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宇:“挑战与机遇——探索网络时代的建筑历史教学之路” 2015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致辞
发布时间:2015-05-28

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嘉宾,亲爱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代表学院全体师生,欢迎大家来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参加题为“挑战与机遇——探索网络时代的建筑历史教学之路”的2015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建筑历史不仅是建筑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识、人格、能力”培养的哲学基础。她是建筑学人回答“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要到那里去”的大学问。我也部分地赞成这样一种说法: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她必然受到研究者所在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重要影响。

        今天,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建筑史教学和研究必将迎来新的黄金时代,可是我们也必须直面更多的挑战。我们至少要面对三个变化。第一,知识、信息、资料的获取变得更快、更多、更详细、更丰富了,比如说,我做儿子的时候,爸爸最好做,因为爸爸啥都知道得比我多;我做爸爸的时候,儿子更好做,因为无论我说什么,儿子都能从网络上找到证明我错误的知识;第二,学科门类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了,建筑史、城市史、艺术史、技术史、文化史……互相交织融通,相互支持和辩驳,防不胜防;第三,历史研究的舞台更大了,距离更小了,交流更多了,我们在普世价值和文化相对主义之间是必须做出选择,还是努力做到左右平衡?

        所幸,我们的建筑历史之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以同济大学为例,自20世纪50年代起,冯纪忠教授、陈从周教授、罗小未教授等老一辈学者创建了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随后,以郑时龄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们传承并发展了前辈的事业。建筑历史团队群有24位专任教师,《建筑评论》和《建筑理论与历史》成为为国家精品课程,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创设了国内首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并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筑历史的各类课程,始终受到青年学生高度的欢迎;我们的郑时龄教授、常青教授、伍江教授、卢永毅教授等拥有最多的粉丝,“卢姐姐”成为最亲切的称呼。国际学者的来访和讲课,面向留学生的英语建筑史课程的开设,丰富了我们的教学生态和方法形式。历史教学本身,就是有历史、有发展的,这些让我们信心倍增。

        我们还有理由相信,网络时代的空间的虚拟,与不可复原的历史的时间的虚拟,本身就有着天然的联系。徜徉在超越物理存在的时空之间,无论对于传道者,还是对于受教者,都是一种脱俗的幸福。20多年前,我曾经有幸师从陈从周教授,短暂地成为建筑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预备队员,可惜后来阴差阳错,没能在这个道路上走得更远。但我一直以有过这段经历而感到骄傲。今天,能在这个会上欢迎大家,也感到无比的高兴。面对这里济济一堂的老中青三代学者,我最想说的就是,羡慕、嫉妒、爱!

        最后套用一下《论语》的句式:暮春者,长者五六十人,青年六七十人,聚于同济,论道钟庭,咏而归!预祝嘉宾身心俱健,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2015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