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5年6月6日(周六),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的“制度,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落下帷幕。本次学术会议邀请了来自于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以及我国的诸多规划学界、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基于国际案例以及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城乡协调、土地征收、产权实践等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6月6日上午9点15分,会议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文远楼三楼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大报告厅正式开幕。开幕式由学院田莉教授主持,并邀请了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进行欢迎致辞。在随后的主题汇报中,来自剑桥大学的Derek Nicholls教授以英国大学城代表剑桥市为例,探讨了城市复兴中的产权问题;来自南澳大学的Guy Robinson教授就位于城乡边缘的绿带地区的用地矛盾与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以大伦敦地区和北京市进行了对比分析;来自以色列理工大学的Rachelle Alterman教授从补偿方案、公共利益、多方协调等角度,结合国际经验,分析了中国城市发展中土地征收的困境。随后,来自香港大学的George C.S Lin教授以广州市猎德村土地再开发为例,探讨了自下而上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的空间再生产中的利益分配、产权重构等问题;来自同济大学的朱介鸣教授针对亚洲一些城市的非正规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用地争夺、环境与景观特质等特征,认为此类紧凑型的非正规住房难以引导城市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在下午的主题汇报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龙花楼教授就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发展所面临的难题,通过三类土地整理的案例,探讨了乡村用地空间再开发的发展模式;来自中山大学的袁奇峰教授分析了佛山联滘地区“三旧改造”中土地再开发的模式,认为城市更新实质上是地方政府重建“社会资本”、获取农民信任、通过多种方式协调关系、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来自南京大学的罗小龙教授以南京迈皋桥社区为例,探讨了转型中国中小产权房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居民的特征与满意度。最后,来自同济大学的田莉教授基于产权重构的视角,对上海郊区土地减量化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而在后续的互动提问环节,现场听众就西方的城市发展与土地开发的经验与我国的实际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嘉宾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各位教授专家也进一步对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中一些非正规制度配置、土地管理困境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思考与展望。最后,会议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田莉教授的闭幕致辞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参加本次会议的大部分专家学者,均为国际顶级城市规划期刊的主编或审稿人,会议有效推动了学院与国际专业期刊的交流。会上的专家观点后续也将在部分国际期刊发表。
彭震伟书记开幕致辞与现场盛况
各位专家会议发言
嘉宾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