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前的同济建筑课
发布时间:2018-05-28

罗小未,女,广东番禺人。1925年生于上海市。194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在上海美商德士古洋行工程部任绘图员,工程师助理。1951年在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至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直至2000 年后退休。1991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待遇。退休后,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顾问、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2005年获全国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发“建筑历史与理论及建筑教育杰出贡献”荣誉证书,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建筑学会颁发“建筑教育特别奖”。

 


同济建筑系六十多年前的课上讲什么?

 

半个世纪前授课的老师都有谁?

 

梁思成?杨廷宝?

 

几十年前的学生今在何处?

 

来看看罗小未先生的回忆。


 

卢永毅   以下简称卢

罗小未   以下简称罗

卢:请您讲讲那时教学的一些具体情况吧。

罗:我先讲讲教学方法上我赞成什么。首先我觉得,讲建筑历史要有很丰富的图像,要是没有图片的话没办法讲明白。所以我一方面给学生发用珂罗版制作的活页图片,同时在课堂上放幻灯片。我们同济可能是最早用 135 幻灯片的。我记得 50 年代刘敦桢先生到我们学校来时,他一看到我们的幻灯片,很欣赏。他说他们做的还是玻璃的幻灯片。

罗小未先生给学生上课(1956年)

 

卢:那么教材呢 ?

罗:大概在五三、五四年就有了,开始是油印的。50 年代我写的教材就有好几个版本。一两年就要写一份教材。同样地,我对图像十分重视。六一年出版的《外国建筑史参考图集——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建筑史附册》是我们国家第一本关于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教材。六三年出版的《外国建筑史参考图集——原始、古代、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建筑史部分》的图片比较齐全,这两本书都是我们长期的活页图片积累而成的。编写过程中,我的助教陈婉、王秉铨对我的帮助很大。

在 1956 年左右,来了梁友松,他是梁思成的研究生,很有才华,学的是西方建筑史,但中国建筑史也很好。那时候我们就让他教西方近现代史。但是,他只教了一两个学期,最多一年,就被划为右派了,听说是清华来信通知同济的。他当时很活跃,跟学生一起搞了一个“我们要现代建筑”小组,很受学生欢迎。批判他的时候,开了很多会,当然就免不了要批评西方建筑史了。

 

梁思成先生、罗小未先生与学生座谈(1969年)

卢:1957 年以后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您是否觉得要当心了 ? 那么您觉得在教书的过程中要当心的有哪几点 ?

罗:其实自到了同济后我就一直觉得像我们这样没有老师教的,不是正统出来的,既要补建筑的知识,还要补哲学的知识。因此我就自学马列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还特别学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再有就是黑格尔的和普列汉诺夫的书以及其他一些美学的书。我觉得就算我了解了一些史实,但我不会批判 ( 当时很强调对外国的东西要批判 ),因此我尽量学习。我觉得黑格尔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例如他提出的任何事情都有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给了我一个历史是变迁的、任何事情都要放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去看的基本观点。

 

杨廷宝先生、罗小未先生与学生座谈(1959年)

卢:那这对您教历史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罗:是的。其实我那时基本上是自学过来的,没有老师,也不像现在那样有很多书。没有人向我提出要求,也没有人审查我批评我,我只能学一步走一步。

在这几年当中,我最大的困惑是建筑史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因为那时候我经历过几个对我压力很大的观点。50 年代中,有一次我们到兄弟院校访问时,有一位老师很郑重地提出来,我们必须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看建筑。这其实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他接着说,有人在形容埃及大金字塔时,喜欢说白颜色的金字塔在黄色的沙漠里、蔚蓝色的天空下显得很美,他说这是什么阶级感情。他说,应该想到的是,建造金字塔时有很多很多的奴隶死在里面,因而我们看到金字塔时应该看到的是一个血淋淋的金字塔,怎么能说它美呢 ? 我听到这些话,一方面感到很恐慌 ( 因为是个政治问题 ), 另外感到很困惑。后来我总算从《共产党宣言》里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也在赞扬古代罗马建筑的成就,就舒了一口气。

另外一个问题也给了我一定的压力,这就是,我们学校有位年轻教师提出说, 建筑历史是社会发展史的注解,所以我们应该按照社会发展史的顺序来看待建筑史, 并且用建筑历史来注释社会发展史。那么我就想,建筑历史应该要反映建筑自身的发展规律,假如只用它来解释原始社会如何进入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又如何进入封建社会,那么建筑自身的许多内容以及建筑自身的发展规律又到哪里去了呢 ?

有一次,一位国内很受尊敬的资深教授来访问我们,当我们问到如何在教建筑历史中贯彻批判的继承的时候,他说,其实你们教建筑历史,只要让学生掌握 100 个例子就好了。那么学生在设计广场的时候,脑子里马上就有四五个广场跳出来,设计市政厅的时候,马上又有几个市政厅的实例跳出来……他说这样就可以了。 我想,这好像是历史建筑,而不是建筑历史了。

还有,大约五八年的时候,一位老师真心地跟我说,我们中国每一次推动历史进步的都是农民斗争,斗争后就改朝换代,那你能不能从农民斗争的角度来讲一讲建筑史 ? 大概在 60 年代初期,有一位兄弟院校的教师写了一些批判性的文章,比如批判勒·柯布西耶的“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和赖特的古根海姆美术馆。我们系里有一位好心的总支书拿着文章来很诚恳地对我这样说,你看,这些文章都登在大报上了,你教了几十年的建筑史,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呢 ? 当时我真是纳闷了,我到底怎么了,怎么就写不出来这样的文章来啊 !

这些事情都使我很困惑,而且思想压力很大,认为自己可能真的是有问题了。 所以我就一直在想,建筑史到底是什么 ? 后来我就想,其实建筑历史是最好的理解建筑的东西。就如我们想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常常从他的身世和他过去做过的事情去了解他。所以,建筑史就是建筑本身的历史。那建筑是什么呢 ? 其实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和绘画、雕塑是不一样的,它是人们生活的载体,它还要用工程技术来实现,它的形象不仅要美观,还要能表达意义。

那么我们又是如何针对学生的需要来教建筑历史呢 ? 须知,每个社会以及每个社会中不同的人群对建筑都有他一定的要求,而每个时代、每个社会又存在着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建筑历史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一批人——我们今天所说的建筑师、工程师。他们充分利用,而且是创造性地利用与他们相应时代的物质技术条件,来达到和满足社会对建筑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因此,建筑是文化史,是思想史。所以,血淋淋的金字塔你可以提,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这个金字塔来自什么样的观念,又是如何建造的。

 

罗小未先生与学生伍江、支文军在教研室(1984年) 

 

节选自《抢救记忆中的历史》,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