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传播,我院教授及校友主导“Architecture China自然建造”奖设立
发布时间:2019-10-28
10月19日,由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我院校友王澍担任评委会主席的“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奖在风语筑大楼宣布设立发布。发布会由建筑评论家、策展人、我院副院长李翔宁主持。各界嘉宾近500人与会。

李翔宁介绍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奖
会上,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王澍表示,“自然建造”的核心不是简单的所谓“关注自然”,而是从探索、保持差异性的世界观出发,提倡对差异性的坚持,并反对绝对的统一性。“包括中国的文化,所谓千城一面,都是和统一性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坚持的是差异性,这是核心。手工与现代工艺的共存是我们强调的探索方向。”王澍回顾了他2001年参加柏林Aedes建筑画廊“土木:中国青年建筑师”展览的经历和感悟。在跨文化背景下,“自然建造”一方面反思着如何超越地域限制而为世界带来中国文化的贡献;另一方面,在中国过去几十年间快速建造的背景下,“自然建造”是一种建筑师的发问与反思。

王澍致辞
据了解,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奖将参照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提出的“自然建造”的评奖理念,基于对当下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与中国本土现实的思考,传播自然建造的理念。奖项意在通过寻找建造的诗意重返自然之道,并探寻中国本土的当代建筑中与“自然建造”相似、相关的理念。自然建造鼓励向乡村学习,提倡将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并同现代技术相集合,以新的建造方式重新使城市、建筑、自然与诗歌、绘画形成一种不可分离,难以分类并密集的综合状态。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奖下设实践成就奖、技术探索奖、青年探索奖、评委会特别奖4类奖项。其中实践成就奖为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奖最高奖,用以表彰在长期建筑实践中体现“自然建造”或相似、相关理念的建筑师,并要求该建筑师在近十年内有三件或以上的高品质建成作品;技术探索奖则关注具有人文精神并持续不辍的建筑技术创新项目(近年内运用该技术创新的高品质作品两件或以上),鼓励跨专业和跨领域的探索;青年探索奖将颁给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青年建筑师(近年内有两件或以上高品质建成作品),以奖掖青年建筑师的实验精神;评委会特别奖由评审委员会成员提名并从中评选,作品要求为2017-2018年落成并能体现“自然建造”或相似理念的高品质建筑作品。评委会主席由王澍担任,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崔愷、葛明、李翔宁等中外专家11人组成,提名委员会成员由龚彦、顾大庆、黄居正、支文军、Hans-Jürgen Commerell等中外专家17人担任。奖项奖金由我校校友李晖创立的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据悉,李翔宁担任主编的英文建筑期刊《Architecture China》将发布、出版“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奖”期刊特辑,从而以建筑奖项、期刊杂志以及国际展览交流等联合方式,全面推动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颁奖典礼将于2020年2月23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奖项公布后,主办方计划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等机构共同举办“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奖”巡回展览,还计划于202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馆(Barcelona Pavilion)面向全球发布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奖。所有获奖项目与入围项目均将入选特辑与巡回展览。主办方介绍,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奖项申报采取评审委员会与提名委员会提名、与自我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国两岸三地有两件或以上高水平建成作品的中国和外籍建筑师均可纳入评奖范围。

发布会后出席嘉宾在建筑模型博物馆合影
来源:同济大学、Architectur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