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结构的再融合-中日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17-06-02

        2017年5月22日,由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举办的“建筑与结构的再融合-中日研讨会”(China-Japan Symposium o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Architects and Structural Engineers)在同济大学土木大楼A101举办。两任前日本建筑协会会长Masao SAITOH斋藤公男教授和Akira Wada和田章教授,前日本结构咨询协会会长Yoshiharo KANEBAKO金箱温春博士,设计大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汪大绥教授,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丁洁民教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周健教授,上海大舍建筑工作室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柳亦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国强教授、赵宪忠教授、肖建庄教授、吴明儿教授、陈素文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袁烽教授等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分享了对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关系的看法,深入探讨了在教学、研究和设计中如何促进建筑与结构的再融合。来自上海各设计院的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师生们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上午9:00,“建筑与结构的再融合-中日研讨会”(China-Japan Symposium o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Architects and Structural Engineers)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A101开幕。开幕式上,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和田章先生、著名设计大师汪大绥先生致欢迎辞,两位先生均表示构建建筑与结构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促进建筑与结构的再融合十分重要,对建筑行业发展意义重大。陈素文教授主持开幕式并简要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由来。

汪大绥教授

       上午的研讨会中,Masao SAITOH教授、袁烽教授、Yoshiharo KANEBAKO博士分别作了报告;下午的研讨会中,丁洁民教授、周建副总工、柳亦春、赵宪忠教授、Akira Wada教授分别作了报告。 

       Masao SAITOH教授作了题为“什么是Archi-Neering设计?——基于组合受拉结构/What is Archi-Neering Design(AND)—own experiences of hybrid tension structures”,SAITOH教授解释了”Archi-Neering”的含义,展示了建筑-结构联合设计的众多成功案例,同时介绍了其在组合受拉结构体系的研究和设计经验。 

Masao SAITOH/斋藤公男教授

       袁烽教授作了题为“结构性能化建构/Structural performance-based tectonics”的报告。袁烽教授简要介绍了建筑与结构两者关系的发展与演变,以其在教学和设计中的作品为例,围绕建筑的“生形、优化、迭代和工业化”,系统地介绍了结构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以及机器人空间打印技术在施工建造中的应用。

袁烽教授

       Yoshiharo KANEBAKO博士作了题为“结构设计中的虚与实/Imageand realization in structural design”的报告。KANEBAKO博士认为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是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结构设计是采用合适的建筑材料,选择有效的结构体系,来实现建筑师的想法;他结合自己主持结构设计的实际工程,阐释了如何与安藤忠雄、原広司、伊东丰雄等著名建筑师的合作。

Yoshiharo KANEBAKO/金箱温春博士

       丁洁民教授作了题为“体育建筑中的建筑与结构的协调设计/Harmony of Architectural Concept and Structural Design in Gyms”的报告。报告中,丁洁民教授结合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体育馆、崇明游泳馆等七个实际工程,介绍了在建筑师提出初步设计方案后,结构工程师如何积极同建筑师合作,从结构选型、结构用材和细节处理等入手,实现“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设计目标,达到建筑与结构的双赢。

丁洁民教授

       周健副总工程师作了题为“建筑工程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再融合/Reunion of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的报告。周健副总工程师首先介绍了建筑师和结构师的发展历史,建筑师和结构师本为一体,随着建筑向高、大等的发展,工业革命后才细分;然后从结构工程师的角度,就如何更有效的同建筑师合作,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结构工程师应该主动、尽早地参与到建筑方案的设计中;最后结合浦东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等实际工程阐释了结构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协作过程。

周健教授

       柳亦春教授作了题为“结构与建筑/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e”的报告。柳亦春教授先是以手套、桌子的设计为例,提出当形式的欲望和建造的目的高度一致的时候,结构与建筑便没有了界限的理念。之后柳亦春教授以龙美术馆等实际工程为例,讲述了结构工程师与建筑师从初步设计开始,共同商讨方案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建筑与结构的融合。柳亦春教授认为建筑是连接心灵与土地的结构。

柳亦春教授

       赵宪忠教授作了题为“计算机合成:搭建建筑与结构的桥梁/Computational synthesis: a method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的报告。报告中,赵宪忠教授从形状算法/shape grammar、结构设计/structural design、优化/configuration optimization三方面系统介绍了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如何通过计算机实现统一,并结合伦敦证交所总部的日晷等实际工程进行了阐述。

赵宪忠教授

       Akira Wada教授作了“建筑与结构设计,还有比这更有趣又责任重大的职业吗?/Is there more exciting and responsible job tha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的报告。Akira Wada教授首先对建筑与结构工程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同时认为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工程师们更应掌握基础的力学知识,勤动手、多思考,合理的使用计算机,最后Wada教授站在哲学的角度思考了建筑、结构、自然的关系。Akira Wada教授的观点引起了汪大绥教授的共鸣,他表示了高度赞同。

Akira Wada/和田章教授

       最后,李国强教授和陈素文教授分别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李国强教授认为建筑与结构的隔阂和差异切实存在,因此,建筑师应掌握一定的结构思想,结构工程师也需了解建筑师的追求,才能创造出符合人与自然要求的建筑作品。陈素文教授认为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应尽早沟通,应相互学习和理解,合作应该更加紧密,才能设计出更多杰出的作品;并期望通过教学、报告、讲座等多种形式继续讨论“建筑和结构的再融合”。

李国强教授

陈素文教授

       本次研讨会是同济大学百十华诞主题下土木工程学院联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办的重要活动,旨在搭建建筑与结构沟通交流的桥梁,促进建筑与结构的再融合,同时也为中-日两国建筑和结构专业的进一步的交流做了良好的铺垫。

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部分参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