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和建设方略,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发展主要矛盾也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让生活更美好一直是城乡规划追求的目标,面对新时代的城乡发展环境,规划工作要有更大的作为,更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018年5月19日,以“塑造城乡美好生活”为题的“第7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以下简称“金经昌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与青年规划师共聚钟庭,共同探讨、交流如何实现城乡美好生活的创新探索。
今年是金经昌论坛与广大青年规划师携手走过的第七年,在城乡规划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当下,青年规划师已塑造城乡美好生活的主力军,金经昌论坛希望可以成为一个集思广益、推动发展的平台,助力青年规划师起飞、成长,肩负起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命。本次论坛一共收到122篇文章,经过专家评选后,共有107篇文章将在会后编织成论文集,30位作者在分论坛做主题汇报。
开幕式致辞
论坛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兰教授主持,20多位来自规划学界、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重量级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开幕式,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赵万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振宇院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郑德高在开幕式上致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兰教授
李振宇院长:“中国的城市规划正面临三个转变:1、理想城市到规律城市的转变。吴志强副校长通过算法语言和机器学习,对12810个城市进行分析,认为城市的发展有7种规律。这样的分析方法,对青年规划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启发。2、从体验城市到算法城市。过去的城市规划依赖于人的体验、经验的积累,但今天城市发展的基数和影响因素成倍增加。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3、专属城市到共享城市的转变。城市的边界慢慢变得模糊,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共享逐渐成为城市常态,不仅是空间的共享,也包括人的共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振宇院长
赵万民副理事长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致辞:“2017年10月,党中央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城市规划需要承担起为人民服务的责任。金经昌论坛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划时代意义的论坛,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1、对中国以及国际城市城市规划理念的探索与实践。2、培养和挖掘青年规划师。3、通过持续的论坛交流,将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创新逐步推向新的平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赵万民
郑德高院长对城市规划谈了自己的三点体会:“1、规划应具有超前性。想做明天的规划就应该具有后天的思维,规划要学会为后天做布局。2、反思产生价值。作为青年规划师,对城市规划的任何新观点新理论,不应该为赞成而赞成,为反对而反对,要学会反思。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唯物辩证主义,以此为基础才能找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青年城市规划师,应该以唯物辩证主义作为基本方法,追问城市的发展规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郑德高
主题报告
在随后的主题论坛上,南京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罗震东副教授做了《新乡村研究与规划创新路径》主题报告,以淘宝村为例,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新乡村研究与规划创新。淘宝村是互联网+实体经济带来的一种内生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发展是乡村中一种新型的自下而上城镇化的进程。在深度研究了淘宝村产生和消失的原因,以及其边缘式的增长规律后,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规划实践中,同时督促我们积极改进规划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这很好地体现了求真的研究和务实的规划之间,互相支撑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两者的共性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才能实现创新。城乡研究研究的是规划客体,而规划研究的是规划方法论,在中国城镇化走向更加高度化、清晰化的时代,应充分认识到两者的不同,才能做出更好的规划和研究,塑造出更加美好的城乡生活。
南京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罗震东副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肖扬副教授做了题为《全球城市公共绿地的评价研究:效率、公平和使用》的报告,聚焦如何既有效率又公平的提供城市公共绿地服务的问题。通过特征价格法研究公共绿地与私人绿地之间的关系,发现城市公共绿地和私人绿地间的互补性是存在的。此外,私人绿地空间对城市公共绿地有着显著的消极调节作用。对上海市绿地分布的公平性进行研究,发现相较于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支付更多公共产品,而富人更愿意购买私人绿地服务。该结果显示传统的社会问题可能并不会在中国出现,而中国出现的社会问题更可能和绿地空间供给私有化相关。运用ICT技术研究上海绿地空间可达性问题,发现上海绿地空间存在严重的环境公正问题,城市公园分布对于上海的弱势群体存在不公正现象,而商品房和福利住房区都伴随着高水平的绿地服务。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证实了环境不公问题往往伴随居住区的空间分割,基于人的测量对社会公平更加精准,目前的规划条例可以有效的平衡绿地的个数和覆盖面,但是没关注绿地质量的不平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肖扬副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童明教授的《城市修复的逻辑》以上海乡村规划为典型代表,指出乡村本身很美丽,但背后蕴含的本质值得反思。乡村建设不仅要考虑村社或乡村环境的设计,还需兼顾产业模式、生态修复及政策设计。对于城市更新,指出现阶段城市更新很难与社会现实相匹配,大量的城市更新仅仅停留在建筑形式的改变,其症结在于中间断失一种逻辑,只停留在片断性的工作上,城市更新并不等同于建筑更新。回归到城市更新的本质问题,即城市为什么衰退?以底特律、布法罗、比肯为例分析指出,城市衰退是个产业问题、也是产业链问题,同时也与城市规划思想有关。并通过案例介绍表明城市更新可以是时间性的有机更新、经济性的有机更新、空间性的有机更新等。最后回观亚格布斯的观点,并总结得出,城市的修复并不是变的跟以前如何不同,或是孤立的更加美丽,而是通过建立良好的逻辑关系来弥补和缝合这些断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童明教授
上海脉策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城市数据团)联合创始人汤舸的《大数据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从上海到底有多少人、上海有多少空置的房子、共享单车是否提高房价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切实相关的问题出发,通过大数据分析讨论政策与生活实际的关系。针对上海总规提出的15分钟生活圈概念深入研究,地图化设施分布与可达性、建设数据工作平台,帮助政府工作人员识别公共服务设施缺失情况、科学优化设施布局规划、切实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通过工作,认识到数据最强大的力量是对原有组织结构的破坏,并基于此探索政府机构从汇报驱动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的可能性,让科技进步与组织进化同步,让大数据真正服务于人民的幸福生活。
上海脉策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城市数据团)联合创始人汤舸
下午的举行的平行分论坛上,30位青年规划师分别就“城乡统筹与规划变革”、“城市设计与文化传承”、“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四个议题进行演讲,论坛特别邀请了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点评,与青年规划师就其演讲内容展开进一步深入探讨。
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以“倡导规划实践的前沿探索,搭建规划创新的交流平台,彰显青年规划师的社会责任”为宗旨,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同济大学、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城市规划》编辑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参与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