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
今天,“第一届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论坛”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隆重召开,这次的主题是“构筑我们的现代性: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诸视角”。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报告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10所大学和设计院、事务所,还有来自美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的4所大学。我代表学院全体师生,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光临!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学术会议。我首先想到第一句话,是“三生有幸”。这也是我计划退休以后写的一本书的题目。余生也晚,我是1964年生的,但我也经历了完全不同的三个时期。文革期间,改革开放初期的整个8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期的1992年以后。这三个时期的社会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建筑必定也是完全不同的图景与实质。如果加上文革前17年,1949年之前的历史,那真是跌宕起伏,建筑的关系变化迅猛,难以言表。比如说,1949年时候的上海的住宅,大约80%是市场出租住宅,20%是自有住宅,福利住宅微乎其微。到了1979年,80%住宅是公有福利住宅,自有住宅接近20%,市场出租住宅微乎其微。到了2000年,自有住宅占75%,市场出租大约占5%,福利住宅和保障性住宅不足20%。短短半个世纪,如此激荡的变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实在是奇特的波澜。所以我们研究现代建筑史,是非常值得咀嚼的事业。
我想到的第二句话,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无论在空间上,还是距离上,我们离这段历史都太近了,是20世纪后期这场大戏的亲历者。近到我们不再是一个冷眼旁观的莱辛(《汉堡剧评》),而是这场大戏中的汉姆雷特,欧非利亚,路人甲,路人乙了。这对于历史研究来说,这到底是幸福还是悲哀?近了容易找资料,找实例,找人物,可是也缺少了审视的距离。这对我们在座的学者来说,真是一个两难的事实。
我想到的第三句话,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当代中国学界建筑历史研究的方法,多半是借鉴了西方史学的基本方法。中国传统的史记春秋左传一直到顾炎武、王国维这种历史研究的方法体系,已经不再连续。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假如要交流、要分享,采用一致的平台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在平台的对接的同时,语境、价值观、标准的冲突随之而来。我们在“普示价值”和“相对主义”之间,到底作怎样的平衡和选择?2008年,GTZ的Sippel先生在这里做过一个演讲,有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既然你的茶是茶,为什么我的城不是城?”
我不是建筑历史学家,只是在住宅研究中对住宅发展的历史有兴趣。作为外行,说错了也不太害怕。我衷心地祝愿各位学者在对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的工作中,关注20世纪的复杂多变;克服时空过于贴近的困难,在一般和特殊中形成自己的方法和话语。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