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空间规划研究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18-12-26

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城乡生态空间结构,构建和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成为风景园林行业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为加强行业和学科交流,20181223日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联合主办的“区域生态空间规划研究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规划院所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部分与会人员合影


在专题报告会上,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张浪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金云峰教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刘菁主任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吴岩副所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空间规划研究院裴新生副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刘颂教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土分院总工程师殷玮高工、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博副教授、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菲副所长、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中心景观生态研究室梁晨主任、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章智涛主创规划师、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陈柳新高工等12位嘉宾就区域生态空间规划、管控与治理分享了各地的解决方案。报告会后还举行了圆桌会议。

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刘颂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学科委员会主任刘滨谊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王斌副秘书长代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王忠杰理事长分别致辞,张尚武教授强调了区域生态空间规划的重要性,刘滨谊教授认为,未来的三十年将是城乡绿地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王斌副秘书长指出区域生态空间保护与发展需要行业内的学者进行更多的深入探讨,此次研讨会为全行业人员提供了一次分享和学习的机会。

张尚武副院长、刘滨谊教授开幕致辞

王斌副秘书长开幕致辞、刘颂教授主持开幕式


报告会分三个环节,分别由刘颂教授、吴岩副所长和金云峰教授主持。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张浪教授以《基于有机进化论的上海市生态网络系统构建》为题,深入研究了上海市1983年、1994年、2002年、2012年等4次法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核心思想进化,比较其在规划理念、区域范围、要素拓展、布局演变、结构变异等方面的变化。证明其从“城市中的绿地布局”到“城市绿地系统”,再到“市域绿地、林地系统”,最终到“市域生态网络系统”的系统有机进化过程,进而表现其科学性、战略性、操作性和引领性,从中映射出“人的认识”的进化才是城市绿地系统进化的最根本因素。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金云峰教授以《公园城市视角下基于空间治理的区域绿地管控与上海郊野公园规划实践》为题,指出公园城市体现了“一公三生”的发展理念,即全域城市的公共性与生态、生活和生产属性的紧密结合,落实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空间”是空间规划管控治理的重要途径。区域绿地处于非建设用地之上,具有土地权属关系复杂和体质管理松散混乱等特点,缺乏可操作的规划方法和技术标准。上海创新性地提出了郊野公园的三生空间治理框架及从郊野公园转向郊野单元的控制策略,对区域绿地从概念到法定规划的管控与实践中做出了创新性示范。

张浪院长、金云峰教授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刘菁的报告《武汉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及实施途径探索》指出,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之后,持续开展生态空间相关规划研究,逐步建立起基本生态控制线管控制度。 为持续、有效地推进武汉全域生态空间的系统性管控和实施工作,2012年起创新提出全域生态空间管控的行动体系,即从“编、管、控”三个方面,提出“建立一套完善的规划编制体系、制定一套健全的法规体系、构建一个准确的信息系统”的“三个一”行动目标,以期为加快推进武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物质空间基础,即通过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实现有规可依;通过同步跟进制定政策法规,解决生态空间规划管理、实施难问题,形成制度保障;通过专门建立规划信息系统,解决生态空间管控的准确性和信息公开,并提供实时更新的数字化管理查询依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分院吴岩的报告《区域生态空间规划的道、法、术——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反思与展望》,梳理总结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生态空间规划发展的基本背景和编制思路的共性特征,指出在生态文明新要求、美好生活新需要、规划改革新形势的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是规划改革和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根本出发点。 区域生态空间的保护、建设和治理将是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前提和核心内容。生态空间规划在空间规划体系的语境中将从背景走向前台,面临着地位跃迁的机遇和编制转型的挑战。为了应对空间规划体系作为谋划空间发展和空间治理工具的战略性、基础性、制度性特征,报告强调区域生态空间规划的编研应注重道、法、术三个层面的对策调整和四个方面的思维转变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具体阐释。

  

刘菁主任工程师、吴岩副所长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裴新生教授的报告《生态空间与城市建设空间的统筹——以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认为传统城市规划关注的重点一般为建设角度的城镇空间,而缺乏与广阔的生态、农业和其他空间规划统筹。在全域管控的空间规划体系中,规划要实现从“建设思维、城市为主”向“资源保护、全域统筹”的转变,要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建设生态空间,构建更有机的空间网络体系。与此同时,规划应对城市发展的阶段性有所考量,我国东中西部差异巨大,规划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最后,以湖北荆州为例,构建了一套统筹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的空间评价技术体系,在现有“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融入城镇空间发展的潜力评价与动力预判,对生态文明时代统筹安排生态(农业)空间和建设空间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颂教授的报告《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区域绿地弹性规划》,认为生态网络和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规划都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规划途径,常规的基于水平生态过程和基于垂直生态过程的规划方法是立足生态空间的静态的、蓝图式规划方法,忽视了对城市扩张带来的动态风险的研判。研究以山东省滕州市为例,通过建立CA-MARCOV城市扩展模型、景观格局风险评价方法和生态格局安全性评价体系,对无约束、底线约束、中等约束和理想发展条件等进行多情景动态模拟、风险预测和安全性评估,在多方案比选中选出适宜的方案,为“三区三线”的划定和区域绿地规划提供依据。

裴新生副院长、刘颂教授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土分院殷玮总工做了《从郊野公园到郊野单元——生态空间规划实践探讨》的报告,介绍了上海筹建郊野公园的起因和背景,探讨了上海郊野公园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郊野单元规划如何将郊野公园设计方案形成法定规划的思路,为生态空间规划编制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实践经验。依托土地整治对田水路林村综合统筹建设郊野公园、促进区域生态修复,充分利用好农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融入乡村生活特色,灵活运用土地整治各项政策和各项涉农资金。郊野单元规划是在郊野公园实践基础上的规划创新,是对城市开发边界外非建设用地的精细化规划,它将土地整治的方法运用于规划中,对各类建设用地、农用地和生态用地做出空间安排,并且衔接上海的四线管理和上位规划,为郊野公园的实施提供了规划保障。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李博副教授的报告《三域共生的区域韧性生态空间探讨——以长株潭城市群绿色基础设施为例》,指出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具有丰富的山水生态和人文景观资源,但是依然存在诸多的生态问题。究其主因之一,是生态规划中未能充分考虑城市自组织增长带给生态空间的风险,导致生态红线防守失效。通过1973-2013年的长株潭城市群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发现:区域生态空间和城市绿地面积与生态景观破碎度同步增长,无序的城乡建设是其主因。因此,应建立城镇增长与各类景观过程的综合自组织模型,辨识景观安全格局和景观风险格局,从而构建由自然圣域NGI、灰绿兼容MGI和博弈空间RGI构成的韧性绿色基础设施,以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立生态网络、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和防控不稳定生态空间,并作为划定刚性与弹性UGB的依据。

殷玮总工、李博副院长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菲副所长以《成都生态绿隔区管控研究》为题,介绍了成都管控治理的经验,成都市的生态绿隔区是指各级城市、镇依法审批的总体规划中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城市用地边界线以外的区域,处于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管控和生态区生态保护条例未覆盖的中间地带。通过研究确定生态绿隔区采用以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为底线,以规划技术导则为倡导的管控模式。刚性的技术管理规定主要对生态绿隔区内的建设总量、建设用地功能、建设用地布局选址、建设用地形态管控及建筑高度几个方面对生态绿隔区进行管控,以实现对生态本底的保护和生态功能提升的目的。同时还对生态绿隔区的建设从提升生态功能、提升建设环境品质和景观品质等方面提出了指引性要求。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梁晨主任则以海东市湟水河流域为例,介绍了基于多尺度视角下的流域生态安全网络构建与管控研究。规划从流域生态战略分析、中心城区生态安全网络构建与管控、实施保障管理等层面实现海东湟水河流域生态空间管控的多层级体系路径。认为区域生态空间的管控需因地制宜,以多尺度、网络系统化构建思路方法,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分类引导要求,同时建议以政府牵头制定综合性决策方案,进行统筹协同,并将具体任务进行分步骤落实操作。生态空间具有重要复合价值(生态、生产、游憩、景观等价值),应弹性引导与刚性控制相结合,做到“该管的必须管起来”,同时为人、生物、城市的发展预留空间、搭建平台,充分平衡保护与发展矛盾。

高菲副所长、梁晨主任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章智涛介绍了厦门市生态控制线的划定、管理与实施。他总结厦门发展的整体过程,有五个突出特点:《“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纲领性文件的引领落实了厦门山水空间格局,体现了科学性、民主性、法治性的规划过程;立足“多规合一”进行空间规划协调,使生态控制线成为各行政主管部门共同遵守的边界;借助“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以空间治理转型为重点,实现各部门协同管理;推进定点定桩,以边界落地促实施,让生态控制线边界“看得见、管得住”;空间管制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统筹全域空间,重视生态和乡村用地的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陈柳新高工概要介绍了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背景、工作回顾、管理政策以及主要成效,分别从精细管控、保护利用、质量提升以及权益保障四个方面交流分享深圳生态空间的治理探索。结合新形势的变化和新的发展要求,从四个方面对深圳市生态空间综合治理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交流和分享:从单一管控走向精细化、分级分类管控;通过三级公园体系、生态游憩网络体系的规划建设,实现功能引领生态空间的保护利用;通过建设用地清退、生态建设及生态修复计划等促进生态质量提升;重视生态空间权益保障与实施等。最后报告指出,深圳生态空间管理实践,始终围绕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福祉的转变的目标。

章智涛主创规划师、陈柳新副总工程师


圆桌会议环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王斌所长主持,与会嘉宾就如何认知区域生态空间规划、如何与未来的空间规划师体系相融合、如何划定生态红线以及如何进行管控、治理展开深入交流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区域生态空间规划应具备战略性与前瞻性,当前应积极进行学科交叉、行业协作,开展持续性的交流讨论,推动区域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发展。

圆桌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