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建筑学报》2014年第3期特集“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论道”中刊登我院郑时龄院士撰写的“当代中国建筑的基本状况思考”一文。
文中指出“城市化快速发展中,中国大陆的城市问题和建设问题都十分错综复杂,特殊地缘政治环境形成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成为影响当代中国建筑最重要的因素。在媒体和网络的推动下,建筑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一些报刊不定期辟出专栏讨论建筑问题,建筑师也更为广泛地参与各种建筑展、艺术展、建筑评奖、研讨会、报告会等活动,这些事件也成为公众广泛参与的活动。中国建筑师开始全面融入世界建筑,各种国际建筑活动中也都有了中国建筑师的身影,中国建筑师正在世界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中国建筑师得到在全新的环境和建筑领域中表现他们才华的机遇,而另一方面,许多中国建筑师和学术机构正在丧失他们的实验性和先锋性,缺乏深层次的社会人文关怀,缺乏前瞻性的研究,缺乏那种不断探索创作具有批判性意义的建筑。”
“从1980 年以来的这个时代对于中国建筑而言,是建筑创作繁荣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好的与最坏的建筑和建筑现象共存的时代。既是一个建立信仰的时代,也是一个缺乏信仰和价值观扭曲的时代;既是一个创造新文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去文化的时代;既是一个多元建筑的时代,一个实验建筑的时代,也是一个建筑商业化的时代,一个追求数量和质量并行的时代。既有国际建筑的强烈影响,也有源自本土文化的演变;既有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轻视甚至破坏建筑文化遗产的倾向。”
“就总体而言,当代中国建筑大致表现出以下6 种相互影响并相互渗透的倾向:1) 新现代建筑;2) 批判性地域建筑;3) 建筑遗产保护;4) 新形式主义建筑;5) 反现代建筑;6) 原功能主义建筑等。”“在当代中国,对传统精神与理性的探求自1950 年代以来一直方兴未艾,理性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以寻求现代化的中国建筑之路。仍然有一些建筑师在不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仍然在推进批判性地域主义,创造了一批优秀的建筑。”“应该告别脱离环境的英雄建筑的时代,回归建筑的本原。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的功能应当成为建筑的主导因素。”
结语中指出“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的作品,而是整个社会的作品。优秀的建筑需要土壤培植,需要有让建筑师脱颖而出的环境,需要培育适合中国现代建筑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
全文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