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UP可爱老师们
发布时间:2022-12-05

       时值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70周年院庆之际,我院第八届“最可爱老师”系列特色活动也拉开了序幕。此前通过同学们的第一轮网上投票,共有16位老师进入入围名单,因此接下来一段时间CAUP官微将陆续对16位候选的“可爱老师”进行分期介绍。

        本期为大家介绍进入本次“最可爱老师”入围名单的李颖春老师,她与我们分享了对于师生关系与思维训练方面的感悟。

李颖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学士、硕士

香港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哲学博士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硕博导师

- Built Heritage(中文刊名《建成遗产》)创刊执行编辑

-《时代建筑》客座编辑

- 数字遗产创新技术研究室(DHIT)共同发起人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建筑与城市史

主持课程

建筑史(中国与亚洲)(英)

建筑理论与历史I(英)

历史建筑保护设计II

批判性阅读

CAUP可爱老师-李春颖

能够入围“可爱老师”我感到十分意外,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感谢同学们的顾念,我便将此作为未来的努力方向,如果有不可爱之处,请同学们随时指正!

Q:首先想请李老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学习和工作经历?

我出生于上海,1999年进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习。大三那年暑假,我们去山西古建筑测绘实习。课程结束以后,我和几位同学拿着《中国建筑史》的教科书在山西中北部云游了一番,被早期佛教石窟和木构建筑的实物深深打动。

这次旅行让我决定转向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于是在考研的时候报读了常青老师。但是常老师见了我以后就说:你是上海人,为什么不研究一下上海呢?此后,我就迷迷糊糊地走上了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进行工作”的历程。

2008年,我赴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希望能拉开一定距离,在更大视域内重新认识我的故乡。在博士导师王维仁教授的影响下,我接触到了伯克利学派的城市史研究,从此更加关注城市中的普通人和普通建筑。两位导师在关键时刻的引导,让我走进了目前的治学领域。

建筑口述史现场

Q:那是什么促使您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呢?

我觉得我虽然有点社恐,但算是一个热心人,喜欢分享。我在港大读博士的时候,建筑系的博士生非常少,同一个研究领域的几乎没有,我的同学和室友都是其他学院的,以理科和工科居多。可能在同济读书的同学们挺难想象这种少数族裔、稀有物种的情境吧。

我不太适应这种没人说话的环境,就在豆瓣开了一个主页,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些同在香港的青年学者,组织起了跨学科、甚至跨学校的读书会,让我平时上课、看书和写论文的心得有了分享的途径。能够成为一名老师,是我的幸运,因为分享从我的爱好变成了我的工作。这个工作让我觉得快乐,给我带来乐趣和满足感。

一年级设计课

Q:您对于师门的师承关系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算是经历过两个“师门”吧,读研的时候在常老师团队,感觉就像一个大家庭,会有强烈的传承和团队感;读博的时候,有好几年整个建筑系只有我一个做历史的博士,感觉很不相同。但是我的两位导师,常青老师和王维仁老师,都是“引领型”的导师。他们有非常高的站位,非常宽广的视野。在一些人生的关键时刻,他们能够给出重要的意见。多年以后回想,会发现老师当年是极有远见的。

我觉得作为导师,“引领”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会给学生一种深刻的安全感。学生会知道老师虽然平日很忙,不太容易见面,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总有人在背后稳稳托住你,给你指明方向。我想这就是师门的感觉吧。

Q:您也会把这种引领型的师生关系应用在您跟您的学生上面吗?或者对您来说师生之间理想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

我也想成为“引领型”的导师呀!但是经过这些年的自我观察,我感觉我恐怕做不到,但我想我可以去做一个“陪伴型”的导师。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碰到过好几位这样的老师。他们非常有学问,但是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像朋友一样,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随时上门讨教,而他们也会分享很个人化的思考和见解。学习的道路上,总会有一些不大不小的问题,这时如果有几位陪伴型的老师可以随时化解,也是极好的。

我想我可以给到学生的就是这样一种“陪型”关系吧,不仅对我的研究生,也是对所有的学生。希望我可以一直做好一个陪伴型的老师。

“中国建筑史”英文现场课

Q:同学们都觉得您是一个批判性思维很强的老师。所以想问一下您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锻炼,乃至到整个专业的学习有什么建议和忠告吗?

哈哈,是不是因为我在“批判性阅读”课上经常批评同学,所以让大家觉得我是“批判性思维很强”吧?

批判性思维,简单来讲是肯定性思维和否定性思维的左右互搏。普通人如果没有接受过思维训练,通常要么倾向于肯定性思维,接受一切既有的观点;要么倾向于否定性思维,否定前人说过的一切。而批判性思维,就是在拿到一篇文献的时候,首先选择肯定它,努力去理解作者到底说了什么,他是如何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然后尝试否定它,看看作者的观点哪里有问题,可以做出哪些修正。第三步就是再去否定自己之前做出的修正,看看自己的观点哪里有问题……这样无穷无尽地进行下去,就是启蒙运动以后人类逼近真理的思维过程,也是当代学术研究最深层的核心技术。所谓研究(research),就是不断寻找(search)的意思呀。

所以,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开拓性思维,是发现新答案和新问题的思维,也是学术研究中唯一可以抵抗低水平内卷的手段。我自己是在博士以后才了解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也尝试了一些方法进行自我训练。一是多听高水平讲座,而且一定要坚持到最后,听完问答环节;二是自己在学习和读书的时候,逼迫自己不断向老师、向作者提问题,问题可以记在笔记本上,方便日后回看;三是多和不同学科的同学交朋友,比如我最早接触城市形态学,生物学和语言学的同学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启发。

“批判性阅读”开小灶

代表成果

主持科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形态学视角下的中国近现代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研究——以1920-1960年代上海的“新村”为例 (项目编号:51608365)

-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近现代城市空间的历史-形态学研究(项目编号:15PJC090)

著作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 中国建筑史料编研(19111949)(全200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参编)

-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中国近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参编)

- 常青.都市遗产的保护与再生:聚焦外滩.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参编)

- 常青.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参编)

- 常青,徐菁,李颖春,张昕译.阿摩斯·拉普卜特.宅形与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译著,2016年重印)

代表作品

- 李颖春,袁菁,施佳宇. 发现金家坊.建筑遗产,20202):8197

- 李颖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三十年:海外学者的问题、视角与方法.巫鸿,郭其伟主编.世界3: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2020:38-69.

- 李颖春.“新村” 一个建筑历史研究的观察视角.时代建筑,2017(2):16-20.

- 李颖春.平行世界的形状——“西方”的“非西方”现当代建筑研究.时代建筑,2016(1):32-36.

学生评价

Q:请问你眼中的李老师是什么样的呢?

A:我认为第一个词应该是博学。我是在大二下《建筑历史与理论》这门课程认识李老师的。李老师讲的是关于上海近现代建筑的一个专题,通过她的讲解,我们专业知识得到非常充分的扩展。

然后第二点我想说她是一个非常知性的人,为什么说是知性?是因为经过大三下《保护设计》一个学期下来,通过与李老师在学习以及生活上的各种交流,发现她除了在专业领域非常博学、理性,她在生活上也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关心。

第三点是身体力行。在《保护设计》课上,我们需要去进行现场勘察。以往都是我们学生自己去的,但李老师在特别忙的情况下还抽出时间跟我们去现场去摸底、采访。不管是刮风下雨,不管路有多远,她都会陪我们一起去。因此,在历史建筑考察过程中的身体力行,是她给我们传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

B:李颖春老师是一个对待学术认真严谨,对待学生温柔可爱的老师。可以说李老师在学术上、在生活中都令我受益匪浅!

Q:请问你有什么话最想对老师说?

A:我想对李老师说,感谢您从大三以来对我在专业课上的帮助,让我懂得如何去进行科学的保护设计。您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相信有您的帮助,在我未来的学习道路上我会越走越坚定,对于专业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谢谢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