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李德华先生(清明节特别版)| 孙施文:人生良师
发布时间:2023-04-05

图片


李先生在学业上指导、推动着学生不断前行,而且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各个方面不断地提点,并时时处处身体力行地作出表率。


在学院的老师、学生中流传着不少李先生彰显绅士风范的故事,也有不少李先生对不礼貌行为进行直截了当批评,甚至还有追上行为人几步进行教育的传说。前者见过很多,而且每次去李先生家,离开时必送至门口,电梯门不关不会转身的告别,及至晚年行动不便,也必起立相送。后者也曾见证过一次,那是在我研究生入学不久,在李先生和冯纪忠先生共用的一个办公室里。当时,冯先生没在,李先生和我坐着说话,有一位学生进来说冯先生有一份文件放在桌上,他来拿。他拿起桌上的文件,看了一会儿,然后又在桌上翻找了一下,李先生看到了就说,你的文件拿到了吗?为什么还要翻其他的?那学生说,我看看还有其他的东西要拿的。李先生说,冯先生交代给你这么做吗?学生说没有。李先生说,那你就不能随便翻别的东西。话语仍然是轻声细语的。李先生说,别人放在桌上的东西,没征得主人的同意是不可以随便翻看的,主人不在的时候更不可以。学生尴尬地站在那,然后李先生说,你的东西拿好了,可以走了。

经历过这样的事,我一直对很多人说李先生崇尚无为而治总是不以为然。李先生不说或不管,只是包容度比较大,没触及其原则或者底线罢了,一旦触及肯定也是会非常直率地指出的。李先生确实也曾经说过,在儒道之间更加偏好道一点,但终究也不是全盘接受的。记得有次在指导论文时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他说,做事还是要有点儒家精神的,在个人的性情和心态上要有点道家精神。要有担当,拿得起,能做好;也要放得下,洒脱一点,别太纠结。在我博士学习期间,争取到去国外院校联合培养的奖学金,但在学校审批时,却因非个人原因没有通过,心中有点不爽,李先生也是以类似的话开导我,还说既然规则如此,努力争取过也没法改变,那就不要太影响自己。有次,李先生在路上摔了一跤,事后问他是怎么摔的,他一笑说,我要是知道怎么摔的,那肯定就不会摔跤了。

说到遵守规则,想起曾经给李先生办的一件事。李先生有一次出国前,让我把他准备带出境的一篇论文去安全部门审查许可,当时我有点奇怪,说不涉密也要办这个手续吗?他说,有这个规定,还是要遵守的。然后就跟我讲了找哪个部门和主要的流程,甚至把到几楼盖章也说得清清楚楚,显然他已经对此早已熟门熟路的了。

 

李先生平时理性严肃,做事一板一眼,言语不多,说起事来也总是就事论事,有点寡言少语。但在上课或者讲解时,却也可以海内海外天南地北地侃侃而谈的。回想起来,我没有真正听过李先生的讲课,研究生期间的指导基本上都是在一对一的场景中进行,除了汇报研究内容或者提出问题,大部分都是李先生在说,广征博引,用“吃喝玩乐”来阐释,之间自然是不会有冷场的。在我博士快毕业或者是刚毕业时,在读的师弟师妹们曾被李先生召集起来,每周挑一两个晚上给他们放幻灯片讲解,据说都是两三个小时不停顿的。我因在读期间就都住在校外,师弟师妹们也没通知我,所以没享受到这个福利。

要说和别人一起听讲,除了开会时的发言,大概就听过一场校庆报告会,李先生讲“陈规”,幽默风趣地批判了一些现象;还有就是本科时的设计课,听李先生的改图了。当时李先生带我们班的住宅设计课,我并不在李先生指导的小组,只是围观过几次李先生的改图。当时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已经不记得了,但对任何的修改或所指出的错误,都非常详细地讲解为什么的道理,却还是有印象的,因为与有的老师的改图方式完全不同。也正因如此,时为建筑系主任的李先生通常都是最后一个下课的,有时我们下课吃完午饭回到教室,他还在帮学生改图。也许是李先生穿着、举止中散发出的“洋气”,同学们也经常评论说,早上吃牛奶面包的和我们这些吃稀饭的就是不一样。读研究生时有次提到这事,李先生只是笑笑,说其实也不全是,不过口袋里放块巧克力或者奶酪,在课间休息或者上洗手间的路上补充一下,也是有的。后来发现李先生确实经常在口袋里或者包里放一些高能量的食物,有次在外开会结束得很晚,出门后他从包里掏出几颗巧克力说要不要吃点,还说,别人说年纪大了要少吃、不吃这类东西,但我就是喜欢吃。其实喜欢吃,说明身体里缺,有需要,补缺就不是过量,还举小时候有同学喜欢吃石灰后来体检出缺某类元素的例子来予以证明。

 

也许是因为学识、年龄的差距大,做学生的终究都是有点“怕”李先生的。这所谓的“怕”,当然是一种复合的感觉,既包括了对老师的敬畏之心,也可能是怕说话做事不够成熟、严谨而遭到师长的批评,或者还带有未完成作业、达不到老师期望的担心等等。其实,李先生说话通常轻声细语,因人施教,以启发为主,从来不用大道理说教,更不会训斥,指导学生时也像在聊天,并夹带着不少幽默的话语。

在我们的学业上,李先生还是比较放任的,很少规定读什么书,做什么课题,由着我们自己选择。也很少给我们指派任务,而是说,你有什么问题,就约时间一起说说。在请教的过程中,也不是直接给你答案,而是要求你先说自己的想法,或者是要交代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因此见李先生之前都是要做好功课的)。然后李先生才会从需要从哪些方面来分析、涉及到哪些内容等开始解答。至于有什么错误或不准确时,就会讲解为什么不对或不准确,或者漏洞在哪里,还有什么没注意到,有时会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去,告诉你思维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转换或者不够精确等。但答案最终还是要自己找出来的,而不是交给你的。而且多次强调,他的想法也未必是对的,大家可以讨论。即使在做学位论文时,也一直强调,导师的责任是保证你的论文选题是有意义的,是可做的,至于论文做得好不好是你自己的事,研究是你做的,不是导师做,导师就是指导你,帮你校正一下。论文是要自己写的,写的是你自己的研究成果。

李先生即使给建议,也总是以“可以……”或者“可以试试”之类带有商量或询问的语气提出,很少有“必须”、“应该”之类的。我博士毕业时,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当时存在着几种可能,李先生给我一一作了分析,利与弊,还对未来在专业上可做的事情进行了评点,最后用“无非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作结。我任教职后,有次请教中说起教学方法,李先生说无非两种,一是教会学生就是这样了,还有一种就是告诉学生这是怎么来的,还有什么问题。他说大学教学应该是后一种。已经形成共识的,书本上有的,学生自己去看就行了,有难点可以解释一下,但是书上讲的都是结果,为什么是这样、怎么用以及使用过程中还会碰到什么问题等才是需要向学生讲解的。要给学生留一些问题,他们现在不懂也没什么,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追问,尤其是研究生的课,不能让学生听完课觉得自己都懂了。还说到学生评教,不应该是由现在听课的学生来评,更重要的是过个两三年、三五年之后再来评价,也就是在他们学习、工作中碰到新问题,过去的课程教学有没有促进、帮助他们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李先生知识渊博而精深,对于英语的精通也是为大家所公认的。我博士论文的答辩主席朱自煊先生,在接他到学校的路上说,我们碰到吃不准的概念、外语词语时,都是要请教李先生的。我研究生时英语课的万教授,第一次上课看到名册上我是李先生的学生,说你跟着李先生、罗先生学英语就足够了,我们还经常问他们呢。

李先生是真的喜欢看书,经常说,看书也是休息,也是一种休闲。出差或开会休息时,只要有点空就会从包里甚至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看。他说,学外语,不用太刻意,多看看就好,看到不理解的搞搞通就行了。有次我按约定时间去李先生办公室,他正在看写的两页纸,他说正在看英语单词。那是A6或者B6大小的便条纸,纵向折过,上面写着两栏英语单词,有的写了半页,有的写了大半页,他说是看书碰到不认识的字,翻翻词典,再把相近的词一并写下来,之后有时间就拿来多看看,这就记住了,以后就不会搞错了。这时,李先生都快七十岁了啊。后来在与李先生一起出差的路上,还见他从口袋里掏出这样的几页纸,有时还会嘟嘟囔囔地读着。

我博士快毕业的时候访学去了趟香港,回来给李先生带点小礼物,李先生说很喜欢,但以后别的就不要带了,带本书回来就可以。问他喜欢什么方面的,他说社会评论类的最好,记者、电视评论员写的,涉及的社会面比较广,能够比较深入、透彻地了解当地的社会状况及其变化。不要精装本,那种小开本的袖珍书好,可以随身带着。

李先生兴趣广泛,说看到有趣的事就可以试着做做,玩物未必就丧志,没有爱好其实挺可怜的。爱好可以帮着训练训练自己的眼力,提高眼界。李先生说,眼高才有可能手高,眼低是不可能手高的,而眼高就是要多看,多看好的东西。李先生自己曾经提到过多种爱好,比如喜欢收集精致的文具,抄写歌剧的乐谱,画花纹图案,做手工等等。他说,收集一些东西就会去比较,就会发现各自的不同,这样就会收集更多的东西、发现更多的不同;有的需要自己动手做做,哪怕是抄写一下,这样才能发现很多细节,也就有更深入的了解。就这样不断地去做,也就成为爱好了。还说要多动手,手指灵活,脑子就不会僵硬。有次我在笔记本上用大写的字母拼了个图案,李先生见了,说他过去曾经做过很多这样的拼图,然后从柜子里拿出一本本子,上面画了很多字母拼图。然后从中选了几个,说怎样使用粗细线条、图形外轮廓等表达出与对象气质相符合的图案,还说懂的人看到了就会会心一笑。李先生还曾说起过以前有一段时间喜欢做英文的填字游戏。他说,填字游戏是训练语言和丰富知识面的很好的工具。有时报纸杂志一到,就先拿来做一个,但是近年来已经嵌入很多新的东西、新的电影、新的明星等,已经不太好做了。

 

惊悉李先生病逝的消息后,回顾历往的教诲和行至,思绪万千,匆草两章,以志纪念。虽有言辞杂乱,其心诚也。



作者简介:

1988年师从李德华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为《城市土地使用规划》;1991年师从李德华先生攻读博士研究生,1994年以《城市规划哲学》为毕业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潜德溯流光,约园蕴秀,同济营城,

九万里讲席长新,曾栽培天下桃李。

 

健笔信凌云,眼中有人,手下有物,

八十载匠意不堕,终铸就海上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