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李德华先生 | 汤黎明:李先生的“因材施教”
发布时间:2023-01-17


研究生毕业答辩后的师徒合影

 

 

我本科虽然学的是城市规划,本来却应该是老系主任冯纪忠先生的门下弟子。那一年我读了不少建筑学和景观的东西,本不擅长的建筑设计依稀记得是刚刚及格。这段寒窗后来一直滋润着我,那是后话。亲戚小羊用五十铃小卡车载我去松江膜拜了“方塔园”和里面的“何陋轩”。只记得复试的时候,听冯先生讲了许久,就收到了83007号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现代中国园林方向。这张录取通知书还在,成了古董。少年得志的夏天,我跟丁文魁老师去庐山做工程,没脑的我在返沪的轮船上诌了几句“反词”,没介意“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正热火。

 

九月回校,不让我入学,在当时的研究生宿舍西南三楼煎熬了俩月。求爷爷告奶奶想回浙江,董先生还帮我介绍了浙江的葛姓领导,无奈他们还是怕“运动”。时任武汉规划局长的赵宝江先生收留了我,十月底灰溜溜地去了武汉。大闸蟹两块钱一斤,甲鱼五块钱一斤,好吃的我,不艰难地在武汉度过了三个春秋。

 

我同宿舍的舍友有两位李先生的研究生,也是我本科同学,他们每天进进出出忙于学习的时候,我在等发配。后来成了我师兄的陈伟明也是浙江人,其实年龄比我小一点,某次他跟我提起李先生的语调和态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三年后,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李先生的研究生,而李先生给了我那一年唯一的指标。

 

那一年没有复试,李先生应该不熟悉我,他夫人罗小未先生应该知道我,我超级喜欢罗先生的外国建筑史,每次我都是抢第一排坐,课间擦黑板的工作,我应该也抢到了一半。当年择冯门,想学的是偏感性的景观。进李门,却选择了偏理性的城市规划法规。从19861989,那是思想界的黄金时代,我很幸运地在那个时候,跟百无禁忌的李先生学习。

 

西北三楼的三层东头,应该是全楼最热闹的地方:跟嘻嘻哈哈的黄教授一如吹牛;和李教授振宇四角大战;教钱老板、刘老板打桥牌……钱老板把自己玩成了围棋的“业余二段”,喜欢跟我叨唠围棋中的格局概念。某同学经常收到信封字迹很清秀的厚厚来信,躲在被窝里读,他整理书架的方法很好,我学了。也记得汤省长志平从新疆带来的葡萄,和考试前复印的袁氏笔记。刘东洋爱读书,更爱讲书,茶杯底镜片下唾沫乱飞,一众小弟听得滋滋有味。

 

定期整理好衣冠,去见一次李先生,先生必然比我们先到。学到的第一条就是“不迟到”。我后来跟我的学生讲“不迟到”,发挥了一下:不迟到是小事,更是大事。

 

1、不迟到意味着遵守约定,是诚信的基本点;

 

2、就算熟人会面,早到者也会有心理优势,“自信”是万事成功的基础;

 

3、与陌生人初见时,早到者有几秒钟时间预谋对策和开头;

 

4、正事前后的闲聊常常产生很多意外的机会,也利于联络感情。

 

李先生很少批评我。我后来想明白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因材施教”。大概李先生可怜我是个苦孩子,又有玻璃心,轻轻地抱抱我,对我最好。吴院士志强、张局长兵、孙教授施文、杨教授贵庆等优秀者的手心,估计都是挨过竹板的。我做完公务员再去教书时,执行的策略就是:大棒痛打优秀学生,免得他们少年得志,太过分;胡萝卜就给了有玻璃心,过往成绩不佳的同学,有些甚至就是不合适在建筑学院。

 

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非常重要。我有学生成了优秀的黑客;有学生在AI领域很成功;有学生考上了国家社科院金融学博士,还是第一名,写的材料三次上了国家领导人的台面;有学生办了考研培训班,他成功地让李先生在华南有数以千计,徒孙的学生。

 


我们常用A4大小500稿纸,纸厚且行间距宽,李先生修改后返回的红字,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是那样规规矩矩、干干净净、隽隽永永。看着就喜欢。这一点,我一直没有学好。但当我看到,学生自己没有看第二遍的材料,我基本上会打回去,以致于没有学生敢对我马虎。

 

研究生毕业答辩后我们师徒两人合影留念。若干年后,我才发现李先生手里是我的论文。

 

作者简介:

 

汤黎明,1986年师从李德华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1989年以《地方城市规划法规》为毕业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2022年退休。

 

编辑| 沈思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