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时值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70周年院庆之际,我院第八届“最可爱老师”系列特色活动也拉开了序幕。此前通过同学们的第一轮网上投票,共有16位老师进入入围名单,因此接下来一段时间CAUP官微将陆续对16位候选的“可爱老师”进行分期介绍。
本期为大家介绍进入本次“最可爱老师”入围名单的王骏老师,他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求学与工作经历,以及对同学们专业学习的建议。
CAUP可爱老师-王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工学博士(城市规划与设计)
现任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
- 同济大学数字城市研究院,副院长
在大学工作的最大优点就是这么多年能一直与年轻同学们在一起。自己年龄不断在增长,身边永远是一群生机勃勃,充满热情,充满活力的年轻同学。在课堂上、在课堂外,每年都能感受到95后、00后的同学们越来越活跃的思想和创造力,时时体会到同学们的活跃思想和创造力对老师的教学、学术上的挑战。我常常对自己说要努力跟上年轻同学的步伐。
能时时倾听到年轻同学们心声,自己也能保持年轻人一样的思想活力,这是作为大学教师的最大福利吧。
研究方向
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
Q:钮老师,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吗?
我本人的学习工作经历其实非常简单,从18岁进入同济大学就几乎没有离开过,从本科生毕业到研究生在校参与学校工作,再到博士研究生学习,我的三个学位都是在同济拿的。我是1989级的本科,我还记得报道那天是1989年9月16号,当时进学校之后看到的毛主席像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2019年的同一天,我上完课特意去同济校园的毛主席像走了一圈,突然想到自己在这里已经三十年了。虽然这些年地方没变过,自己的身份却不断地改变,这两年,直观感觉到和同学们的年龄差距越来越大,刚工作的时候感觉就像学长和学弟学妹,现在和同学们已经是两代人的感觉了。
Q:钮老师,是什么因素促使您当初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呢?
我和学院大部分老师有所不同的是,和我同辈的老师们大多是硕士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我其实本科毕业就开始当老师了。当时并不是一心想要当老师,而是考研结果公布之前,当时我们的系主任陈秉钊老师找到我说打算留几位本科学生当老师,问我愿不愿意留校参加工作,等于说在考研以外提供一个额外机会。后来学工组的老师和我讲“你总归毕业也要找工作,事先找好工作硕士也照样读,这不挺好嘛”。也是这句话打动了我,于是我选择了留下来,渐渐地也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一留就工作到了现在。所以我成为一名老师其实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
Q:钮老师,您认为师生之间理想的相处模式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如果二十年前问我,我的回答肯定是不一样的,那时就是年轻的想法。但现在随着和同学们的年龄差距越来越大,第一感觉就是现在的师生关系和同学们是两代人了。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最好的一种师生关系是互动的,是师生互相促进、互相进步。这种关系我的个人感受就是同学们在不断的挑战知识,也在挑战老师。我常常跟同学们说,我要努力跟上你们的步伐,这并不是说同学们的专业知识跑到我前面去了,而是说要适应不同时代学生的动态变化,比如说根据同学们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主要带本科高年级的课程,其实我们规划专业的同学,上过我几次课的同学我大概都能叫出名字来,我认为一定要和同学们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因为你们刚进入大学,可能还没有摆脱中学生的样子,不敢对老师有挑战,有质疑,但是这一点到高年级甚至研究生之后就会变化很大。我读书的时候其实也是挺怕老师的,但我觉得,最好的师生关系不应该是怕,而是大家为同一个目的一起努力,是教授知识,探索知识的互相促进。这一点可能在我们学院也更明显,设计课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场所,所以自打我有独立授课资格开始,我就从未间断过设计课的教学。还有我觉得在大学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一直跟年轻的同学在一起,和最有活力的一批人在一起。
钮老师和学生们
Q:钮老师,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计算机和大数据技术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您认为这对传统规划设计是发展还是颠覆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维度去看,第一个维度就是不管数字技术还是计算机技术,它们本身都是值得肯定的,就像汽车取代马车,这是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固有现象。数字技术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影响问题不单单是城市规划学科,所以说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现在都热衷去学习信息技术,因为它会影响到各行各业。
那么从规划学科的角度上来说,我的看法其实是比较传统的,我认为学科的本源和目标是不会因为这些技术而发生颠覆的。如果我们把对建成环境的规划设计,当做我们规划学科来解决城市问题的一个核心途径来讲的话,这个核心途径我认为是还在的,是不会被改变的。不管到了哪个年代,我们去改善生活环境/人居环境的动力始终是存在的,让生活更美好的动力是持续存在的。我们无非是用不同的方法、不同技术,目的都是让这个需求得以满足。
Q:钮老师,在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方面,您对同学们有什么建议和忠告吗?
我们很多学生都是理科出身,在低年级进入学院学习后,都会有一个比较痛苦的适应过程,不知道设计应该怎么做。相比于以前有标准答案的学习模式,设计学习很难去明确什么是正确方向,我觉得这个过程可能是整个大的建筑学科特有的了。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我觉得同学们最令人担忧的问题还是有些同学自己放弃了自己。我们不能给每位同学配备一位保姆,所以一定要自己管理好自己。近些年我发现每个班上都会有个别同学,没有很好适应大学生活,可能天天打游戏,考试挂科,把学业荒废了。因为我带的课程一般是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可以说到那个时候已经木已成舟。对于这些同学,我都感到非常非常可惜,因为大家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只是没能适应大学生活,没有人管理,自己把自己放弃了。从2011年开始我带实验班的课程,实验班上课的时候我最显著的感觉就是同学们对设计非常感兴趣,不管老师提出什么要求,他们都要努力突破一下自己的极限,让自己够得走得更高、更远。所以其实大学的学习模式对同学们来说未尝不是又一次大浪淘沙。到了研究生阶段,这样的情况就减少了很多,因为大家又经历了一轮自主选择,已经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所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很重要的。
Q:钮老师,对于被评选为“最可爱老师”,您可以简单讲一讲获奖心情和感言吗?
对于入围这个奖项,我真的很意外,因为我知道这个活动很多年了,但规划系的老师入围的一直都很少。同学们给我这个奖励我很高兴,说明我和同学们平时接触比较多,同学们也比较认可我的教学。如果有什么感想,在教学上我认为一定要站在同学们的角度去设计课程,要把自己跟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情况下去讨论专业知识,从学生的角度去梳理授课的思路。同学们都比较喜欢我的课程设置,我也在去年获得过名课优师。我经常在一些设计课之外的其他课程上去渗透设计课的知识,以设计课为主干设计系列课程,让不同的课程之间能形成一套体系,不要把每门课程都完全的独立开。此外,我认为要跟得上同学们的语言,作为一个老师,要跟同学们有交流的基础,平时学习一下同学们常用的语言,比如“卷王”、“躺平”等等,可以和同学们更轻松地交流。最后还是感谢同学们,希望和同学们一起努力,把课上好。
代表成果
主持科研
-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土空间多场景综合效能评价与调控关键技术(2022YFC3800804)”,课题负责人,2022/11-2025/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278072),“虚拟空间”和“流空间”双重作用对实体商业中心体系影响及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2023/01-2026/1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78457),多源数据支持下的都市圈空间结构及规划策略研究,项目负责人,2019/01-2022/12
-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管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及应用示范(2018YFB0505400)” 二级课题“城镇空间资源综合规划与利用分析系统(2018YFB05050404-3)”,负责人,2018/05-2022/04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多源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kx0010020172651)”,课题负责人,2017.9-2018.6
- 同济大学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种子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基于大数据的规划方案量化评价数据模型架构”,课题负责人,2015.12-2016.12
-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区域集约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开发(2012BAJ22B03)”,子课题2 村镇区域发展情景模拟仿真技术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2012.1-2015.12
著作
- 宋小冬、钮心毅,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23
- 钮心毅 宋小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土地使用规划支持系统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08-01 ISBN号:9787560870762
- 宋小冬、钮心毅,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第三版,ArcGIS 10 for Desktop),科学出版社,2013,ISBN 978-7-03-038671-7
代表作品
- 南宁市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城市规划战略数据库
学生评价
钮老师首先是一个非常有计划有安排的人,他在每一次设计课开题之前,都会将整个设计过程的时间表非常详细地列举出来,帮助我们知道每一天要做什么样的工作,并且在后续的工作中也会很好地按照工作表进行。
—— 学生 田野佑民
钮老师是一个对待教学非常认真负责的人,这学期刚开学的时候,我们班只有我和另一位同学两人返校。虽然仅有两名学生,但是钮老师依然每次设计课都会来到教室和我们线下交流。为此他还要不到七点出发做核酸,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 学生 张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