议。这些签名将被提交给哥本哈根首脑会议来证明全世界的城市都能在可持续方面发挥作用。
会后,所有登记的同学通过电子邮件收到了会议组织的邀请与之保持联系。此次会议中,我们不仅可以下载所有相关的演示、电影、图片,聆听每位发言者的讲座和辩论,同时积极参与了讨论。在休息时间,我们也结交到不少来自各个城市的学生交流各自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认识和研究。
当然在参与会议的同时,我们也更了解了鹿特丹这一港口城市。虽然每天都是风雨交加,但是我们想要认识鹿特丹的这份心情却一点都没有收到影响。步入鹿特丹,宛如置身于一座新兴的大城市。它的城市建设规划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新布局实施的。建筑物基本上是战后新建的,外观新颖别致、造型独特、异彩纷呈,在几个港口都有诸多著名建筑师的作品。而在老城区,街道路面依然是用石头铺成的,保留数百年前的风貌。鹿特丹是一座位于马斯河沿岸的城市,市内河道很多,有各种各样的船只停泊在河边。只是荷兰独特的风车并非如同我愿随处可见。
鹿特丹市政当局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它的城市中心通过埃拉斯穆斯(Erasmus)桥向南延伸扩展到马斯河南岸。科普范祖伊德(Kop van Zuid)是一个新的、生气蓬勃的绿色地区,占地面积为125万平方米,正沿着旧港的沿岸兴起。这个地区将建设成为集住宅区、办公楼、商业和娱乐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区。第一批新的住宅楼目前正在建造中,计划可居住5300个家庭。我们在会议的field trips部分参观的正是这个区域。原本犯案率较高、没有人愿意居住的地方通过设计者等各方5年的努力已经在诸多方面普遍有了改善。目前除了部分住宅,还建成了小学和教堂。
我们很庆幸自己有机会来到柏林工大,不仅可以和这里的学生老师交流,他们也会提供平台给我们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12.14-12.20 巴塞罗那   单辰
 
在刺眼的阳光下眯起眼睛,手掌遮在眉骨上方,感慨的望着蓝色的天空。
完全习惯了阴雨和寒冷的柏林,突然间置身于阳光明媚的西班牙,置身于地中海岸边温暖的巴塞罗那,还真的有些不知所措;随即,心情自心底开始融化,直到欣喜装满整个心灵。
建筑师们兴许会认为这个城市属于高迪。因为当徜徉于这座城市的街巷之时,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工业化住宅;而时常会是米拉公寓,会是圣家族教堂,会是古拉尔公园;而高迪的灵魂,则附着在城市中各种鱼骨形、蚁穴状的建筑构件中,无处不在。
但这座城市绝不仅仅属于高迪。
兰布拉大街绝不像柏林覆盖着冰雪的冷清街道;在这里,眼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耳中是活泼动听的语言,擦肩而过的是把自己作为展品的行为艺术者,和黑色头发、浅棕色皮肤的美丽的加泰罗尼亚姑娘。没有理由不被人们热烈欢快的气氛所感染;于是随便找一个街上的货摊,买一条红蓝相间的围巾,裹在颈边,骄傲地回到熙攘的人群中,真正的把自己当做这座城市的一员;然后在街上漫无目的的闲逛,想象这里的人们疯狂爱着的那支球队捧杯的瞬间,整个世界都为之疯狂。
这条街的名字叫做“流浪”。
走进城市的深处,光线变得幽暗起来。一切的尺度都发生了变化。街巷两边的建筑虽然年代久远,但却依然完好如初,每一扇窗户外面都有一个堆满了鲜花的小阳台,阳台上的铁质栏杆优美的曲线,也许就是高迪灵感的来源;而建筑之间的石板路,却窄得几乎无法通过任何车辆。蓦然间一个开阔的小广场出现在眼前。强烈的光影将这个广场一分为二。阳光下的长椅上,一群年轻人热烈的吵闹着;长椅的背后,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抱着吉他,靠着椅背,双眼微睁;微颤的尼龙弦反射出柔和的阳光,动人的旋律在琴弦之间流淌。一条黑色的长毛狗趴在他的脚边,偶尔转头看一眼从眼前大摇大摆走过的鸽子,然后闭上眼睛,继续做它的美梦。
傍晚的灯光把沙滩映得像一块黄金;在金黄色的沙滩和绛红色的天空之间,幽兰而深邃的海水似乎永远不会褪色。沙滩上棕榈树随风摇曳的身影在已经模糊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有人仿佛进入了童话,有人仿佛回到了故乡。
坐在海风习习的餐桌前,目瞪口呆的盯着眼前堆得像山一般的鱼、虾、鱿鱼和青贝,一时半会无法脱离海鲜带来的惊喜;直到唇齿之间的鲜味随着白葡萄酒的清香冲进大脑,才明白也许这就是西班牙,这就是生活。
夜幕降临,欢乐的人群反而越来越庞大。街边的小酒馆鳞次栉比,吧台前人声鼎沸,即便是在室外的临时坐席上,寻找一个座位也要颇费一番周折。年轻俊朗的侍者们每人端着几大杯啤酒,轻巧的穿梭于交谈的客人们之间。而客人们,又在谈论着什么?
记忆中主语的缺失,在这里不再是一种遗憾。
因为在巴塞罗那,每一个人都很容易忘记自己。
因为在巴塞罗那,主语是渴望快乐的每一个人。
 
南行西班牙有感   姜然
 
从和风阵阵回到大雪纷飞,由自由奔放的加泰罗尼亚广场回归整齐划一的考究街道,我们也从地中海畔自由飞翔的海鸟变回了德意志学府中继续求学的学子。当飞机一路向北,越过阿尔卑斯山的时候,这一系列的转变有点让我应接不暇。越是快乐自由的时光越是过的飞快,我在从瓦伦西亚回程的飞机上已不禁开始重新感受我们的旅行。
一、西班牙风格——阳光、大海。
同葡萄牙一起,身为被地中海和大西洋所怀抱的两颗牙中的一颗,与生俱来的地理条件赋予了西班牙的灵魂——阳光和大海。这里的建筑中融入了阳光和活力,质朴温暖的色彩,色彩明快红的陶筒瓦和手工抹灰墙,醒目又不张扬的弧型墙壁和一步阳台,还有采用柔和的涂料,无反射光的陶艺挂件,不约而同展现着人工色彩与温暖阳光的交相辉映,暗示着对怡静典雅生活的心向往之。
出于海洋国家的傲人身份,"水"自然成为西班牙风格的又一灵魂元素。西班牙城市经常在街道中使用水系、绿化带作为分隔媒介,社区与外部自然区分。由社区生活到家庭起居,水岸气息散落每个角落。巴塞罗那Rambla大街尽头,哥伦布雕像肃立于此,顺其青铜大手的指向,是他当年远航出海的码头,如今这里已停靠着更多满载希望的方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阳光和大海造就了热情自由的西班牙风格,既有塞万提斯杜撰的空穴来风的骑士精神,又有哥伦布追逐新世界的超越信念。
二、自助旅行的乐趣——我们因差异而旅行。
过去,一次又一次,我翻看旅游杂志跟建筑书籍时,都会想象异国风光的美丽,还有自己置身其间的喜悦。现在,一次又一次,我终于开始了自己的旅途,切实感到旅行的乐趣其实源于异国间的人文交流,与其他国家人的交谈才是体会地域差异的最佳途径。青年旅社、车站、博物馆和餐馆里,不少素不相识甚至语言不通的陌生人都会对于途经此地的我们表现出难以置信的热情和友善。
就如托尼·惠勒(Lonely Planet作者)所说,我发现自助旅行是旅行的最佳方式。一次又一次,当我翻阅地图时,规划自己的旅行日程时,向陌生人寻求帮助时,我不再是旅游团中面目模糊、毫无个性的一位,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我获得的所有交流、帮助和友谊,都是由我自己——一个独立的旅行者和另一些人交流的结果。
伴着旅行过后的快意和疲劳回到柏林,我从这种回家的感觉中明白原来自己已经逐渐习惯这里的生活。当我打开电脑,开始写这篇中文周记时,我才发现自己仍然身在旅途中。祝我们旅途顺利。
                                                             
马德里不思议
马德里,他是个首都,他是个文化都市,同时他是个热闹的市场。
是个首都,他海纳百川,形形色色,人流不息。
是个文化都市,他有热烈的博物展览,也有幽静的公共图书馆。
是个热闹的大市场,他有灵魂般的太阳广场(SOL),和那熙熙攘攘的人群。
不思议一;
Mayor广场被作家高迈斯·德·拉塞尔纳称为“西班牙的大院”,他是游览马德里路线的起点,四周围合文艺复兴、巴洛克风格建筑,有节奏的排列的老虎窗,飘荡着18世纪贵族的气质。被四面包围的广场,尺度巨大,却因着围合的比例,感受到强烈的聚合。四个围合上高大的门洞,是和城市通气的管道,配着冬日阳光的香气和曲折的道路,朦胧中似乎看到另一个世外桃源。
Reina Sofia Museum of Modern Art 前的广场,是个马德里当地建筑事务所设计修建的,高高低低的人工标高,承载了不同的功能,充满了人情味,如若信手,趣味横生。我站在让.努维尔改建的博物馆的透明电梯中,上上下下,久久不忍离去。
不思议二;
那些设计又不留痕迹的图书馆啊!
圣诞节是个捉弄旅行建筑师的时节,虽然留下了些许的怅憾,不过这也吊了吊我们的胃口,为马德里更添神秘与期许。
到西班牙,当然要看那些闪着异样灵光的本土建筑师的作品,品味这个不一样的地域,不一样的生活,蜜酿出的不一样的思维。
因为圣诞节放假的原因,还有周末闭馆等等,此行我们只有幸参观了一个图书馆——Usera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微妙的空间——大小相对,高低相较,横竖相交,娴熟又不留痕迹的处理了室外山地标高与建筑标高。这带着设计与非设计的图书馆,似乎透着西班牙人和地中海地域的内敛中尽显奔放的感情,的确是值得体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