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7年6月4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和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共同举办的乡村规划教育论坛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庭报告厅召开。本次论坛得到了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住建部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的支持,并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
论坛主题为乡村规划教育,包括高等院校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以及面向广大乡村建设与规划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为此主要从多元学科和规划建设实践两个视角特邀相关专家与会做主旨报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福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几十所高校以及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研究机构、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团体等多家单位的嘉宾参加论坛,共商乡村规划教育发展事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主持了上午的论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石楠先生,农业部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主任魏玉栋先生,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唐子来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报告。
随后,论坛面向全国各界发布《共同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行动倡议书》,并启动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
上午的论坛共有9位特邀嘉宾做主旨报告。其中,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桂华副研究员做了题为《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的主旨报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师范大学但文红教授做了题为《文化公平视域下的乡村规划教学课程设想》的主旨报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淡水项目主任任文伟教授做了题为《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旨报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宁志中总规划师做了题为《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的主旨报告;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秋玲女士做了题为《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的主旨报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栾峰副教授做了题为《国内高等院校乡村规划教学简况》的主旨报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做了题为《乡村规划教学体系建构与实施》的主旨报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冷红教授做了题为《乡村规划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实践探索》的主旨报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系主任郐艳丽副教授做了题为《乡村管理走向乡村治理——中国人民大学乡村规划教学实践》的主旨报告。
下午的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栾峰副教授主持,共有8位特邀嘉宾做主旨报告。其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顾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京生教授做了题为《“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的主旨报告;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田建华副局长做了题为《基于珠海实践的乡村规划教育的思考》的主旨报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泓副教授做了题为《多学科、全链条、实践导向的乡村教学探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乡村规划与建造教学实践》的主旨报告;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姜晓刚副总经理做了题为《特色小镇规划与实践经验浅谈》的主旨报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万艳华教授做了题为《从“城市规划”到“乡村规划”——华中科技大学乡村规划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的主旨报告;剑川县沙溪源乡村合作中心理事长黄印武先生做了题为《城里人的村与乡下人的村》的主旨报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段德罡教授做了题为《乡建无题》的主旨报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陈前虎教授做了题为《需求驱动·跨界行动·系统推动——浙江省高校“乡村规划与设计”课程联合教学竞赛回顾与展望》的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后,与会嘉宾围绕“乡村规划教育”主题开展了热烈讨论,共同为乡村规划教育发展出谋划策,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论坛现场
嘉宾合影
《共同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行动倡议书》
广袤的乡村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传承至今的伟大中华文明,并为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提供了稳固的基础。然而在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地区经历着城乡社会变迁带来的阵痛,面临着生态环境修复、历史文化传承、乡村社会发展、消除人口贫困等任务。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时代使命。
在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乡村地区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2008年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将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纳入城乡规划体系,2011年城乡规划学确立为一级学科顺应了新时期城乡协调发展的诉求,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了“四化同步,统筹城乡”的基本原则,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关注三农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乡村规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值此重要历史阶段,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必须肩负起自己的重要使命。
为此,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住建部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的支持下,协同各方,共同发起以下行动倡议:
一、面向乡村规划建设需求,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乡村规划教育事业,协力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各地协同共建一批教学实践基地,鼓励广大师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认识乡村、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同时也为更多专业人员提供在地化的交流和培训条件。
二、积极推动乡村规划理论和实践教学进入课堂,分地区搭建联合教学平台,共同探索城乡规划教育的新模式。加强高校间的合作和教学经验交流,通过联合教学、联合评图等方式,共同提高乡村规划教学水平。
三、加强多学科合作,拓展国际视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规划教育知识体系。组织编写乡村规划教材及案例库,逐步完善适应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
四、以高校为主要阵地,以学会为重要纽带,创新多方参与的新型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校内与校外联动、学界与业界联动、学校与地方联动,倡导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基地结合。面向社会需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训,加强高校为社会培养乡村规划建设人才的能力。
让我们共同行动,携手推进乡村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和扶贫攻坚做出我们的应有贡献!
撰稿:邹海燕
摄影:陆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