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前沿理论 培养新兴领域实践队伍 | 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研究前沿同济-桂林理工讲堂(2019)举办
发布时间:2019-05-27

       2019517日至520日,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研究前沿同济-桂林理工讲堂(2019)在桂林理工大学圆满举办。此次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研究前沿同济-桂林理工讲堂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同济大学生态智慧与实践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旨在为推动我国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研究的发展,推广国内外生态智慧引导下的生态实践研究的前沿理论、方法与案例,培养我国在这一新兴领域的教学、科研及实践队伍。此次讲堂为期3天,共邀请了4位国内外专家担任主讲嘉宾,以主旨报告和微工作坊的形式详细介绍自己的前沿思想与生态实践工作。


       518日上午900,讲堂在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图书馆报告厅顺利开幕,来自国内风景园林和规划专业高校、科研企业等160余人参会。首先,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宁教授致辞,欢迎大家来到桂林理工大学。王云才教授宣读了贺词,代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对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的顺利开幕表达热烈祝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学院副院长郑文俊教授宣读会议注意事项,并带领大家合照留念。

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宁教授致辞

王云才教授

合照


主旨报告1

生态密度:来自美国大都市区的经验教训

Eco-Density: Lessons from the U.S. metropolitan regions

Kheir Al-Kodmany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城市规划与政策系教授

     来自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kheir AL-Kdomany教授重点围绕生态密度的概念,结合美国大都市的一点典型现象和问题进行了五个方面的举例讲解。第一个部分是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大都市中存在的不同生态密度,例如交通运输荷载密度,货运交通流线,港口货运流量、二级市场分布、污染物排放分布情况等等。第二部分是介绍了现代大都市在垂直密度上发展的十个典型空间模型,例如高架运输系统模型,商场系统模型,机场系统模型,DBC系统模型等等。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城市密度与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空间关系,例如枪支问题,收入问题和种族问题与城市密度的联系。第四部分介绍了城市中人类活动的生态密度分布可以通过分析社交软件的上传数据得到。第五部分举例介绍了如何通过有策略地规划人行系统实现对城市拥挤人流的重新引导分流。

Kheir Al-Kodmany


工作坊1

生态建筑与城市设计:应用于高层城市中的公共空间

Eco-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Applications for placemaking in the high-rise city

Kheir Al-Kodmany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城市规划与政策系教授

       Kheir Al-Kodmany教授在工作坊开始时,陈述了在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的密集化会破坏建筑的布局,使得可用的公共空间减少的情况,在此情形下,提出了“如何提升高层建筑公共空间体验感”这一核心问题。Kheir Al-Kodmany教授结合现场幽默风趣的表达叙述了高层建筑空间能给人以直观感受这一观点,并通过城市设计纬度、人类纬度、架构纬度、交通纬度这四个纬度来阐述如何提升高层建筑的公共空间的体验感。通过利用社交平台的位置数据、现场调查法的方式,结合规划设计的方法,运用生态建筑的理念,提出了提升高层建筑公共空间体验感的具体措施。

       在工作坊的后半段,Kheir Al-Kodmany教授分享了迪拜、芝加哥、杭州等世界各地建筑的具体案例,分析了高层建筑的材质、规模与功能形式等方面所给人的直观感受,分享了高层建筑空间规划设计的经验,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Kheir Al-Kodmany工作坊



主旨报告2

跨界合作 整体设计Bridging the Gaps, Integrated Design

胡洁教授:清华大学景观学系、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胡洁教授强调社会生态实践涉及国家管理部门、研究团队和实践团队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国家管理部门,如:国土资源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这些负责制定战略和指引方向的国家部委,将会从根本上影响社会生态实践的发展方向。第二个层面是研究团队,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中心,长期都在进行社会生态方向的研究,已经具有大量丰硕的理论成果、科研课题、学术论文等,但面临的问题是,这些从事研究的师生很难进入到实践一线。第三个层面是实践团队,包括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实际项目中的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到施工的设计团队;从事空气、水、土壤治理的环保技术团队,以及与市政基础设施相关的专业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如给排水设计、垃圾处理等。因此,将生态理念转为落地建成的实际项目,需要大幅度的跨界合作,纵向上需要国家管理部门、研究团队和实践团队的高度配合,横向上需要多专业一体化设计,将园林、生态、市政、水利等专业技术搭建成综合的合作网络图。在我们实践的项目中,有大量跨界合作、整体设计的项目案例,例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规划设计、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综合规划、2021扬州世园会及周边规划设计等项目。

胡洁教授


工作坊2

中国古代山水城市及山水园林范例研究

Chinese Traditional Shan-shui City and Shan-shui Garden Cases Study

胡洁教授:清华大学景观学系、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胡洁教授首先肯定了我国山水城市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吴良镛先生及其他学者的山水城市理论,并指出山水城市建设应与今天的生态技术相结合。随后,胡洁老师以我国古代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山水城市为案例,如秦汉咸阳城、南宋临安城、明清北京城等,详细分析了其城市山水关系和营建智慧。胡老师指出,古代城市依托山水,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设经验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极大借鉴意义。最后,胡洁老师邀请其他学者为大家分享了南京、桂林、苏州、昆明等各地的山水城市范例,汪辉教授分享的主旨是南京山--城的理念与内涵,介绍了南京的基本行政与地理现状情况,分析了南京的山水景观结构。凌世君副研究员介绍了桂林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桂林的山水园林。各位嘉宾的用心演讲,就山水城市的规划与研究进行了深度探讨。

胡洁教授工作坊



主旨报告3

回顾参与式研究与实践智慧:对公共事务教育的启示

Reflections on Engaged Scholarship and Practical Wisdom: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Affairs Education

Greg Lindsey: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事务系教授

       Greg Lindsey教授首先指出现代大学,特别是公共资助机构的社科领域一直面临的困扰。其次,他介绍了针对公共事务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出教育中要强调实践,引导公众参与研究等主要目标。最后通过案例介绍了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他们需要自己设计研究框架,做数据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向公众汇报,然后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数据监测,模型模拟,直至理论的建立。总的来说,我们要强调与实践结合的教育,帮助学生受教育,帮助机构进行决策分析,公众受益,实现多方面的共赢。

Greg Lindsey教授


工作坊3

列举案例:社区合作实践智慧的应用

Cases in Counting: Harnessing the Practical Wisdom of Community Collaborations

Greg Lindsey: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事务系教授

       Greg Lindsey教授在工作坊环节再次强调了上午讲座的要点,并结合案例展示了参与式学术,特别是社区协作的培育,对研究的促进作用。第一个案例是研究城市中哪个地区的人们更为弱势,学生们从人口分布,人口年龄,有车情况等不同因素进行了弱势人群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第二个案例讲述了如何进行自行车行系统和人行系统相互作用的分析研究,以帮助城市更好地设置人行和车行系统。接着教授设置了一个课题,发动同学们进行了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提高桂林高速系统中植物的生态系统服务效益?学生能够如何帮助收集和提供这些信息?在这些研究过程中需要哪些不同机构的合作?整个工作坊环节充满了思想的碰撞,激发了同学们的研究热情。工作坊探讨了社区合作在语言社会科学和生态社会中的作用。

Greg Lindsey教授工作坊



主旨报告4

控制与沟通:对于探索城市系统方法的探索Cybernetic Perspectives on the City

Timothy Jachna,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建筑系教授

       Timothy Jachna教授围绕:如何综合讨论宏观把控对城市影响的各种方面,进行讲座分享。在报告中着重指出如下几点: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如何从生态环境中学习,明白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法;其次,设计过程中,我们永远不知道解决办法是否为终稿,因此要不断的进行实践……。随后,针对机遇与风险进行了讨论,并用一个为期6天的Pearl河三角洲流域的城市策略案例来论证。从人口、交通、物流、现金流等方面讨论了时间线上的城市变迁,当地人与当地文化的关系,以及海平面上升对城市教育的影响。最后用“目标不是要寻找一种解决办法或者做成一个设计,而是要关注事态被解决”来结束通篇演讲。

Timothy Jachna



工作坊4

城市生态学:城市设计课中的教学方法Urban ecologies: pedagogical approaches in an urban design studio

Timothy Jachna,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建筑系教授

       Timothy Jachna教授借用香港和广州两个城市来思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可以从社会,文化,法律法规,经济,生态等角度出发,然而这些观点不是独一存在而是相互扶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必须从变化的态度、价值、行为和城市居民等方面入手,把设计概念贯穿全部内容和空间。所以我们需要探讨传统城市设计范围,不同学科融合的边界以及不同的社会角色对其的影响。同时,强调城市设计应以人为本,在尊重当地区域的生态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最后,Tim教授用Massimo的一个案例《Up-Citying》来说明不同尺度的空间,不同身份的人员,不同角度的政策方针,以及不同专业的建设项目对城市的影响。

Timothy Jachna工作坊



主旨报告5

民族村寨“三生空间”的传统生态智慧研究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Wisdom in Spatial Patterns of Ethnic Villages

吴忠军教授:桂林理工大学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吴忠军教授首先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村古镇作为一种当代新型旅游产品而备受旅游者青睐。然而,在其成为时代新宠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空间生产加速、文化空间解构、景观空间转向等一系列问题。工作坊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结合民族旅游规划实践,以传统的瑶族、侗族、苗族、壮族等村寨的旅游规划实践为对象,通过对民族村寨“三生空间”的创新性的重构,以实现民族村寨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而构建民族村寨文化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的理想路径与模式。

吴忠军教授工作坊



       在最后的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回顾与展望工作坊中,王昕晧教授对前沿讲堂嘉宾的精彩报告做了总结与回顾,并对会议的主办方、志愿者们表达感谢。在讲堂交接仪式中,桂林理工大学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吴忠军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王雨村书记进行讲堂会旗交接。苏州科技大学王雨村书记热情邀请大家参加明年2020年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研究前沿同济-苏科讲堂。

       本次前沿讲堂提供了大家与名师学者面对面近距离交流研讨的机会,会场气氛浓厚热烈,参会人员均被各位学者的“真情”所感染,通过各位名师学者的主旨报告、工作坊分享,给予了正在治学求索之路上同行的其他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心灵上的启迪。


王昕晧教授

交接仪式

志愿者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