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2040战略专题系列研讨会之七——社区发展与宜居生活专场,于2014年7月19日下午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5楼会议厅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专家、学者公众咨询团共同讨论“社区发展与宜居生活”主题。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总规处副处长范宇主持,与会专家和到场民众就在全球信息化时代下,未来宜居城市应当具备怎样的品质和水准?新的形势下,社区这种城市单元应该有怎样的演变趋势,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复合多元的服务需求?上海在城市宜居生活和社区发展品质上,面临着哪些挑战?社区治理应该如何创新?城市规划应该如何作为?等热点问题展开了积极地讨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教授就本次会议议题做主题发言。他认为,随着上海大都市城市人口总量急剧攀升,人口异质性增大,社会治理难度加强,对民生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政府投资和建设引导,需要更为精准的目标和方式。上海可以尝试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规划。社区规划需要包含社区产业经济、社区文化和物质空间形态等多元复合的内容。同时,杨教授也非常期待社区规划法定地位的早日确立并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
同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朱介鸣教授通过分享新加坡在社区规划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观点:国际化背景下的宜居城市应该关注并控制好公共领域的开发,包括公共交通、公共绿化、公共艺术等,公共利益需要通过城市规划得以实现;现阶段社区发展的重点是要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特别是低收入人群为主的社会弱势群体和老龄化社区的多元需求,并要积极探讨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元投入方式的社区发展路径。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公共政策学院于海教授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社区与传统社区已经完全不同,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宜居生活的要求需要克服空间障碍和空间距离,把一切都送上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需要让人走出去,体验一切。但是我们在实体空间中,人和人的互动越来越贫乏,因此,我们不仅需要物流的高密度和近距离;更需要人流的高密度和近距离。
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香港大学客座教授、AECOM的亚太区执行董事盖·派瑞(Guy Perry)先生的研究直接将社区规划与人们的身体健康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功能混杂多元化的城市形态有助于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身体更加健康,反之,一个功能单一、相对独立的城市形态会产生更多不健康的居民。因此他认为,我们如何塑造我们的城市,将会影响到我们如何塑造自己;如何塑造自己,也最终影响到如何塑造我们的地球和环境。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公共政策学院潘天舒教授认为城市发展需要最大程度上给不同的人异质化的记忆,他们的相处需要最大的尊重。当然在发展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住在石库门里人们的很多无奈,城市发展与城市记忆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平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京生教授认为传统的规划方式对人的重视不够,缺少个性化的服务。未来的规划需要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分开,政府要着重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而社区规划是个人目标和总体社区发展的规划,是个长期讨论、磨合的过程。
虹桥街道高展主任认为社区管理面临的挑战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不完善,执法主体不明确,居民素质的参差不齐等。就目前来说,发展社区养老是重点,同时还需要依赖公民素质的提高和形成一套社区自治或者社区治理的体系。
上海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产品总顾问张海涛先生指出万科尝试以嵌入式的社区养老中心解决养老问题,一方面解决日常维护或者陪护的服务,另一方面把医疗设施、医疗人员控制在5分钟的时间之内到达居民家里的延伸式服务。
7月26日,上海2040战略专题系列研讨会“城市更新与持续繁荣”专场;8月2日,上海2040战略专题系列研讨会“城市文化与风貌塑造”专场也将由同济规划院承办。请留意后续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