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 新民晚报点赞我院建筑策划课程聚焦四川北路复兴
发布时间:2019-07-19


报道背景:上海城市更新


2019年7月17日,新民晚报要闻A06版面报道了由涂慧君教授指导的同济大学建筑策划与城市设计课程对上海城市更新的参与——为四川北路绘更新蓝图。

  

报道指出课程聚焦四川北路复兴的城市问题,并详细介绍了参与课程同学对于四川北路复兴策划方案的最终成果。即通过建筑策划教学,让学生们真正走出校园的象牙塔,结合社会学分析、社会调研,了解城市空间中人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多主体参与的建筑策划群决策的研究手段,寻找城市空间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报道内容:为四川北路绘更新蓝图


“走走看看南京路,买卖请到四川路。”在上海长大的70后、80后,对这句宣传语莫不耳熟能详。曾经,四川北路几乎就是上海的中轴线,繁华的商业吸引了川流不息的人群。然而,今天的四川北路却难显当年的辉煌。四川北路的出路在哪里?最近,一批同济大学的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通过建筑策划的研究方式和手段,希望为四川北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建筑设计的原动力在哪里?我觉得所有的任务书不会教你去提出问题,它只会要求你去解决一个问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涂慧君说,“我们学院本科《建筑策划》课程今年就聚焦在四川北路的复兴上,希望从社会背景研究入手,结合社会学分析、社会调研,了解城市空间中人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多主体参与建筑策划群决策的研究手段,寻找城市空间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次建筑策划课程中涂慧君带领同学们深入街道和基地,调研全街道21个居委,搜集了来自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老年人、中青年、房产商、投资人、专家、旅游者、公众等多种不同主体的参考数据。

  

在终期答辩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案中,有几个引起了涂慧君的关注。一组同学以国潮带动区域复兴的“新四川北路计划”,针对性地提出了北、中、南分区规划的方案,在主题文脉统一、延续的前提下,通过对四川北路街道空间的改善提升、滨水公共空间带的塑造、跨街区地下停车系统的建设实现三个片区在物质空间和行为模式上的连接。

  

据涂慧君介绍,让一条长2.5公里的道路和一个2700亩的街区重获新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命题,明确提出一个直切要害的问题远比盲目解决一揽子不痛不痒的问题更紧要。因此学生们借由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场地分析、文献查阅三个途径来搜集提出问题的基本依据,通过对川北街道城市肌理、道路系统、用地功能、公共交通、文化资源的分析,依据其总体上呈现出的分段特征,初步提出了“拼贴与缝合”的方案框架,即分区规划和空间整合。

  

另外一个引发涂慧君关注的方案是“海上旧梦”。在这个方案中,基于人们对于老上海的文化认同和公共记忆,以四川北路的历史文化和业态基础为依托,展现一个文化追根、里弄闲居与市井百态三元合一的城市空间,以这种方式使四川北路再度站在世界面前。以体验式消费为主体,构建四川北路2.0的业态系统。

  

在涂慧君上学期主持的另一门国际研究生城市设计课程——面向全龄的城市设计,也聚焦四川北路复兴,来自柏林工大、新加坡理工、米兰理工等多国年轻学子积极参与了此课程,希望为上海城市建设出谋划策。“我们通过建筑策划教学,让学生们走出校园象牙塔,了解人与城市的真正问题与需求,勇于创新是年轻人的特质,城市的未来属于他们。”

  

“我本人就是四川北路街道的社区规划师,城市改造不能只着眼于大拆大建,细节的微更新更能让老小区提升品质。同时引入多方面多角度的社会力量参与,对于创新社会治理、打通城市管理末梢、协调多元利益关系、科学理性决策有积极意义。”涂慧君表示,此次学生们的很多设想对于今后的社区复兴也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文章引用自新民晚报

作者 首席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