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6年11月18日,中国城市住宅三十年发展回顾:类型与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文远楼顺利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时代建筑》编辑部主办,天华集团协办。研讨会的召开结合了《时代建筑》2016年第六期的新刊出版,第六期的主题是“居住——面对转型的思考”。会议由《时代建筑》主编支文军教授开场致辞,《时代建筑》责任编辑张晓春副教授主持,并邀请深圳市住建局副局长洪海灵进行特邀报告。本次学术讨论会,邀请了各有关大学和设计研究院学者、知名建筑师参会演讲。
论坛大合影
会议期间,20位学者围绕中国城市住宅建筑三十年的转型与研究、设计与实践两个分议题作了精彩的报告。洪海灵总结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的三个发展阶段,阐述发展现状中所面临的来自土地资源、需求供给等多方面的矛盾,并对可持续住房制度体系建设的创新与转型提出对策和建议。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就当代中国住宅建筑的类型特征与转型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并指出转型体现了住宅效率到城市效率的转变。清华大学周燕珉教授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从城市老旧住宅的适老化改造和新建住宅的长生命周期设计两个角度,对中国住宅建筑提出一些改进的思路和建议。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宋昆教授回顾了天津小洋楼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对居住建筑形态与产权方式矛盾的思考,设想了在未来推广低层高密度的可能性。
左上:洪海灵,右上:李振宇,左下:周燕珉,右下:宋昆
重庆大学杨宇振教授认为居住权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而呼唤这些权利、争取和实践这些权利,就是改造城市世界的过程。深圳规土委副总规划师张宇星就居住权利进一步指出,当居住空间作为全域分享资本和局域分享资本出现时,应分别提出全系统居住分享平台(超住宅)和特定性的居住分享平台(城中村)。斯图加特大学杨峰分享他对北京、上海等老式居住形态的调研考察,分析指出老式居住形态转型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同济大学黄一如教授回顾国内外居住密度相关研究的趋势,分享了团队关于控制密度指标与人的感知密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左上:杨宇振,右上:张宇星,左下:杨峰,右下:黄一如
在下午的设计与实践板块,香港中文大学邹经宇教授梳理了香港社会型住房的发展历程,并就设计、开放、管理等方面,探讨了高密度模式下的人居环境建设策略。刘晓都从深圳所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都市实践在城中村改造研究基础上的实践作品土楼公社,进一步提出未来高密度的共享型巨构城市原型。张佳晶回顾高目建筑近年来对中国居住环境的研究,并结合实践,展现其在住宅形态研究、城市形态改良和公共空间置入等问题的研究。庄慎介绍了阿科米星在居住空间品质上的改良尝试:大进深户型与交错的互跃户型,从而在住宅空间与环境整体关联性上探索住宅自发生长周期的多样性。
左上:邹经宇,右上:刘晓都,左下:张佳晶,右下:庄慎
天华集团吴欣介绍了近期天华集团的三个住宅和社区项目,讲述了他们在开放社区理念下的多种尝试,认为开放社区的核心不是简单地“拆墙”,而是营造多功能和具有活力的社区生活。胥一波从博埃里事务所的“垂直森林”项目出发,对建设真正的生物多样性的高密度城市进行展望。META工作室创始人王硕分享其对筒子楼、城中村等当代集体混合居住模式的研究,并开启对新型混合型社区行为模式的探讨。上海万晟产品能力中心总经理居培成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产品实用性和企业价值提升,提出设计产品的管理研发。区启高详尽介绍了建筑科技技术在中鹰黑森林项目的深度探索和应用,阐述了中鹰集团在科技住宅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左上:吴欣,右上:胥一波,左下:王硕,右下:居培成
区启高
11月19日相关学校的博士生和青年教师也参加了同议题的博士生专场讨论。李振宇教授和宋昆教授为博士生论坛做开场致辞,鼓励各个年级的博士生,作为大学科研创造力的先锋,应抓住机会,与各学校、各专业的科研一线人员进行深入的学习与交流。来自同济大学的13位博士研究生(卢斌、惠丝思、张顺尧、李雪、孙淼、翟宇琦、刘旭辉、张颖、莫万莉、吴景炜、董怡嘉、朱怡晨、常琦)和天津大学的2位博士研究生(时海峰、孙燕晨)进行了主题发言,分享了他们在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并就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和学术前沿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博士生专场讨论合影
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