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全国自选基地)颁奖点评暨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17-12-19

       2017年12月16日下午,2017年度(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全国自选基地)颁奖点评暨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办。举办此次竞赛和研讨会,是全国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积极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实际行动,旨在积极推进乡村规划领域的专业知识发展,培养具备乡村规划专业能力的技术人才。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石楠副理事长、秘书长,曲长虹副秘书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教授等出席并致辞。

石楠

曲长虹

伍江

彭震伟

杨贵庆

       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栾峰副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立副教授主持。

张尚武

栾峰

张立

       此次竞赛要求参赛大学生为浙江台州基地、安徽合肥基地、全国自选基地3类基地作规划设计。此次竞赛一共收到来自全国60所高校的136个乡村规划设计方案,涉及在校大学生727人次、指导教师317人次,涵盖全国19个省份的41个地级市。其中,台州基地为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白鹤岭下村,由浙江工业大学、台州市黄岩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台州市规划局黄岩分局、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政府共同承办;合肥基地为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承办方为三十岗乡政府和安徽建筑大学;全国自选基地的承办方为即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全国自选基地评优结果最终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胜奖8名、佳作奖17名。此次获奖的全部75件乡村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台州基地、合肥基地和全国自选基地)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地下展厅展出一周,持续到12月22日。

       会议现场由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余建忠副院长、上海麦塔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陈荣总经理与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研究中心主任王竹教授做竞赛成果点评。参与竞赛评审的专家们表示,此次参赛的大学生覆盖面广,村庄类型多样,从这些规划方案中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对乡村的生态修复、人居环境、乡村文化振兴问题乃至乡村老龄化等深层次社会问题的关注,展现了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对乡村的理想和情怀。

余建忠

陈荣

王竹

       同时,本次会议还邀请了7位全国乡村发展领域的专家做主题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设行政执法局局长归玉东在会上做了题目为《蝴蝶村的蜕变——伽师县克皮乃克村村庄规划及实践》的报告。报告对伽师县克皮乃克村村庄规划的背景、概况、评估、村域规划与示范区整治规划等进行了介绍,并基于这一实践分享了相关的收获与启示,包括与安居富民工程、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相结合;规划引领、示范先行;尊重现状、原址改造;文化引领、特色传承;用地挖潜、精准扶贫;发动群众、村民自建;整合资源、多方筹资;注重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弘扬爱国主义、倡导民族团结等方面。

归玉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顾问、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在会上做了题目为《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的报告。报告着重阐释了传统农业社区的社会经济特征,它以小农经济为主,具有基于宗法共同体的自治性,缺乏公共物品与公共意识;对照现代性体现的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选举等特征,分享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本质是现代性对传统性的替代这一观点。

戴星翼

      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创始人彭婧以《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为题做了报告。报告介绍了这一公益实践的缘起、理念、方法与成果,并生动地分享了在诺邓乡土文化读本、祥云乡土文化创变营与上海市水文化公众教育等实践案例,由此提出了这一公益实践有关“唤醒与赋能、传承与传播、行动与创新”的愿景。

彭婧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尚武做了主题为《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报告。报告从城乡现代化视角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包括对乡村发展、中国城镇化进程和未来城镇化格局的理解;基于乡村问题的差异性,提出乡村规划应按需规划,注重实施和实效;理解乡村振兴中乡村规划的社会建设意义,有助于看到城乡规划本源和体系的重构;强调了规划师的社会责任与人才培养,发挥高校的阵地作用与专业学术平台的广泛参与性优势等。

张尚武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系主任范凌云在会上做了主题为《苏南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实践》的报告。报告介绍了特色田园乡村的概念及其相关政策背景,分享了“设计师总负责制”、“双方案联动推进”、“县、团、点统筹发展”、“发展、改革、建设并重”以及“组织保障聚力协同”等方面的规划建设创新以及相关的实践案例。

范凌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副教授罗震东做了主题为《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报告。报告介绍了淘宝村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了淘宝村的发展困境与升级,包括过度竞争下的电商产业发展“内卷化”,弱管制能力下的乡村空间建设失序,供求失衡下的乡村公共服务功能转移等;提出结合乡村治理与规划建设的淘宝村3.0模式。

罗震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彭震伟做了主题为《小城镇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的报告。报告首要结合十九大报告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阐释了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的脉络以及小城镇与乡村的关联,解读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小城镇发展,总结性提出了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发展小城镇是融合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分类指导是小城镇的差异化发展需求。

彭震伟

       振兴乡村,规划先行。举办此次乡村规划方案竞赛和研讨会,是今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围绕着乡村规划教育组织的一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在今年6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也举办了乡村规划教育论坛,期间发布了《共同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行动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乡村规划教育事业发展。此次竞赛和研讨会顺利举办,得到了众多城乡规划领域专家、老师的支持和参与,吸引了全国近千名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关注我国乡村的建设及规划,提升了同学们学习、研究、思考如何促进乡村振兴的热情,是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将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

     现场颁奖照片,以下照片排列顺序为:单项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胜奖、佳作奖

单项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胜奖

佳作奖



信息来源:孙逸洲

摄影:陆佳元

编辑:侯苗苗

相关附件:

评优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