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2014级“小菜场上的家”建筑设计课程成果展顺利开幕
发布时间:2016-12-28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2014级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建筑设计课程“小菜场上的家”成果于2016年12月25日-2017年1月24日在C楼展厅进行展览。实验班是学院为本科跨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而设置的班级及课程。该班2014级由来自建筑、规划、景观、室内、历建五个专业的21位本科生组成,为实验班的第五届。他们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到四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在实验班中完成两个学年的学习。结束后回到各自专业完成剩余课程。在实验班的学习期间,他们要共同学习与各专业的相关课程。

        来自学院各专业的田宝江、钮心毅、周向频、董楠楠、王方戟、章明、李立、王凯、王红军九位教师为实验班的基本教学团队。来自不同设计机构的八位实践建筑师柳亦春(大舍建筑)、张斌(致正建筑)、庄慎(阿科米星)、祝晓峰(山水秀)、王彦(绿环建筑)、甘昊(木土工作室)、孔锐(亘建筑)、范蓓蕾(亘建筑)组成了实验班的客座教学团队。

        本次展览是2014级实验班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建筑设计课程成果。该成果课题为“小菜场上的家——西江湾路122-126弄社区菜场及住宅综合体设计”,设计周期15周,面积4000平方米,任课教师为:张斌、庄慎、王方戟。助教:姜鸿博、李欣、孙桢、唐文琪、王梓童、杨剑飞、杨竞、张婷。课程基地选择在西江湾路一处城市中被改造的建筑群落。现有建筑是中广小吃街,菜市场,白领公寓的建筑组合体。这里是一个现实中的“小菜场的家”。该建筑群落东为西江湾路,北为建玮公寓与钧茂小高层住宅区,西、南为同心路125弄多层住宅与住宅区。课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对现场的调研,以菜场及住宅为契机,思考以建筑设计的手法寻找契合当代城市空间和功能发展的新模式。展览中对学生在暑期进行的“中国居住发展进程及菜场状况调研”及课程前两周半完成的调研作业“都市稠密地区城市局部更新设计”的成果也进行了展示。

        本次参展的学生为:李墨君(城乡规划)、刘斯腾(城乡规划)、邱雁冰(城乡规划)、王宣儒(城乡规划)、汪滢(城乡规划)、林敏(风景园林)、李云宏(风景园林)、张雯珺(风景园林)、白一江(建筑学)、陈锟(建筑学)、邓希帆(建筑学)、房玥(建筑学)、樊婕(建筑学)、黄于青(建筑学)、华心宁(建筑学)、王子宜(建筑学)、叶子桐(建筑学)、罗西若(建筑学,室内设计方向)、杨天周(建筑学,室内设计方向)、顾金怡(历史建筑保护)、张浩瑞(历史建筑保护)

        2016年12月25日全天,王骏阳(同济大学)、刘可南(旭可建筑)、范蓓蕾(亘建筑)三位老师及任课老师一同在展览现场对设计作业进行了期末终期评图。

评图现场

评图后集体合影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