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校新闻网】“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创立十周年成果展揭幕
建筑与城市遗产学术论坛同期举行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建设成果展”汇集了该专业在保护教育思想、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教学体系和学生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教学研究成果,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毕业后发展及社会反馈等方面内容。
我校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建设主持人常青教授介绍,自2003年同济大学在我国建筑院系中首次创设这一本科专业以来,以院系雄厚的国内外教学资源、院系专家长期开展的遗产系列专题研究和实践为依托,通过引进专精师资力量,建设多门核心课程,并与国内外名校保护专业建立了长效交流机制。现已创建起国内建筑院校第一个保护技术实验室,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情、接轨国际的建筑遗产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2010年该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十年来累计培养输送6届167位毕业生,其中60%以上的毕业生正在中外高校继续着专业方向的深造,已就业的毕业生作为我国最早一批接受历史建筑保护专门化工程教育的高级人才,正从事着相关专业方向工作,并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据介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范围内建筑与城市遗产保护思想、纲领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个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学、材料学、测量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高度综合性专业领域,对推进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意义重大,并影响到了建筑与城乡规划的基础教育。其中,历史建筑保护作为重头,在欧美建筑院系早已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建筑学专业分支。“我国作为建筑遗产资源极其丰富的文明古国,非常有必要弥补该领域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不足,以适应城乡建设中日益增长的对此类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常青教授说。
一同开幕的“建筑与城市遗产领域研究与实践成果展”,则展出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一批专家学者在历史遗产方面所开展的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主要包括“建筑历史、理论与评论”、“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多专题内容。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吴长福教授认为,同济教授的这些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学术支撑。
“从国际范围来看,建筑与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是21世纪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的重要议程。”中科院院士、建筑城规学院郑时龄教授在为此汇展所作的总序中特别提到,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学科团队开展的“系列专题研究”是重中之重,主要包括建筑历史、理论与评论专题系列,国际遗产保护理论、纲领、法规专题系列,城乡风土建筑遗产专题系列,近代城市建筑遗产专题系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题系列,以及建筑遗产保护技术专题系列等。
当天,建筑与城市遗产学术论坛同期举行,一批国内外历史建筑与城市遗产领域的知名学者应邀作主题发言。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作了题为《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说,故宫博物院的古建筑群形态、180多万件文物藏品等都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如何让它们得到妥善保护、完好无损地留传至下一个600年,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为此,博物院重点在文物建筑修缮、“平安故宫”工程、基础设施改造、学术研究、文保技术研究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实效。
开讲前,单霁翔院长从我校党委书记周祖翼手中接过聘书,受聘为“同济大学顾问教授”。
【文汇报】同济历史建筑保护专业10年庆
本报讯(记者樊丽萍通讯员黄艾娇)明天是一年一度的中国文化遗产日。昨天,同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创立十周年暨建筑与城市遗产领域研究与实践成果汇展在该校四平路校区揭幕。十年来,该专业累计培养输送6届167位毕业生,其中60%以上的毕业生正在中外高校继续着专业方向的深造,已就业的毕业生成为我国最早一批接受历史建筑保护专门化工程教育的高级人才。
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06/07/content_76.htm
【文汇报】故宫游客如织 几人能识精妙
单霁翔感慨“直往中间挤”让很多人与珍品擦肩
故宫在国人心中地位崇高,但究竟有多少人懂得游故宫、欣赏故宫的精妙呢?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昨天出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遗产学术论坛,在做专题报告时讲了一桩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去年,故宫接待的访问游客数1520万人,超过了法国卢浮宫。但不少国内游客参观完故宫后会反问:“故宫除了房子,怎么什么都没有,不像在台北故宫可以看到很多珍品。”单霁翔说,国内游客的游览路线似有思维定势,进了故宫“直往中间挤,旁边不愿去”,结果错失了很多“好风景”。
“文渊阁”半天仅来3人
到2020年,故宫就将建成600周年。单霁翔介绍,故宫的各项修缮工程正在有序进行。修缮的好处,不仅是保护古建筑完好,一些未向公众开放的区域今后也将陆续接待游客参观。
目前,故宫向公众开放的面积为46%,而到2020年,开放面积将达到76%。但考虑到国人观展时的“路线定势”,一些新场馆在开放的过程中似乎也需要吆喝几把。
单霁翔说,上个月,故宫博物院外东路文华殿区域的文渊阁经过修缮后向社会开放。消息一出,媒体上就造势,故宫工作人员也严阵以待,生怕文渊阁开门迎客后被挤瘫。结果开放当天,文渊阁整个上午接待的游客数仅3人;下午,经过工作人员的适合引导,访客数勉强增加到20人。
修复团队外国面孔多
很多游客喜欢沿故宫中轴线参观,而单霁翔说,故宫收藏的众多珍贵文物都放在东西两侧,这就是很多游客感慨“没看见文物”的主要原因。
经过近10年的清理,故宫博物院藏品目前达180多万件。和国内众多博物馆不同的是,被故宫收藏的文物呈现出明显的“倒金字塔”结构:超过93%的藏品为珍贵文物,普通文物和其他资料只占一个“零头”。
据统计,全国文博系统馆藏珍贵文物大约401万件,168万件被故宫收藏,占比41.98%。
“很多古建筑和文物藏品的修复正进入精细化阶段。”单霁翔以故宫内的乾隆花园“倦勤斋”为例,整个修复过程长达7年。其中,仅乾隆花园内一个古戏台的木装结果,专家们在修复时发现,其使用的原材料极为罕见,多方打听和考察后才知道,只有浙江地区的一个农村地区才能找到这种植物,当地还有村民用来做纸浆。有了这条宝贵的线索,木装结构复原才算是有了起色,整个复原材料和修复的过程耗费了整整3年。
但当单霁翔展示“倦勤斋”修复团队的工作人员集体照时,记者发现,约10人规模的团队成员里,一半是外国面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无论是历史建筑保护还是文物修复,国内专业人才奇缺。“传统的很多工艺品包括一些建筑的手工部分,都可以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但现在,这些工艺失传了,大大增加了修复的难度。”
单霁翔还介绍,目前故宫一些非开放区域,还在做重新规划和建筑复建工作。比如,位于故宫西侧的明代内务府旧址,就已经列入复建计划。 本报记者 樊丽萍
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06/07/content_79.htm
【人民网】同济大学举办城市遗产研究与实践成果展
国内建筑院系首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专业创办十年
人民网上海6月6日电(记者姜泓冰)作为国内建筑院系中首设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专业,在2013年国家“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创立十周年暨建筑与城市遗产领域研究与实践成果汇展,6月6日在该校四平路校区揭幕。当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遗产学术论坛同时举行。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建设成果展”汇集了该专业在保护教育思想、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教学体系和学生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教学研究成果,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毕业后发展及社会反馈等方面内容。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建设主持人常青教授介绍,历史建筑保护在欧美建筑院系早已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建筑学专业分支。2003年,同济大学在我国建筑院系中首次创设“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已创建起国内建筑院校第一个保护技术实验室,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情、接轨国际的建筑遗产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2010年该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十年来累计培养输送6届167位毕业生,60%以上毕业生正在中外高校继续着专业方向的深造,已就业的毕业生作为我国最早一批接受历史建筑保护专门化工程教育的高级人才,正从事着相关专业方向工作。
“建筑与城市遗产领域研究与实践成果展”展出了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专家学者的探索成果。“从国际范围来看,建筑与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是21世纪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的重要议程。”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时龄教授在汇展总序中特别提到,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学科团队开展的“系列专题研究”是重中之重,主要包括建筑历史、理论与评论专题系列,国际遗产保护理论、纲领、法规专题系列,城乡风土建筑遗产专题系列,近代城市建筑遗产专题系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题系列,以及建筑遗产保护技术专题系列等。
当天,建筑与城市遗产学术论坛同期举行,一批国内外历史建筑与城市遗产领域的知名学者应邀作主题发言。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作了题为《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的专题报告。开讲前,单霁翔院长从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祖翼手中接过聘书,受聘为“同济大学顾问教授”。
http://edu.people.com.cn/n/2013/0606/c1006-21767100.html
【上海教育新闻网】同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创立十周年
成果展揭幕
本网讯(通讯员黄艾娇)作为国内建筑院系中首设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专业,在2013年国家“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创立十周年暨建筑与城市遗产领域研究与实践成果汇展今天(6月6日)正式揭幕。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建设成果展”汇集了该专业在保护教育思想、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教学体系和学生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教学研究成果,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毕业后发展及社会反馈等方面内容。
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建设主持人常青教授介绍,自2003年同济大学在我国建筑院系中首次创设这一本科专业以来,以院系雄厚的国内外教学资源、院系专家长期开展的遗产系列专题研究和实践为依托,通过引进专精师资力量,建设多门核心课程,并与国内外名校保护专业建立了长效交流机制。现已创建起国内建筑院校第一个保护技术实验室,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情、接轨国际的建筑遗产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2010年该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
十年来累计培养输送6届167位毕业生,其中60%以上的毕业生正在中外高校继续着专业方向的深造,已就业的毕业生作为我国最早一批接受历史建筑保护专门化工程教育的高级人才,正从事着相关专业方向工作,并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据了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范围内建筑与城市遗产保护思想、纲领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个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学、材料学、测量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高度综合性专业领域,对推进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意义重大,并影响到了建筑与城乡规划的基础教育。
其中,历史建筑保护作为重头,在欧美建筑院系早已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建筑学专业分支。“我国作为建筑遗产资源极其丰富的文明古国,非常有必要弥补该领域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不足,以适应城乡建设中日益增长的对此类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常青教授说。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3/06/06/528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