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云课堂第八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下的乡村振兴

来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布时间:2021-09-06浏览次数:131

靠谱云课堂第八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下的乡村振兴

717日至18日,2021年全国高等院校浙东古运河(上虞段)设计竞赛评选颁奖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虞区校地合作活动在绍兴上虞区举行。18日上午在“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实践基地”授牌仪式结束后,举行了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下的乡村振兴”主题论坛,四位报告人围绕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学院研究生第十六、十、五、九支部的博硕士党员在线上、线下深度参与到学术共建与论坛讨论中。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专家学者们的报告摘要~~


报告人:张松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导,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题目:新遗产类型的保护管理及空间规划


张松教授从文化遗产概念范畴入手,详细阐述了建筑遗产、历史建筑、文化景观、乡土建成遗产等专业名词涵义,提出建筑遗产不仅包括品质超群的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而且包括城镇或乡村的所有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区,其保护应该成为城市和区域规划不可缺少的部分。并指出“流动的文化”就是“活的遗产”的,上虞东关街道的高品质发展要从文化、基因来走。

结合欧洲《保护和改善20世纪建筑遗产的准则》,张松教授介绍了文化线路概念与演变。简而言之文化线路是具有一定类型特征的文化景观和建成环境遗产,其具有明确界线,有特定形态和历史性功能,服务于特定目的,比如大运河在铁路之前承担了重要的运输通道,由于交通交流带来文化交流,。

接着,张松教授以建水县第一条民营铁路站为例,强调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周边环境协调的重要性。借鉴到上虞区竺可桢故居,河道要疏通,多层建筑拆掉,才能缝合两边建筑。他谈到,大运河遗产是点线面结合的遗产体系,应做到静态与动态、古代与近代、有形与无形、典型与非典型、自然与人文遗产相结合,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

通过介绍《自然的大都市》一书及美国《荒野和风景河流法》中河流“自由流动”的保护前提,张松教授强调了美国原生态的规划手法,而我们过去做环境整治的手法往往是人工规划的、过度设计,更应该推崇保留自然原有状态。

之后,张松教授分享了国外空间规划改革的思想转变,关注资源、遗产、景观之间的关联关系越来越密切,重叠部分越来越多,与过去规划不同现在的规划是要做整合性规划。

在最后,张松教授提出,面对大量以居住功能为主的普通建筑遗产,传统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发展,为当下发挥积极作用,从建筑遗产保护角度还是要学习美国和欧洲经验,在可持续发展策略下,重新思考城市遗产保护策略和行动计划,找到我国的发展路径。


报告人:孙以栋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中国钱塘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题目:重塑风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


孙以栋教授认为历史文化保护的目标就是“重塑风尚”,从序言、资源禀赋、发展机遇、发展策略、钱塘江文明与浙江乡村振兴等五个方面展开介绍。

孙教授指出乡村蕴藏着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人类文明重要载体和农耕文明的最大遗产。进而介绍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组成,截止20216月世界遗产共有1121处,其中中国拥有55处,此外还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乡村振兴策略的发展机遇下应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及组织价值。

接着孙教授结合自己的调研经历,分享了意大利五渔村、切瓦拉小镇、那不勒斯,法国普罗万、罗曼蒂小镇,日本熊本、合掌村等国外小镇案例,向同学们展示国际特色小镇的发展及其根植的文化底蕴。并进一步结合实例指出中国目前小镇、村庄发展中“过分商业化开发 生态环境受破坏;地域文化保护不足,民族文化被迫汉化;文化保护、展示方式单调等”现状问题,以及空心化老龄化导致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困难。

结合上述问题,孙教授提出发展策略的十大原则,在手段上要加强挖掘与梳理、加强创新与发展、加强品牌塑造与传播、加强数字与科技,通过政产学研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金来保障实施。

在报告最后,孙教授结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实际工程项目,介绍了浙江乡村振兴中对钱塘江文明内涵的挖掘,结合十大规划体系延续和承载文化,同时呼吁大家关注乡村振兴中文化保护与传承,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报告人:鲁晨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上海市豫园专家组顾问,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分院理事

题目:资源再生——浅谈创意设计与乡村景观的重塑


与前两位教授视角不同,鲁晨海教授主要聚焦一般乡村景观重塑方法。在报告伊始向大家阐述了乡村之于城市的重要性和密切联系度,我们离不开“乡村”,从新农村到美丽乡村再到到乡村振兴,乡村建设是国家大计。鲁教授谈到,随着乡村产业多元化,旅游发展、城乡一体化等等推动了乡村景观塑造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乡村振兴应立足资源基础上考虑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再生。

第二部分,鲁教授讲到了乡村“新”景观的构建,首先要明确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区别,考虑景观表达的差异性,反应地域特色和风土环境,其次要明确新农耕文化景观与传统农耕文化景观的区别,“新”景观的构成内容丰富,构成方式多样,如生产性景观、游憩性景观、观赏性景观,体验性景观,季节性景观等。

在乡村新景观的重塑与创意部分,鲁晨海教授提到了关于当前乡村景观的视觉乱象,比如乡村景观存在杂乱无序、单调呆板、抄袭、格式化和符号化等问题;创意的来源依托于乡村特色产业,应充分利用产业内涵、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景观创意的艺术性与地域性是密切相关的。

第四、五部分,鲁晨海教授提出乡村景观创意艺术应立足于“乡村”的风韵、地气、尺度、新人文的创造,并以小布施町和东梓关村为例从顶层定位、核心产业、产品规划等方面对其景观创意的亮点进行讲解。

最后,鲁晨海教授教授提出乡村新景观应该“诗情画意”,即新时代的田园诗歌与当代乡村的山水栖居意境。


报告人:金斌

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题目:生生不息,继往开来


金斌书记向参会人员介绍了绍兴的历史以及大运河在绍兴段的前世今生,他指出只有不忘历史传承文脉,才能创造美好的现在和未来。

金书记娓娓道来,绍兴是因水而生的土地,从白茫茫的滩涂沼泽到会稽山之会诸侯以计功,到东汉马臻围筑鉴湖,再到宋-明清鱼米之乡,绍虞平原才渐成雏形,绍兴今日之江南水乡是历代先贤劳动人民付出辛勤汗水创造的,要继承先贤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随后,金书记谈到绍兴是运而生的城镇,绍兴古城勾践小城、山阴大城奠定绍兴城市近2500年发展基础,为城市服务而兴建的山阴故水道成为浙东运河最古老河段,再到魏晋到隋唐时期,浙东运河开航,沿运河形成了众多城镇,如今大运河“运输”功能占比逐渐降低,但城镇发展始终没有跳出大运河的基础框架。为运输通道的大运河老了,但她是城镇发展的母亲河,曾经的运河城镇正在更高更快的与时俱进。

接着,金书记讲到绍兴还拥有向海而生的未来,随着航海时代、湾区时代、大都市区时代的到来,位于两大湾区的绍兴面临机遇与挑战。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背景下,让农民致富的不是农业和农村,而是城市化和非农化,为农民致富创造机会。

在报告最后,金书记对大运河未来发展提出“三化”理念,固化文脉,把代表传统文化的精髓元素提炼出来传承下去;活化利用,植入新业态新形态为历史空间赋能;进化创新,创造新时代经典,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打造新空间新生活。

本次论坛吸引了2.4万余线上观众,无论是线下亲临现场聆听还是线上学习的支部同学都表示对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和在地性有了更深的感悟,受益匪浅,希望之后有更多校地产学研合作共建机会,贡献同济师生的智库力量,为人民办实事。

线下参与同学与专家教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