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时值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70周年院庆之际,我院第八届“最可爱老师”系列特色活动也拉开了序幕。此前通过同学们的第一轮网上投票,共有16位老师进入入围名单,因此接下来一段时间CAUP官微将陆续对16位候选的“可爱老师”进行分期介绍。
本期为大家介绍进入本次“最可爱老师”入围名单的徐甘老师,他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求学与工作经历,以及对同学们专业学习的建议。
CAUP可爱老师-徐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工学博士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访问学者
现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兼职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都市建筑设计院 副院长/副总建筑师
上海市工程咨询行业协会--工程咨询行业专家
都说学建筑需要天赋,但是我没有。
读书时,每每看到邻座同学貌似轻轻松松做出的设计那么优秀,我所能做的就是花比他们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同时对自己说,如果我设计不了优秀的作品,起码应该可以设计一个不那么糟糕的作品,设计一个自己和业主都喜欢的作品。
建筑设计的学习和实践真的挺累人的。但是如果你真的热爱这个专业,那么你就会愿意为之付出,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安藤忠雄说过:“正如建筑中的光影,光影总是相伴的,有了影才有了光。人不可能一直处在光明下,但就算在阴影里,也要坚强地朝向光明走去!”
研究方向
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及理论
Q: 徐老师,首先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吗?
1986年,我从一个小县城考进了同济大学,当年进同济是很多人的一个梦想。1986年考到同济大学以后,基本上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同济。1990年本科毕业以后我继续读了研究生,并在1993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当年正值海南南岛改革开放最火热的时期,学院组建设计团队在三亚成立设计院,我就跟着陶松龄、钟林、翟良山、施承继等教授,先去三亚工作了一年,直接被扔进了设计实践中,也算是“把设计做在祖国大地上”,那时候被陶老师戏称八仙过海。1994年回到学校后,我被分配在基础教研二室,从那时起上课一直到现在。在2004年的时候我读了在职的博士。实际上我考了两年,第一年因为英语不及格没过,然后第二年考上了。读博士期间因为一边工作一边写论文读了差不多七年,一直到2010年才博士毕业。中间又在2007年的时候,作为访问学者,去MIT访问了三个月。然后就一直在同济大学一直做老师。
Q: 在您的教学生涯中,有没有什么特别令您难忘的事情呢?
难忘的事情其实还是很多的,30余年的教学,留给自己太多的记忆。一是特别怀念十几、二十年前的那种老师之间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那时候还是教研室,老师可能做科研相对少一些,设计实践机会也不多,主要还是以上课教书为主。到了课间休息时间,同一个教研室的老师们就会聚在一起聊天,基本上都是跟教学相关的话题,想来非常令人怀念。现在大家除了教学还有各种科研,各种各样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反而原先那样的一种氛围,或者说这种感觉,慢慢地在消失,同事之间也感觉没有以前那么亲密了。
另外难忘的是跟同学们的认可相关。当老师有一些付出,学生感受到了然后有所回应,这种感觉是很幸福的。有一年同学们在期末的时候给我们班的老师每人赠送了一个小小漂流瓶,里面放着同学们写给老师的小纸条,满满的都是鼓励和情谊。这个瓶子已经十几年了,每次搬家和搬办公室,都一直随身带着舍不得扔掉,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心意在里面,我很感动,也提醒我作为一个老师的责任。
Q:您平时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学生相处的呢?
跟同学们相外,我觉得比较好的方式是亦师亦友吧。当然这个也是跟老师年龄段有关系。1993年刚留校的时候,我也就比带的学生大个三四岁,基本上相互之间就像是兄弟兄妹一样的感觉,所以沟通得很多,也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慢慢地年龄大了,我现在女儿都已经要研究生毕业了,比我现在带的学生都要大。所以碰到一些情况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假如说同样的事情,我女儿碰到了,我会希望她的老师怎么做?或者说如果这个学生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和出发点,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老师跟同学相互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对比较平等的。但是另外一方面,跟学生相比,老师的经历毕竟多一些,所以对学生应该有一份责任,有一些东西还是要告诉他们,什么是老师认为对的。当然也许一些老师认为对的东西,学生不一定会认为对。但是还是有这个义务,要告诉学生老师是怎么想的。
Q: 徐老师,您作为同学们亦师亦友的一个老前辈、老学长,您认为当前学生存在的一些短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以及一些难能可贵应该保持的优点有什么?
先说优点吧,我觉得现在的学生优点很多。一个是知识面比较广,有更多的历练和见识,也会学习很多课外的东西。总体来说,肯定比我们当年要优秀多了。很多同学的素质非常好,音乐、美术、文学功底很好,或者去过国内国外很多地方,眼界非常开阔。此外,不少同学很聪明,表达能力很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也比较快。我有时候把现在学生的设计发在朋友圈,我的同学们都觉得现在两年级学生做的设计都比我们当年三年级四年级的还好,确实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个是非常值得羡慕的。
如果说短板,其实也不叫短板,可能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吧。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抗挫折的能力或者说抗压能力相对比较弱,就变得比较敏感。当然可能因为社会的原因,或者是周遭环境的影响。当年我们可能就是说被老师批评或者奚落了,都感觉很正常。而现在的学生相对就比较敏感。现在我们老师跟学生说话都变得特别小心,怕无意间伤害了学生。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曾经有一位老教授,因为学生的设计成果太潦草,直接就把图纸撕掉了,后来每次同学聚会,那位学生都会说这个梗,而且非常感谢这位严厉的教授。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今天,那是不可想象的,不被投诉也会被吐槽,而且学生估计会崩溃。但是我们当年觉得因为自己没做好,这件事情很正常。当然那位同学当时也很愤怒,但是愤怒只是一个情绪。他不会去做过激的事情。现在的学生这方面可能要提升,要坚强一点。有时候老师说一些话,可能也是无心的,或者是真的觉得从他的角度来说,有点看不下去了,老师都是对事不对人,不是针对学生来发表的一些看法。
第二个,就是关于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件事情我发现可能广泛存在于学生以及当代年轻人之中。除了特别要好的一两个同学之外,剩下的这些同学他可能不那么关心,你做什么事情跟我无关。其实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说,团队精神,或者说朋友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工作了之后,现在几乎所有的项目都不可能一个人完成,都必须是一个团队。所以即使你不喜欢这个人,也要学着怎么能够在不喜欢的情况下,还是能够跟他合作,把事情做好。这样一种意识可能需要加强。
还有一个,就是对待知识方面,现在同学们可能看得多了,很多东西他觉得不care。缺少了一些刨根问底的精神。比如说我们做案例研究,他粗浅地完成了就好了,再往下走一步,就有点不太愿意。这种好奇心理,好像相对来说下降了。也许跟时代的发展有关,我们读书的时候,当时信息特别少,所以有一些好的东西就特别珍惜,要去挖,而现在信息太多了,反而觉得随手一大把,就不珍惜了。
Q: 您对同学们有什么建议和忠告吗?
谈不上忠告,就是一些建议吧。
我觉得现在情况跟以前有点不太一样,也很难去苛求,而且之前一些看似好的东西,到现在可能也变得不那么合适了。
这两年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事情,包括建筑行业。大家都说建筑设计的黄金时期甚至白银时期过去了。经过接近30年爆炸式的发展期,社会慢慢进入到一个存量发展的时期。但我觉得作为同济建筑系的学生,不管怎样都是属于金字塔尖的。从这一点来说,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放弃了,那这个行业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我的建议是同学们还是要保持初心。所谓的初心,就是想一想你一开始为什么填这个志愿。当你做一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有时候吃点苦是不觉得累的。这一点在设计院里面其实反映得也挺明显的。如果说你把它当成一个职业,一个设计合同完成了,图画完了,你不会再去看第二眼,直接就把成果交出去了。但是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个设计,就会反复去修改优化,甚至施工图交到甲方手里以后,他还会去主动要求就某一个东西做出提升。这其实就是把它当成一个职业还是热爱的事业来看待的差异性。
我们学习也一样的,就是说你愿意为它付出多少。比如熬夜,你觉得很辛苦,还是觉得这是我愿意的。对同学们来说,感觉很痛苦也是熬,感觉很开心熬也是熬,那就开开心心地去熬吧。
第二个,要保持独立思考。现在同学们好像越来越不愿意让人家看到他真实的思想,也许是我们老师们还不够敏感,总感觉大家越来越被变成一个模子里的样子。不管做什么事情,应该有一些自己独立的思考,这个还是蛮重要的。另外就是不要害怕失败,上课的时候我和同学讲到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安藤说,实际上他自己认为光之教堂最大的价值不是所呈现出来的光影效果,或者是对建筑氛围的塑造,对他来说,更有感悟的是光和影。有光就有影子,光和影是一直伴随的,人也不可能一直在光明里面。安藤举了他自己的例子,他说大家都觉得他是成功的典范,但其实他一生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地跌倒,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努力地去活下去,是他长期的一个状态。
所以我觉得他的这句话,也是我想对同学们说的:“就算大家在阴影里,也应该坚强地朝向光明走去”。
代表成果
主持科研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村镇社区空间规划设计与决策关键技术,主要参与人(排名3)
2021年度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设计导论,课程负责人
著作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在同济大学的发展研究(1952-2007)》(徐甘,郑时龄 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学生评价
我眼中徐甘老师教设计非常认真,徐老师每天上课都会和我们进行很多非常有实质性推进的交流。除此以外,徐老师除了关心我们的项目进度,他也关心我们个人生活,就比如说他看我们早上没有吃饭,他会让我们买早饭在教室吃。我印象比较深刻,是因为我是转专业来的建筑学院,当时暑假包补课的时候第一次接触设计,跟徐甘老师每天高频度高强度上课交流。那个时候因为我当时第一次接触设计,所以经常做事会有一些反复、犹豫、怀疑情况出现,徐甘老师每天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对我的一些好的想法进行表示鼓励,还会拍拍我的肩膀,说你一定要继续干下去,不要明天又交给我一个不一样的东西,觉得很深刻。最后想对徐老师说,我非常喜欢您,希望您能继续保持与同学们亦师亦友的可爱认真的风格!
—— 学生 马荣钊
我眼中的徐老师非常的和蔼,但是也会有一种威严的感觉,会觉得他有很多的人生经验,大家都会觉得他属于有点学院派的感觉。在设计方面非常有经验。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拿着模型去跟徐老师交流设计,我当时还以为自己做得挺完善的,但是他拿着模型各个方面大概看了一遍之后马上给我说出六点问题。这对当时刚步入设计门槛的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老教授的经验、看设计的角度还是不一样。最后非常感谢徐老师在设计方法和经验上的指导,也非常感谢他对我们这种新生代建筑学生的鼓励。他常常提到他以前在学习上跟我们相似经历,适时地消除了同学们对设计课,包括成绩上的一些焦虑。正是有了这些帮助和鼓励,才能让我们有更加平淡的心情去面对艰苦但热爱的专业。最后想对徐老师说,年纪大了要少喝一点咖啡呀!
—— 学生 郑天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