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视角下的城乡与社会”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15-07-03


Preparationfor Population Aging: A Human Capital Perspective

梅陈玉婵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

        社会工作在美国已经发展了30余年。梅陈玉婵教授基于多个经验案例,从老年友好型环境、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终生学习的角度,介绍了美国老年人高质量的长寿生活。梅陈玉婵教授认为,对于老年友好型社会,不仅需要物理环境的支持,更需要相应的“软件”来帮助物质空间正常运行,这些“软件”是一个系统,其包括富有意义的社会参与,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以及社会支持等,如果再能够使老年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就能够达到没有疾病的、高质量的长寿人生。在社会工作领域,主要研究宗旨就是减少老年人看病的次数和住院的时间,同时保持心理健康。社会工作通过对老年人的进一步培训,以充分利用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社会工作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己,进而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老年人可以帮助社区的其他老年人或特殊儿童,老年人也可以继续个人的学习和生活,老年人的活跃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压力,以促进社会效益的最优。


社会资本与老龄健康

朱伟珏

同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14年社会学系和城市规划系合作开展了上海居住社区的综合调研工作,这次调研提供了分析上海老龄化问题的基础数据。在研究社区的多个方向中,我们重点关注了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运用社会资本的测量标准和方法测量了社区老年人的信任程度、互惠性和社会支持,同时针对生理功能的健康,主观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三个部分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其与老年人健康之间的关系,确定社区应该承增进社区老龄人群之间的信任和提高社会支持的功能。这些研究为未来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社会学中的老龄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居家养老与社区支持

戴颂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戴颂华副教授认为,居家养老之所以是众多老人的第一养老选择,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传统观念,居家养老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孝道文化、赡养文化;其二是老年人对于多年来的生活环境感情深厚,不愿意离开;其三是经济支付能力的约束。戴颂华教授通过养老地产、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调研认为,一、养老服务不应设立门槛;二、养老服务要从内容、规模,精细化程度上进一步和需求匹配;三、医养结合可以进一步思考;四、第三方介入的服务模式值得借鉴;五、理论和政策制定需和实际需求进一步结合。


就近养老与社区治理

袁钢

上海市建管委研究院副院长

        袁钢先生的报告主要分为上海社区养老的背景情况,上海社区基层综合治理水平,以及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建设三部分内容。首先,通过统计数据,指出上海当前住宅小区存在相当数量规模的物业管理缺位,同时分析了既有的物业服务从业人员的年龄和教育结构特征。其次,关于住宅小区的综合治理,要政府监管、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四位一体,对于市区街道办事处、郊区镇政府,要完善职能定位,优化机构设置,加强居民自治和社会组织,同时加强网格化管理和法治社区建设。最后,认为面临养老问题上海有两大基础性工作要做,第一是加强住宅小区的管理和服务,第二是加强政府基层组织的力量,提高它的组织协调能力。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在解决上海住宅小区、街道办事处和郊区镇政府在未来应对老龄化社会中的养老服务需求。


上海市老年人的养老机构选择偏好与规划应对

王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

        王德教授针对上海市区养老机构床位紧张,而郊区床位空置的现象,运用SP调查方法对老年人养老设施的选择偏好进行研究。通过将预调研中发现的可能影响老年人行为的因素(费用、环境、交通、医疗服务等)进行组合,设计出不同的方案供受访者选择,从中确定规划可控的、影响老人选择的因素,进而通过改变郊区养老设施的环境条件来设置不同的情景。研究表明,通过缩短到医院的距离、降低入住费用、设置地铁站、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等可以达到提高郊区养老机构吸引力的目的,从而为指导郊区养老设施的规划配置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决策参考。


Creative Ageing City- Place-making For / By / Withthe Elderly

 

庄庆华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助理教授

        创意老龄城市是着力于老年人与地区塑造关系的研究,这个主题不仅包含建筑师和规划师的智慧,还需要社会学,人类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甚至还涉及数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创意城市的模型在世界各地都有成功的案例。庄庆华教授从新加坡已经完成的案例和正在设计及施工阶段的案例中总结了实践经验,具体包括:老年人对日常生活娱乐设施的自我创新改造,老年中心设计过程中老年人参与创新过程等。庄庆华教授试图探寻,将老年友好型的城市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老年人的创造力相结合,创造性地生产适合老年人生活方式的空间。


“原居安老”需求与空间应对的研究

姚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个体老化”分别是身心机能衰退和社会关系萎缩。防止身心机能衰退要求空间具有特殊性,以满足健康要求;防止社会关系萎缩则需要老年人居住在原社区,保留原社区关系网络。“原居安老”指老年人无论健康还是衰退,都可以自主决定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在家庭或者社区里面度过老年;即便老年人衰退到无法独立生活,他们也希望自己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中。“原居安老”可以解决两种“个体老化”产生的需求,具有三种社会价值,但用地供给是首要困难。解决用地供给不足的办法是开发社区复合型养老设施,最终实现社会的成功老化。


城乡供需视角下的乡村养老观察与思考

张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通过近几年展开的农村调查,对农村老龄设施、农村老人及其子女做了大量的访谈和问卷。张立副教授从农村和城市两个层面分析了养老设施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调查数据显示,在需求方面60%以上农村受访者愿意在农村地区养老,村镇居民对机构养老认可度不高,老年人更希望居家养老,也更倾向于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在供给方面,农村老人收入水平低、无力支撑机构养老的开销,现状养老设施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规范缺失,政府财政预算忽视养老服务和设施建设。对照面向城镇居民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相当数量的城市居民愿意到乡村养老,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和交通便利是重要考虑因素,但当下的农村在这三方面的优势并不突出。面对当前农村养老的巨大需求与现状农村养老服务和设施供给之间的巨大鸿沟,政府应该重视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和设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