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4月23日下午,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如恩设计研究室联合主办的讲座《如恩:无尽之行》及展览开幕式顺利举办。2004年,如恩创始人胡如珊与郭锡恩在中国上海创立了如恩设计研究室,致力于多元化的建筑设计与实践。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有幸邀请到胡如珊女士分享自己近二十年来在建筑实践中凝练的设计理念及建筑思想。同期举办的展览展现了如恩以城市、文化和历史为出发点的建筑理念,以及由此开拓的更为广泛的建筑巧思。





01

讲座



讲座在建筑城规学院B楼的钟庭报告厅举行,面向广大学生及学院老师。还未开场,现场便已座无虚席。讲座邀请了我院常青院士、党委书记刘颂教授、院长李翔宁教授、李振宇教授、蔡永洁教授、王一副教授、刘刊副教授等出席,还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教授、刘杰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王海松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童明教授、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柳亦春、阿科米星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庄慎、致正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张斌、山水秀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祝晓峰、大料建筑创始人刘阳、David Chipperfield建筑事务所合伙人陈立缤、KCC设计艺术总监朱易安与设计总监孙军、上海茵赫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金斌斌等作为嘉宾出席。我院建筑系常务副系主任王一副教授主持讲座,常青院士、李振宇教授、李翔宁院长分别致辞欢迎胡如珊女士的到来。



讲座从胡如珊女士随家人移居美国的经历谈起,讲述了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普林斯顿大学求学过程中关于建筑的启蒙、思考设计能力的积累以及设计观点和目标的转变。她将多年凝练的设计手法、理论知识和跨学科的思想注入到接下来多年的建筑实践中,并将其提炼为“反思型怀旧”、“步移景异”、“栖居”、“空间诗学”、“在地重铸”、“未来遗迹”等理念,并通过已建成的建筑实例,向听众们阐释如何从概念到设计、如何通过设计来诠释思想、又如何从思想衍生新思想。




以下通过第一人称简述讲座内容:

自我介绍

我的建筑生涯从12岁随家人移居美国开始。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erkeley)的四年使我习得创造力和自由,习得批判地域主义并深入本土文化,绘图、表现与批评;随后两年与王维仁的共同工作,我学习到更加实用的设计软件;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研究生期间,我持续学习,却并不多关注设计与绘图。这是在大量阅读与写作中发展理论、批评的黄金年代,我深受Michael Graves影响,着迷于建筑跨学科的天性。

此后工作室创立,几经辗转,最终来到31号办公室。此间我作为教授在香港大学(HKU)、耶鲁大学(Yale)、哈佛大学(Harvard GSD)同时进行教学和实践。接下来将讲述我当时的思考——重新理解我这些年所做的事情。


01 Reflective Nostalgia 反思型怀旧

设计作为创造新事物的工作,应该如何面对过去,面对被给予的历史?我的许多设计来源于“反思型怀旧”这个概念。它停留在人类渴望和归属的暧昧上,没有回避现代的矛盾。相比深陷过去,“反思型怀旧”提供了面对文化遗产、集体记忆、居无定所以及城市更新等问题的解决手段。这一章节所展示的建筑模型,表露出新与旧、平滑与纹理、精致与原始之间的微妙平衡。(实例:水舍南外滩精品酒店)


02 Nomadic Voyeurism 步移景异

我从中国园林中频繁出现的“借景”概念获取新颖的视角,同时它也更新了我对于固有边界的认知,挑战了视觉深度、规模、边界等源于西方的传统视觉观念。身处“步移景异”,不妨想象游走于传统园林。原本零散的片段随着目光移动拼凑成一个整体,逐渐揭示出“从碎片到整体的关系”。(实例:田子坊私人住宅)


03 Dwelling 栖居

家和“在家”的状态是一种心理建构,它由对栖居、隐私、亲密关系以及安全感的主观感知组成。居所承载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印记,岁月流逝,它们亦充当起生活堆积的容器。除此之外,居所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显露出内心深处最亲密的生存感知和个人依恋。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看来,“只有在拥有生存能力后,我们才能建造;居所是人类本能的生理表达,意图在世界上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根源”。(实例:新加坡私宅,上海大戏院)


04 Inhabitable Strata 空间诗学

我始终在思考建筑与室内、外部与内部之间的二元关系。正如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所说,“仅仅将人类体验缩减到一种无法代表全部居住形态的几何学”。我对“物体性”的复杂态度,延伸至同时拥抱两级对立的渴望。急于建立起形式上的易读性,是为了从内部发出提问。(实例:雪花秀首尔旗舰店)


05 Recasting Vernacular 在地重铸

“在地建筑”帮助我们建立起项目与当地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与特定地点的关联。近年来,我们细致研究在地建筑的材料和筑造方法。既不会摈弃过去的形式,也不会直接翻译过去的元素,而是以当代视角对它们加以重新诠释。(实例:青普扬州瘦西湖文化行馆)


06 Future Artifact 未来遗迹

奥尔多·罗西(Aldo Rossi)将城市视为生命实体,不断改变、积累它的意识和记忆。建筑的价值在于城市文物的形式,即使它们不再使用,却仍然在构筑城市。在此,我提出的问题很简单:如何创建一种“未来遗迹”,使其对世世代代都存有意义?这一章节阐释了我们如何转换不同的语境观念,如何看待纪念碑式的建筑,以及破坏和演变的二元性。(实例:峨眉山威士忌酿酒厂)



02

展览开幕式


《如恩:无尽之行》讲座结束后,同名主题展览于4月23日下午5点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地下一层展厅正式开幕。多位教授和和著名建筑师在参与讲座后也作为在场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及副校长娄永琪分别通过录制的视频为开幕式致辞,高度评价了胡如珊女士与她的设计作品,并祝贺展览顺利开幕。李翔宁院长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如恩设计研究室主持建筑师胡如珊女士与郭锡恩先生分别作了简短发言与致谢。嘉宾们与学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一齐在C楼中庭合影,随后展览正式开幕。


展览以时间为轴线,分为六个章节,呈现了如恩多年来对于建筑思考的不断演变。展厅中八十多个模型,从场地、建筑主体、细部到一砖一瓦的材料本身,生动立体地展现了如恩项目从场地研究、文脉探索、空间分析、材料选择、细部设计到最终施工落成的全过程,体现了建筑思想在项目实践中的不断演化与融会贯通。展览中许多模型和项目为首次公开展示,吸引了众多老师与学生前来观览欣赏。现场有学生志愿者讲解展览与项目,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展体验。


《如恩:无尽之行》展览展出时间为每日9:00至18:00(含周末与假期),将持续开放到5月15日。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