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建筑学报》2014/05期刊登了我院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建筑设计教学总结《小菜场上的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0级实验班2012年秋季作业集》的书评。书评由著名学者刘东洋博士撰写。刘博士从城市中建筑之意义的角度对课题进行了细微的剖析。该书2014年3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负责“菜场及住宅综合体设计”课程的辅导教师王方戟、张斌和水雁飞。以下是刘东洋博士书评的全文:
说说“小菜场上的家”
温馨低调的书名,24开的蓝皮小本,晚近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菜场上的家》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该书呈现了王方戟、张斌、水雁飞三位指导老师在2012年秋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实验班上的教学成果。书名里的“小菜场”采用了上海居民对社区市场的叫法,听着亲切。“小菜场上”暗示着设计课题中的潜在叠加属性。“小菜场上的家”则不仅指向了“住宅”或“楼房”,还指向了某种设计的终极目的性,那种穿过或纠缠着物理状态的内心归属感。于是,《小菜场上的家》举重若轻地触碰到了“城市建筑”这个亦旧亦新的话题。
什么是“城市建筑”呢?广义地讲,一切在城市里发生和建造的建筑物都可以被统称为“城市建筑”。如果项目满足了城市规划的一般性要求,符合建设密度、容积率指标控制,满足抗震规范,就可以被叫作“城市建筑”。但这显然并不是“小菜场上的家”所追求的那类城市建筑,或者说,该课题中所要拆解与塑造的城市建筑要比仅仅作为“城市里的建筑”多了许多他解和问题意识。“我们的本科设计课程一个由来已久的主要弱点,就是对于抽象的建筑功能类型的差异性重视有余,而对建筑所处的真实具体的城市环境的针对性关注不足,特别是对于所设计的空间是如何在一个社会性的环境中进行运作的这类问题基本不会涉及。这使学生们的设计训练成为一种从概念到形式的自我指涉的空间演绎,”张斌老师在开篇的“教学总结与展望”当中如是写到。
那么,当课题的设置有意指向同学们都熟悉的城市基地,使得他们有机会进行现场观察与分析,张斌说,“学生对基地相关区域的现实问题和关注呈现了一种令人欣喜的广度与深度,比如菜市场和沿街商业的租金与业态维持的关系,如何正视流动商贩的存在与必要,周边住宅区中广泛存在的破墙开店、违章搭建等非正常状态……这个课题的一大特征就是,无论是菜场还是住宅,都需要学生以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由此出发的亲身观察去贴近它,理解它,进而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仅仅依靠书本资料来开始设计”。
在上述这段话里,张斌老师覆盖了许多内容。在设计教育上,他批评了“自我指涉”的设计;他也提到了观察的价值,特别是对当下城市日常状态的细节观察。这对于几位指导教师来说,何尝不是如此?要指导学生们在上海同济大学附近层累着新中国成立
以后各个时期建筑物的高密度街区植入一片“菜场上的家”,何尝不是一次重新认识身边城市的机会?王方戟老师在谈到基地的选址时写到,“当我们在更大范围,以更长的发展过程来看基地所处的区域时,却可以发现它并不那么普通”。然后,他开始讲述自己对于1950年代同济周边居住区规划的再认识过程,尤其谈到经历了1990年代的城市开发热潮之后,这一社区因为人口构成和生活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各种空间转型迹象。叠加与并置,私人与公共关系的重新确定,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
王方戟老师的个人记述揭开了“小菜场上的家”里那种“城市建筑”的一角。与乡村聚落相比,如今的城市建筑似乎可以不再直面农业生产和土地的生态属性了(比如,像农民那样时刻关心着土壤是否肥沃),但城市建筑所要容纳的社会关系远不是“熟人社会”或“血亲关系”可以概括的东西。“小菜场上的家”是经常逛菜市的阿婆阿叔们的家。楼上楼下,存在着晨练者和休息者之间的矛盾。几步之外,就是居民与路人或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那个基地的背后有一所小学。每天都有家长在这里接送小孩。这些家长和孩子们的行为模式,就不能被粗暴地排斥到设计之外。这样一来,界面、距离、尺度、路径中的社会性陡然冒了出来。
这么多的“关系”能在设计中得到妥善处理吗?即使得到空间上的处理,构造和技术能参与到其中吗?《小菜场上的家》这本书忠实记录的正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实验班的同学们两年前在面对这些矛盾时的挣扎经历。几乎每个人的草图过程和方案当中,都体现出同学们与这一具体基地上已在、潜在、将在的多重矛盾的搏斗。有些同学为了保持居住的安静,索性让居住和菜市脱开;另一些同学在屋顶上设置了菜地,施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还有人把菜场彻底给围合了起来……这些动作体现了学生们在面对这一课题时所经历的种种疑问与应答。无论生涩还是娴熟,当他们听到来自东京工业大学的评委奥山信一教授的点评时,一定会心生感悟。奥山信一教授说:“这不是价值观的问题,而是建筑元素的配列问题……你的设计纯粹是把坡道的形态与建筑结合在一起。如果你没有依据的话,这是不成立的。另外,我必须强调一下:菜场是城市中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地方,是城市活力的集合点。不是说,漂亮的东西就一定是好东西,气味不好的地方就是一个坏东西,这不是判断建筑的标准。如果这样,上海就会像东京一样,只剩下便利店和那些所谓的小商场,而不会有菜场了。这样子的菜场正是上海魅力之所在”。
奥山信一教授评语里提到了两件事情。他所言的“配列”很容易让人追溯到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所推崇的建筑师所必备能力之一,就是对于功能、使用、态度、呈现的“配置”(distributio)能力。说白了,是一种对各种量与要求之间的微调本事。因此,奥山信一教授的评语等于挑明了这个课题中的伏笔。当学生们直观地面向当代都市里各种存在之间的矛盾时,重要的不是说辞和概念,而是如何在环境设计中以具体尺度和界面为依托展示他们的“微调”水平。如果“微调”精确,那就能把菜场和居住“微调”到一起去,也能把住宅,“微调”到基地上,让它们适应且浮游于下面的街道。至于住宅是否能够成为“家”,那需要等待。要看居民们怎样在自用自建的过程中重构自己的生活世界。
奥山信一教授的评语里再次提到了价值判断的重要性。这一话题,也体现在了水雁飞老师的总结中。水雁飞将这一课题的培养目的总结成为两点。其一,是怎样把过去相对独立的结构、构造、材料知识与设计主题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关系,以便为学生们走出校门之后适应现实业态。其二,他说,“我们希望为他们播下批判性思维的种子,以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各种标准,让他们真正关心建造(constructing),而不是发展成为书本上的‘专业主义’或者单纯工业化的机制”。
三位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学生作业当中得到体现了吗?学生们又是怎样从各种迷宫般的草图草模中浴火重生?对此抱有好奇心的读者,相信您定能在阅读这本小册子的过程中找到答案。而对3位指导教师来说,这本小册子既像他们目前对于城市建筑思考的总结,也像是一个的起点。他们也在找寻着“小菜场上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