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供水管理处来函感谢同济大学为科学应对两次寒潮、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提供重要科技支撑,我院教师参与其中
发布时间:2021-02-10

24日,同济大学收到上海市供水管理处发来的感谢信,来函感谢同济大学为科学应对近期两次寒潮、全力保障城市供水系统安全运行所提供的决策建议和技术支撑。我院教师赫磊副教授参与其中。


来函写道,上海市连续两次遭遇罕见的“霸王级、断崖式”寒潮袭击,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受到严峻考验。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上海市供水行业积极应对、科学处置,全力保障供水系统安全运行,及时组织受损设施应急抢修,保障全市管网系统正常运行,把寒潮对全市供水系统灾害影响降到最低。由同济大学胡群芳教授领衔,王飞、孙䶮、赫磊等同志参与的寒潮灾害风险决策工作组,勇挑重担、不计得失、不畏艰苦、奋力拼搏,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前瞻性的建议,为科学决策与有效应对寒潮提供了积极有益的指导,展现了他们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科学精神,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业务能力,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肯定和称赞。对同济大学在两次寒潮防控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予以表扬,对同济大学给予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20201229日至2021115日,针对上海两次寒潮防控部署,同济大学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城市市政管网运行安全与防灾研究团队,在李杰教授带领下,胡群芳教授组织科研团队全程参加两次寒潮应对工作,结合2016年寒潮以来研究团队开展的寒潮影响风险分析理论、试验研究结论和现场实测数据,应用研发的模型、方法、技术和系统,协助上海市供水管理处等单位开展对本轮两次寒潮会商研判,对每次寒潮发生特征、过程及预测影响进行预测,成功对寒潮可能对供水管网运行带来的安全影响风险进行了预报预警,组织制定了科学、有效的防控对策和应急措施,全程服务上海市城市安全及供水系统保障工作,实现了“应对科学、响应及时、处置高效、安全受控”的预期目标,为全市科学、高效、主动应对寒潮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建议和技术支持,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该研究团队重点介绍了此次应对两次寒潮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具体包括:一是在寒潮前期开展风险预判工作,准确地预测了两次寒潮灾害影响过程,组织编制了“供水管网系统寒潮影响风险图”,事先及时提供了浦东地区供水管网管道巡检和爆管预警点信息;二是在寒潮过程中实施快速精准的风险动态跟踪预警,将研发的城市供水管网运行安全风险预警与爆管预测系统在浦东威立雅自来水公司上线试运行,该系统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融合管网基础信息、外部天气预报和管道基础信息及受损破坏机理物理模型,每天凌晨3点自动对区域内的供水管网系统进行风险分析与隐患预警,指导做好供水系统运行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准备;三是协助上海市供水管理处组织开展寒潮期间每日情况统计,为实现实时跟踪、及时处置、高效应对、动态管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四是针对寒潮开展实时监控,获取了全过程的管网管道安全状况和实时温度监测数据,揭示了寒潮对供水管网灾害成灾发生机理和影响破坏规律;五是研究团队针对水表表具防冻保护,建议了外露防冻包扎措施和临时保温屏障隔离抗冻技术,减低了外部低温冻结可能造成的冰冻破坏,为应对寒潮提供了实用高效的科学对策与减灾技术。

李杰教授表示,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城市市政管网运行安全与防灾研究团队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安全与综合防灾研究,自2016年上海遭遇寒潮后持续推进寒潮对城市市政管网系统运行安全保障技术研究,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关键技术研发、室内试验和室外现场观测等手段,揭示了寒潮灾害对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灾害破坏形成机理,并建立了运行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模型。这些研究成果及其应用有力支撑了2020年底和2021年初两次寒潮灾害应对工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科技支撑与安全保障作用。研究团队后续将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为推动上海韧性城市安全与防灾系统构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院参与研究团队贡献及简介

2020年底和2021年初,上海连续遭遇两次罕见的“霸王级、断崖式”寒潮袭击,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受到严峻考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赫磊副教授作为研究骨干,共同参加同济大学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胡群芳教授领衔的城市市政管网运行安全与防灾研究工作,承担了两次寒潮灾害风险决策与保障,为寒潮的科学预测与有效应对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建议,上述工作得到了上海市有关部门的感谢与表扬。


城市市政管网系统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与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2016年以来,赫磊副教授长期致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安全运维与全生命周期风险防控科学问题,在“城乡交通和基础设施”团队中,开展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规划与综合防灾规划方向研究。五年来,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上海市韧性城市规划与精细化管理等发展需要,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防灾设施系统失效级联机理与规划优化方法研究”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韧性城市智能规划与仿真关键技术及应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地下管网漏损发声机理及结构风险诊断方法研究”和科技部公共安全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市政管网运行安全保障”,并将国家重点研发和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技术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项,参与上海市地方标准《城市供水管网安全风险评估规范》(2021年施行)、上海市地方标准《城市供水管网安全运行监控技术规范》(2021年施行)、标准化协会团体标准《城市供水管网安全运行风险评估标准》(2021年施行),有力地推动供水行业全生命周期风险防控工作,对提高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维的科技水平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后续将继续面向国家需求和问题导向,持续推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防灾规划的韧性构建与提升,加强《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规划理论与实践》《韧性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等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为推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防灾规划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标准化协会CECS《城市供水管网安全运行风险评估标准》开题会

  

上海市供水管网运行安全监测系统安装现场


来源:同济大学、赫磊

编辑:胡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