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UP可爱老师们 | 于一凡老师:找到目标,然后坚定前行
发布时间:2022-11-21

时值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70周年院庆之际,我院第八届“最可爱老师”系列特色活动也拉开了序幕。此前通过同学们的第一轮网上投票,共有16位老师进入入围名单,因此接下来一段时间CAUP官微将陆续对16位候选的“可爱老师”进行分期介绍。

本期为大家介绍进入本次“最可爱老师”入围名单的于一凡老师,他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求学与工作经历,以及对同学们专业学习的建议。

CAUP可爱老师-于一凡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EHESS) 博士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

上海市浦江人才(2006)

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2015)

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16)

现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学科团队责任教授,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全龄友好社区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社区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

美国哈佛大学健康城市(HAPI)顾问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远东研究中心(CREOPS) 研究员

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喜爱和支持。来自你们的肯定对我而言是最珍贵的鼓励,很感动。我也爱你们!

研究方向

城市设计,城市更新,健康城市,全龄友好宜居环境

学术年表

1994至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系 任教

2003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EHESS)博士

1996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

1993 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士

两段海外经历

Q:您曾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和哈佛大学求学交流,这两段经历对您带来了什么影响?

 非常重要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仍能从这两段经历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养分。准确地说,在巴黎留学的那段时间,我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现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格外注意如何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偶尔能在课堂上捕捉到同学们眼里闪过思考者才有的“光”,是我特别满足的时刻。

去哈佛大学访学是我从法国回来执教10年之后,在一年时间里完成了一个系列的讲座,很多时间都在准备分享的内容,不失为一个整理和反思的过程。不过更多的收获还是输入的部分。那段时间见识了很多杰出的学者,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专注和热情极富感染力。这段经历的启发是全方位的,同时打开了更多扇窗,让人自然而然地看向更远的未来、更多的可能,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局限,更温和、更坚定,这个部分也是我经常跟同学们分享的。

于老师在英国剑桥大学访学

Q:这些经历影响了您现在的研究方向吗?

肯定有一些影响的。我较早的时候对城市设计这类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更感兴趣,渐渐地从关注空间形态到关注空间里的人,看到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再重新反思空间支持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北美和欧洲在城市更新和社区环境的实践中有很多可资借鉴的内容,但是不能只关注“术”,更要看到“道”。

一份热爱的职业

Q:您曾说“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天文学家”,是什么促使您最终选择了教师这项职业?

 哈哈,我可能生来就是对空间感兴趣的人。很小的时候就想去太空看看,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现在我依然对宇宙充满向往,偏爱所有跟宇宙探秘、天体物理、量子力学相关的科学探索和影视作品。其实现在的工作也跟空间高度相关的,只不过并没有那么遥远,而是踏踏实实、触手可及的,要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也不一样。

成为一名教师,而且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的教师,是我的荣幸。跟一群最优秀的规划学者一起工作,辅导最优秀的规划人才,跟他们一起成长,这跟飞向人马座一样棒。

Q:您在教书育人方面有哪些值得分享的体会?

对本科生来说,重点是要帮他建立一个认识学科的方法。规划学科兼具文科和理科的特征,想要成为一个好的规划师,重要的是面对问题有思路、有办法,而不仅仅是有工具。这里面有一些难度,启发同学们主动思考比教大家几个术语、动手改几张设计草图要难得多,这部分对教师来说是有挑战性的。

 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来说,因为都有相对明晰的研究方向,更有机会促进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交流。我一直认为,读研究生的年纪是一个学者人生中最好的时光:既有专业基础的积累,又无功利目标的牵绊,应该用最大的热情实现一次提升。

 我认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不应该是单向的教学。导师自然有“教”的职责,以及督促研究进展、验收研究成果的责任,但我觉得自己更重要的使命是帮他们推开门。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倒觉得是要打开一扇门走出去,不能在一个局限的空间里固步自封,要去外面的世界认识自己的不足、锻炼自己的才干、发挥非你莫属的作用。

于老师与学生们

一句给同学们的寄语

Q:您有什么话想对同学们说吗?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管是学业上、还是求职上可能困惑都蛮大的,很少有像您这样有内心非常有力量、非常坚定的感觉。

不管是职业生涯还是一个人的人生,重要是找到目标,然后坚定前行。我比较欣赏马斯克这个人,无论是星际移民、新能源,还是信息科技,他的目标总是关乎人类命运和福祉,有理想、肯实践,百折不挠。

 送给同学们的一句话,就是:找到目标,然后坚定前行。只要你朝着目标前进,无论快慢,都会无限接近。我呢,愿意帮大家一起探索那个目标,也会一直支持大家前行。

代表成果

主持科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区建成环境促进健康老龄化的规划响应,2019-202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产业遗存的再利用及其生态效应,2012-201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型城市住区的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研究,2007-200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中欧)项目,The potential of Land Value Capture to secure sustainable,2019-2022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巢湖流域城市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治理,子课题负责人,2008-2010

·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面向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应对,2016-2017

· The World Bank,Ageing and age-friendly cities,2019

· The World Bank,Behavioral space and Spatial Behavior,2020

著作

·《面向老龄社会的城市应对》(于一凡,田菲著)科学出版社,2019

·《城市居住形态学》(于一凡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方法与表现(第二版)》(于一凡,周俭编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Shanghai: Kaleidoscopic City. Chapter- Vieillissement démographique et équipements pour personnes âgées à Shanghai (Yifan YU),2017

·Lifestyled Health and Places. Chapter III- Spatial Foundation of the “Aging in Place” Community, Yifan YU, 2016

代表作品

1. 上海市南外滩城市设计

   (负责人)

 2.上海民生码头改造城市设计

     (负责人)

学生评价

设计课中于老师每次都坐在课桌前,我们一个一个排队去让老师看方案,老师讲设计也结合生活场景,原本玄学的设计思想和理论被她讲述的极具画面感,更容易理解体会。往往经于老师指点会恍然大悟:原来这样的空间可以如此处理。于老师是我在大学中少见的学术素养、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都让我钦佩不已的老师。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希望未来的学习旅程中还能有幸和老师相遇。我也会以老师为目标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于老师在课堂看方案

——  学生田野佑民

       我觉得用四个字形容于老师非常贴切——“优雅从容”。设计课上的于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高,会直接准确指出我们的错误。同时也给了每位同学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且鼓励每位同学尽可能展示自己的风格。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应该是,有一天早上于老师来上设计课,进专教第一句话问我,“有没有吃的” ,我把包里装着的饼干给了于老师吃。可能是和平时有些高冷的形象形成了反差,觉得于老师也很可爱。我最想对于老师说的话可能是,“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成长地像您一样优雅从容”。

——  学生许霖熹

       我眼中的于老师是一个美丽温柔优雅,同时也是一个很专业、敬业,内心拥有强大力量的人。我觉得某种意义上,老师还是很有社会关怀和责任感的人,能够看到关注到女性、儿童、老人这些群体,并用她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在研究上去研究帮助这些群体,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

       老师不仅是我学习上的良师,也是我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女性榜样,老师日常的工作态度,思考的逻辑深度,待人处事的方式,对社会的关怀与责任感都值得我去学习。

——  研究生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