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赋予的历史建筑新生

上海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模式探访

来源:建筑与城规学院党建网发布时间:2018-11-11浏览次数:44

活动背景:

20181110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第四党支部,成功组织进行了“禹步”——文化与艺术赋予的历史建筑之“新生”活动。此次活动结合第12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以及国务院下达的五大任务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相关内容,组织支部党员们以徒步体验的方式,参观周公馆——思南公馆,上生新所等地。希望结合梯队专长,探究当下革命文物及其他类型历史建筑在活化利用与展示中所表现出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上海—党的诞生地”主题文化长廊

地铁站中的红色展览

在前往参观地点的途中,支部党员们阅览了“上海—党的诞生地”主题文化长廊,它呈现在地铁出口的地下通道内。大屏幕上播放的宣传片中,郑时龄院士带领学生调研上海历史建筑,讲述着同济人对上海的城市发展与历史风貌保护所做出的贡献。展墙上呈现了“勇立潮头-上海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展的部分内容。一幅幅照片展现了四十年来上海发展中重要时刻和事件。地铁通道内的展览引领支部党员们步入历史,前往第一个参观地——一大会址,回到中国共产党奋斗的起点。这成为了整个活动的序章。

一大会址

途中经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发布命令地点”旧址

第四支部一行在一大会址展馆大厅内合影留念


一大会址:石库门样式的标志性建筑

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位于兴业路76号,是一座石库门样式建筑。虽然如今处于闹市区的它不再像100年前那样刻意保持低调,但此处的庄严肃穆还是与附近的新天地商业区氛围形成了对比。支部党员们依次排队进入其中,首先在展馆大厅中手持党旗进行了合影留念。随后,跟随着解说,同学们观看展览,瞻仰旧物,重温了建党初期的种种事迹。书信,刊物,徽章,旗帜…等等历史碎片重新构造了那次会议筹备前后的情景,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进程。穿过第一个展厅,大家来到了过道一侧的纪念商品店中。除了各式样的红色主题纪念物之外,主要是书籍。从资本论到毛泽东选集,一部部经典论著展现了社会主义在理论探索和实践道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除此之外,书架上还陈列着多种关于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其它地区文化的书籍,这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讨论了历史建筑保护的原真性问题。由于革命历史建筑的特殊性,其“地址”的意义往往大于建筑形式本身。因此在保护过程中如何界定地址与建筑的关系,如何权衡原真性的保留与纪念性的表达之间的关系,将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第四支部党员在观看展览,瞻仰旧物


思南公馆-周公馆

第四支部党员们在周公馆大门前合影留念

南公馆中对外开放的的三层花园洋房

活动的第二站是思南公馆,它是始于1920年的历史建筑群,主要汇聚了几十座花园洋房。在风起云涌的年代中,这里曾是众多名人的居住地。其中,73号住宅引人瞩目。不仅因为它是这一区域各色洋房中唯一的四层建筑。更重要地,73号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驻沪办事处,又名周公馆。彼时根据谈判协议而设立,但在官方名称的使用上受到阻挠,因此以周恩来同志的尊称来命名。周恩来作为领导人于1946年在此工作,生活。支部党员依次顺着台阶而上,穿过一个露台,进入这座建筑的一层。一层朝南一间是会客厅,墙上挂有当时的解放战争形势图。朝东一间则是周恩来的工作室兼卧室,陈设十分简朴。另有一间饭厅,是周恩来、董必武与大家一起用餐的地方。二、三层则是办事处其它工作人员的宿舍兼工作室。建筑最底层是传达室和车库,车库中停放了周恩来曾使用过的汽车。近距离接触这些历史遗物,支部党员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眼前的岁月静好之下,跳动着充满力量的脉搏,历经70年而未衰减。在参观最后,同学们来到周公馆的花园之中,瞻仰园中一侧矗立的周恩来塑像。

思南公馆的保护利用模式比较特别,分为了商业区与住宅区两部分。周公馆位于动静两区的交界之处。在制定保护利用策略时,既需要保证其革命历史建筑身份在商业区中的庄严性,又需要考虑其作为纪念场所的公共性与住宅区的私密性的平衡。因此,如何处理革命历史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保护利用策略中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

孙中山故居

第四支部党员们在孙中山先生雕像前的集体合影

随后,支部党员们步行来到不远处的孙中山故居。孙中山故居包括了文物馆和故居两个部分。由于天色已晚,进入陈列馆前,大家首先在文物馆外借着渐暮的日光与孙先生的雕像集体合影。进入文物馆中,同学们参观孙先生的历史遗物,重温了他的革命事迹。孙先生作为革命先驱,一生辗转崎岖,却丰富多彩,留下不少传奇故事。他不仅为中国人设计了新的服装,也尝试为中国人建立新的身份。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最忠实的继承者。支部党员们身处其中,可以感受到他事业未竟留下的遗志。参观完陈列馆后,支部党员们进入孙中山故居。此处故居作为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居所,室内陈设都是按照宋庆龄回忆所布置,且大部分是原物,因此能够较真实地还原孙先生当时的工作生活日常。

孙中山故居可以说是革命历史建筑中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的较好案例。首先,利用相邻建筑作为陈列馆和售票处,有效缓解了故居建筑本身的参观人流承载压力。其次在故居建筑中作单向的参观引导,也较好地避免了狭小参观空间中的拥堵问题。

第四支部两位党员正在参观孙中山文物馆

上生新所

最后,一行人乘车来到此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目的地,上生新所。作为一个城市更新项目,上生新所不仅有着多重历史身份,也有多样的历史建筑。它是百年前的欧美侨民俱乐部,曾经的科研试验区,如今的商办休闲综合场所。上生新所是一个丰富的城市试验场,它将历史时空片段拼贴,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多种视角。进入了新时代就会有新挑战。回归专业,着眼当下,第四支部此次活动在此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