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区这样更新——我院章明团队杨浦滨江改造记
发布时间:2018-07-12

“一到节假日,这里就游人如织。”初夏的晨光里,一位晨练的老者告诉记者。老人锻炼的栈道就是杨树浦水厂的亲水步道,它是 45公里黄浦江贯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旅游达人提供的滨江游览手册已将杨浦滨江列入上海游览的“打卡”地: “杨浦滨江坐拥浦西中心城区最长岸线,全长 15.5公里。这里,见证了上海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杨浦滨江如何华丽转身?它与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教授团队紧密相关。

杨浦滨江,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杨浦滨江位于黄浦江岸线东端,被称为上海滨水“东大门”,其滨江岸线是黄浦江沿岸五个区中最长的。杨浦滨江岸线主要分为南、中、北三段,南段从秦皇岛路到定海路,中段从定海路至翔殷路,北段从翔殷路至闸北电厂。

杨浦滨江见证了上海工业的百年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老工业区更新,仅杨浦滨江南段,规划保护 / 保留的历史建筑总计 24 处,共 66 幢,总建筑面积达26.2 万平方米,除此之外还保存了一批极具特色的工业遗存。例如,中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厂房(怡和纱厂废纺车间锯齿屋顶,1911年)、中国最早的钢结构多层厂房(江边电站 1 号锅炉间,1913 年)、近代最高的钢结构厂房。这些遗存都是中国近代工业史留下的重要遗产。黄浦江沿岸的杨浦老工业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 " 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 "。

“锈带”变“秀带”从规划开始



新世纪以来,上海沿黄浦江两岸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企业搬迁势在必行,但空出大量的土地、厂房如何安置, “锈带”如何转身进入新时代?章明介绍,结合上海迈向全球城市、打造五个中心的目标规划,在深入调研区段特色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工业传承为核,打造生态性、生活化、智慧型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滨水岸线”的设计理念,将杨浦南段滨江的开发建设视为杨浦转型发展过程中奏响的一部交响乐,提出了“后工业、新百年——  百年工业博览带、杨浦滨江进行曲”的愿景,并提出了“三带、九章、十八强音”的构想。

章明说,从宏观到微观设计,我们都围绕工业传承这个核心展开。从总体布局到章节段落再到特色节点,我们在充分调研场地工业遗存的基础上,提炼出包括“十八强音”在内的工业遗存改造新亮点。“十八强音”分别是船坞秀场、钢雕公园、编制仓库、工业博览、焊花艺园、创智之帆、舟桥竞渡、浮岛迷宫、芦池杉径、沙滩码头、渔港晚唱、生态栈桥、钢之羽翼、塔吊浮吧、绿丘临眺、深坑攀岩、知识工厂、失重煤仓,设计这些景观,目的是要体现节点设计的趣味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焕新始于杨树浦水厂栈道

现在,从丹东路、安浦路口的转角进入杨浦滨江段的栈道,你首先 看 到 的 就 是 曾 经 的 全 国 第一—— 上海鱼市场,旧时的黑白影像印刻于规整的透水混凝土步道之上,形成一套独特的鱼市相册。

一侧 550 米钢木结构栈桥悬浮于水面上,栈桥以“舟桥”为理念,颇像条靠泊的大船。550 米的菠萝格木材桥面上,结合江上原有的工业痕迹以及水厂的部分设施,设置了八个景点: “箱亭框景”,钢结构翻折形成箱型凉亭,成为栈桥上一个遮阳点,从一侧望去,滨江景色尽

章明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要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杨浦滨江(内环以内)作为中央活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决心把封闭的生产型岸线转变为开放共享的生活岸线,努力打造成为百年工业文明展示基地、后工业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城市的发展不是推翻重建,而应当像底片叠加,色彩越来越丰富。”章明说。

规划改造,亮点多多

何谓工业遗产?章明引用李格尔(Alois Riegl)的理论说,建造之初都是用于生产实践,长期使用之后,由于观念转变,其中一些结构与建筑,成为被观赏、欣赏的对象。这些建筑与结构一旦被认为是值得保存的东西,观念上就成为工业建筑遗产。

章明说,杨浦滨江一期示范段的项目中我们就提出了“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的设计策略:工业遗存再生利用—— 强化场所记忆,增强居民归属感与认同感;路径线索梳理整合—— —营造公众体验,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原生植物复原保留—— —根植生态理念,修复改善城市生态水文条件,打造绿色生态友好型城市景观;周边地块沟通联系——  促进城市更新,通过公共空间营造带动城市发展与激发城市活力。按照这些原则,我们不仅评估房屋建筑,对设施设备、特色构筑物、地坪肌理甚至原生植物都仔细评估,凡是对场所精神的存留有帮助的“痕迹”能留尽留。我们认为,场所精神既存在于锚固在场地中的物质存留,又是若即若离于场地的诗意呈现。


文稿来源:同济报

图片来源:章明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