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8年12月8日,“王季卿先生九十寿辰学术报告会暨文选首发式”祝寿活动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C1会议室举办。为庆贺王季卿先生九十华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组织编撰出版了《王季卿文选》一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为《王季卿文选》作序
以下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为《王季卿文选》所作的序,这里全文转载。
王季卿教授是我国建筑声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是著名的建筑声学大师。60多年来,他以独特的学术探索精神,开展了建筑学与声学之间的学科交叉研究,并创立了建筑声学的教学体系,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建筑声学实验平台。他在教学、实践、科研等各个领域成果丰硕,先后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 甚丰。他教书育人,培养了大量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理论结合实践,在建筑设计中努力钻研技术难题,在声学研究中通过实际项目检验。可谓“桃李满天下,建声遍中华”,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立功、立言、立德”的榜样。
一
先生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执教的历史与学院的历史一样长。他1951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建筑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自震旦大学工学院调至同济大学建筑系担任建筑设计教师;也加入学校新成立的建筑设计处,带领高年级学生投入了文远楼、上海音乐学院漕河泾校园音乐厅等项目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工程中,先生对建筑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展了研究,并著译出版大量专业著作。在同济大学校内和上海、南京、北京遍访各位声学专家学者,成为由建筑师进入建筑声学领域的第一个人。
他写下了一段虽然充满艰辛,但却非常精彩的经历:1954年开始在建筑系开设建筑声学选修课;1955年参加设计建造了同济大学新混响室;1956年,翻译Knudsen等《建筑中的声学设计》一书并出版、暑期赴中科院马大猷教授处短期进修;1957年建设同济大学隔声测试室;1959年第一部专著《建筑设计中的噪声控制》出版。1962年,开始申报扩建筑声学实验室,直至1979年才建成国内当时最大的混响室和消声室;1960年代初,前后两次组织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性建筑声学学术报告和研讨会;1970-71年,主持上海文化广场万人观众厅声学设计;1972-74年主持上海广播局播音室设计和天津电视台演播厅建声设计,1975-76年,主持合肥市安徽剧院和上海黄浦体育馆声学设计等。改革开放以来,王先生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迎来了丰收。他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和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的学术核心,担任声学研究所创办副所长兼建声研究室主任直到退休。他还活跃于我国和国际声学界,先后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会长,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和环境声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声学学会理事长,参与并主持多次国际声学组织在上海、北京举办的大型学术会议,多次应邀担任大会报告。2000年获美国声学学会授予会士称号。他还曾任《声学技术》期刊主编、《噪声和振动控制》副主编,《声学学报》以及《Building Acoustics》(英国主办)等期刊编委数十年之久。1998年,先生年届68岁达到退休年龄,又应学校之请,继续担任博士生导师。此后10年里又培养了多名博士生。迄今又发表论文60多篇。
二
本文集是先生在60多年里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中,亲自选定了60余篇,反映了他主要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学术成果,包括众多学术团队成员和研究生的合作成果。本书中分列为四个部分:厅堂音质,房屋隔声,实验技术,传统戏场。
第一部分:室内声学和音质设计。有多篇文章对声场扩散、音质、响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对“早期反射声”的关注尤为重要,还注意到汉语清晰度的作用等特殊问题。先生还强调:一些重要的观演空间,应该从音质功能出发来创作和设计;如果建筑已成定局,再让声学顾问介入配合,必然被动。
第二部分,吸声隔声和噪声。
这一部分研究涉及住宅建筑、学校建筑的噪声控制、建筑吸声技术、高架道路声屏障、轻质隔墙的隔声技术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声学技术问题。例如早在1980年代初,王季卿先生和研究生顾樯国合作发表轻墙隔声的成果中,数十年來一直受到国际同行关注和引述,并以“顾--王公式”相称。
第三部分,实验设施和测量技术。
这一部分的论文主要结合实验室的建设,对实验室设计、测试技术、评价技术等进行的研究,反映了同济建声实验技术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与成果。
第四部分,传统戏场和音质。
1990年代后期,先生开始回顾中国建筑声学的历史,感到应该对祖国宝贵文化遗产进行重点研究。他特别关注古戏台,关注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特殊声学现象和问题,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成果颇丰。
纵观先生的研究经历,与实验相结合,与设计实践相结合,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国内期刊发表与国际交流相结合,也与科研基金项目相结合。这五个方面结合是非常难得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先生仅今年(2018年)又有4篇中、英论文发表。
三
王季卿先生学贯中西,风格儒雅。他早年就学于桃坞中学、之江大学,受过系统的西学训练,又有传统的家学熏陶。
余生也晚,我第一次见到王老师的时候,应该是在1983年秋天,他在文远楼213教室给我们上“建筑声学”课。他的言语衣着,举手投足,非常有魅力;从容淡定之中,又饱含着对专业的热情,这是很奇妙的结合。我至今还记得35年前他讲课时生动的语言:“一只手遮住耳朵降低3分贝”、“拉毛水泥不能吸声”、“绿化隔声几乎没有效果”,等等。也记得全班去声学研究所参观消声室、混响室的情景。后来也有几次在校园里看到王季卿先生和夫人朱亚新老师优雅的样子,总是十分敬佩。我们知道他对研究生非常关心,扶持他们发表论文,发起奖学金资助博士生学习。
这几年,我跟先生谈过四次。第一、二次是为了讨论交叉学科的发展,为了建筑声学的未来和年轻学者的培养。第三次是去年冬天,先生跟我讨论出版文集的计划,嘱我为文集写一篇序。受此重托,我这样的晚辈唯恐力有不及;几次起笔,几次停顿。今年春假期间,我专门去平武路王季卿、朱亚新老师的寓所“复庐”拜访。先生回忆了他走上建筑声学研究的历程,也给我们指出了发展学科方向的愿景。其实在那坎坷的岁月里,先生也受到冲击,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痛心千余本专业书为人所毁,难以原谅。当他说到从前辈大师董大酉先生遗属处,实价收购来专业书二十几本时,感到十分欣慰。今天,凝聚着王季卿先生多年心血的论文选集出版,时间跨度超过一个甲子。其中第五部分,是“书情文情与友情”,有序言,有书评,有怀念。相信从中可以读出先生的情怀。
在王季卿先生九十华诞来临之际,我谨代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致以深深的敬意!
是为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