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回顾 | CAUP“从现代到未来”第四届校友论坛
发布时间:2019-11-20

    2019年11月16日晚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四届校友论坛在学院圆满落幕。此次论坛分为主论坛和四个分论坛。多位优秀校友分享了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实践与经验,令人受益匪浅。每个分论坛由学生代表作为学生评委团为校友发言打分,各产生3个“最佳报告”。


分论坛一:教育与科研分论坛

主持 :杨贵庆      规划系系主任        

秘书 :陈   晨      规划系副教授


学生评选最佳报告:

郭屹民

程博

张玲玲

郭屹民校友在传统结构原型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考存在的其他可能性,并通过例园茶室等案例的介绍,展示了没有支柱感的浮游结构,表达了对建筑结构的传统与未来的认识。

程博校友作为建筑工房青年建筑师发展中心的创始人之一,详细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的物理模型连接复杂知识与具体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在建筑教学方面进行的探索。

张玲玲校友通过讲述带领苏州大学学生建造凳子剧场的经历,表达了她对乡村设计被围观、被欣赏、被使用的特点的理解,阐述了由场地生成设计的观念。


本论坛报告:

余亮

李麟学

王世福

孙良

郭飞

塞尔江·哈力克

杨哲

段建强

蔡燕歆

范凌云


余亮校友通过对建筑安全隐患的列举,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避免安全问题的话题。李麟学校友介绍了同济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的发展现状,表达了他对城市与传播关系的思考。王世福校友对中国城市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思考了西方理论是否能引导中国城市化的问题。孙良校友分享了基于虚拟现实模拟地下空间进行研究和设计优化的经验。郭飞校友介绍了利用GIS等技术发掘风廊位置并应用于实际设计的方法。塞尔江·哈力克校友对新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杨哲校友总结了自己国土空间规划课程的经验,推荐了本科教育与实践基地联系交流的教学方法。段建强校友为我们讲述了自己在园林研究与海外交流过程中的经历与感悟。蔡燕歆校友结合车站调研和设计课题,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新教学方法。范凌云校友在时间的维度上为我们介绍了不同时期的乡村发展特点,并对未来乡村发展进行了展望。

分论坛二:设计与管理分论坛

主  持:张    鹏      建筑系副系主任      

秘  书:刘    刊      建筑系助理教授

学生评选最佳报告:

陈立缤

李宏

刘可南


陈立缤校友通过对于西岸美术馆,洛克外滩源两个案例的分析,介绍了使用单一体量创造边界感,打碎单一体量产生负空间的设计手法,论述了保留与新建之间的关系。

李宏校友通过城市发展现状、城市发展模式、城市不同集合三个方面向我们解答了“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城市设计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提出城市“去中心化”发展或许才是必由之路的观点。

刘可南校友通过昆山边角绿地、腾冲农场及小房子的改造项目向我们展示了“回收”设计操作的本质是体验。“非集中”式的物质消化和回收的能力,不仅仅是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保存村落风景和“集体记忆”的一种方式。


本论坛报告:

江立敏

郑方

全先国

周建军

陈亮

丁芳

茅芸榕

王彦

郝艳莉

惠丝思

李霞

莫霞

水雁飞

董怡嘉

成卓


江立敏校友借助两个实际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大与小、繁与简”的设计理念。郑方校友介绍了长180M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和高180M的新华保险大厦项目。全先国校友以宝山区建筑造价为例,多方面地向我们展示了民用建筑造价综合指数研究的报告。周建军校友通过舟山新建社区的规划案例,阐述了如何用绿色发展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和产业升级。陈亮校友讲述了在东岸贯通开放工程中坚持着的“城市生活与滨江空间交织互动”的理念。丁芳校友通过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多样性可变的空间才是真正鲜活的空间。茅芸榕校友认为设计需要与政府共情、与业主共情、与设施共情、与同行共情。王彦校友勇于冒险,介绍了他近年来所做的几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项目。郝艳莉校友通过两个案例的介绍向我们展示了超高层的整体化设计。惠丝思校友通过对战略管理、设计管理等关键词的解读告诉我们交叉思维的重要性。李霞校友通过无锡运河外滩中心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新老建筑如何关联。莫霞校友讲述了城市设计与更新实践应当注意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水雁飞校友借“日用中常”这个词告诉我们创造行为本身“最初”就存在于自然世界之中的道理。董怡嘉校友通过古寨修复的案例阐明,旧城改造中的价值驱动是价值大于投入。成卓校友以上海企华医院、厦门中山医院为例,向我们展示了建筑师负责制的创新举措。

分论坛三:创新与创业分论坛

主  持 :韩   锋        景观学系系主任         

秘  书 :翟宇佳        景观学系助理教授

学生评选最佳报告:

庄慎

韩晶

张照


庄慎校友通过讲述棉仓城市客厅改造的案例,将一个标准的工业厂房改造成为一个融合服装零售,餐饮消费体验的生活美学店,阐述了设计应当体现的“适应性”原理。改造,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应,更是对现实艺术的追求。

韩晶校友带来了”城市策展”的全新视角。为大家深入介绍了城市,文化和展览之间复杂微妙,相互关联的关系。

张照校友通过讲述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在设计领域的思考和探索的曲折经历,告诉大家如何不断试错,不断向前,小步前进,步步为营,最终实现成功。


本论坛报告:

凌竞

邹亚华

严含

秦臻

周芳

杨秀

张宇轩





凌竞校友提出了创新设计与创业咨询孵化器服务平台的概念。邹亚华校友通过量化模型的手段,提出一种验证的城市联系程度的全新方法。严含校友细致阐述和分析了创新城区的概念,构建条件,构成要素和衡量标准。秦臻校友分享了他与艺术的渊源,表明了他对钢笔速写与摄影艺术的热爱。周芳校友为大家诠释自己对于创新的解读,即“可持续“,“绿色”和“生态”。杨秀校友讲述了自己带领团队进行大设计,小研究,用研究衬托设计,用设计促进研究的过程。张宇轩校友讲述了自己与中国建筑学会会刊《建筑实践》的故事。


分论坛四:80/90新锐论坛

主  持 :姚   栋        院长助理        

秘  书 :田唯佳        建筑系副教授

学生评选最佳报告:

薄力之

何学源

秦曙

薄力之校友以自己的宁波市中心城建设强度分区规划项目为例,说明了小项目在技术实力为底、小技巧加持的情况下也可以报奖。

何学源校友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重点阐释了法律服务的“行业化”趋势,让规划专业的新人们看到了另一种就业的可能。

秦曙校友通过对28天的杨浦滨江船坞的极限改造项目的介绍,表达其对于结构策略和建构呈现的独到理解。


本论坛报告:

王涛

宋玮

卢斌

胡沂佳

尹舜

李颖

沈俊逸

谢湲

汪鸣泉



王涛校友通过对于幼儿园教育的研究与专业性的思考,为有特殊需求的教育建筑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宋玮校友通过讲述自己实验材料的三个项目,展现了他对于材料的探索和理解。卢斌校友通过自己的调研和实践案例,对围合式住宅在中国的实现进行了探索。胡沂佳校友介绍了Art Moment的概念,强调重新发现曾被忽略的瞬间,可以创造出另一种风景。尹舜校友用“绵延、内外”四个字总结了非常建筑在江南的实践。李颖校友以对于浦东大拇指广场更新诉求的分析为例,深刻反映了她对商业与城市更新的思考。沈俊逸校友分享了他参与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的种种感想,讲述了一些规划背后的故事。谢湲校友以华阳湖湿地公园游客中心为例,讲述了自己回归中式空间哲学的探索与思考。汪鸣泉校友通过对于城市设计中的用地交通模型的简要分析,阐述了应该将微观选择与宏观规划相结合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