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庆:乡村振兴,同济躬行

来源:建筑与城规学院党建网发布时间:2021-06-27浏览次数:2514

个人简介:

杨贵庆,男,中共党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原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学科团队负责人。获2016“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2018年同济大学感动同济十大人物2020年同济大学“卓越教师奖”、台州市荣誉市民等荣誉和奖项,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布袋教授”杨贵庆教授在乡村的小路上


陪伴式乡村规划的实践者 

两周一次,从同济大学出发到达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横跨350多公里,3个多小时的车程,同样的路,杨贵庆教授走了八年。八年里,他的足迹遍及黄岩的各个乡村,杨贵庆也从同济大学的教授,成了村民交口称赞的“杨高修(教授)”、“布袋教授”。洗得泛白的布袋是他到村里指导时随身的“标配”,布袋里尺子、水笔、铅笔、白纸等工具一应俱全,随时可以用来画图,实地指导早已相熟的当地施工队进行精准施工。

贵庆教授的规划工作就是这样“接地气”的。沙滩村的规划与后续建设持续了近 7 年,期间杨贵庆教授往返沙滩村150余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把百姓方方面面的需求记在心上、画在纸上。他设计的调研问卷从家庭基本情况与乡镇的联系频率共计53个问题,涵盖您家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冬天您家主要取暖的方式、是否想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日常一般去哪里上厕所、您的日常出行方式、农产品交易方式等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沙滩村一共41户居民,家家被问到,户户有回音。杨贵庆团队指导修缮了41 间房屋,村民也积极参与到村庄建设中,他们一起清除了破败脏污的厕所,新建了村民广场,擦亮了有 800 年历史的太尉殿、恢复了柔川书院。同时,杨教授协助打通了乡村要素与城市要素的通道,引入市场力量,盘活闲置的乡公所建筑。在他的带领与努力下,过去衰败的村庄焕发出新的活力,村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吸引近百余人返乡参与家乡的发展建设。

杨贵庆教授在乌岩头村进行实地指

业精德高,是杨教授作为一名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共产党员的真实写照。前期规划配合后续建设指导是杨教授一贯的工作方法,这样的工作方式确保了项目按照规划进行,并能够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可提前预料的问题。乌岩头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在20163月就结束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杨教授的团队在乌岩头村的规划工作也结束了,他们仍然每两周去一次乌岩头村。在此后的三年里,杨贵庆仍累计前往乌岩头村120余次。同时,杨教授的工作方法也是与时俱进的。除了现场指导,为了实时跟踪施工情况,他还组建了宁溪镇村庄规划三级书记微信工作群,方便实时指导,及时反馈。

杨贵庆团队扎身农村,实行陪伴式规划,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乡镇干部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能工巧匠不断涌现,大量老房得以修缮,传统工艺也得到延续和继承。他们为乡村培养了人才,培育了农村自我造血功能。在杨教授的指导下,黄岩梳理出一整套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涵盖乡村经济、环境治理、乡村规划、产业振兴等各个层面,并随着杨教授的脚步在多个村子落地、扎根。黄岩乡村建设也在朝着“一村一品貌、一村一韵味”的目标迈进。

“杨教授不看金钱看事业,有一颗中国教授的责任与良心,他把对中国乡土文化和建筑的传承、坚守当作自己的生命。”这是原台州市市委常委兼黄岩区委书记陈伟义对杨贵庆教授的高度评价。“同济—黄岩”模式引领的高校人才下乡,也极大地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


乡村规划理论的领头人

“同济人对社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同济天下’。‘同济’的‘济’这里是作为动词,是共同‘济’天下,核心的价值观就是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开展专业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杨贵庆教授是这样理解同济人的担当和使命的。

杨贵庆被邀请担任黄岩美丽乡村建设的“总规划师”,从他在沙滩村、乌岩头村、直街村、头陀村、蔡家洋村、瓦瓷窑村等村庄规划实践经历中,凝练升华出了一套乡村规划理论。自2008年以来,杨贵庆作为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其团队与学院陈秉钊教授团队,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下完成了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标准研究农村住区规划技术研究等相关课题。杨贵庆教授作为科技部《我国乡村城市化农村住宅建设标准研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3个起草人之一,对村、乡、农村社区规划标准研究农村住区规划技术研究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编出版了《乡村中国》、《农村社区》、《农村住区规划技术培训教程》等重要学术成果;此外,《黄岩区长潭湖地区村庄建设风貌设计技术导则》、《黄岩区长潭湖地区村庄建设风貌控制管理办法研究》、《黄岩实践: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索》、《乌岩头村——黄岩历史文化村落再生探索》等著作的出版,也成为了推动黄岩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理论支撑,为更多的乡村村民走向美好生活带来了无限可能。


乡村规划人才的培育者

杨贵庆教授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他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也时刻谨记这一点。“书本的学习、实践的锻炼都要和自己的职业理想紧密结合,而这种职业的理想,不仅是小我,更重要的还要有大我,个人职业理想要和国家发展需要、现代化进程紧密结合。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职业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广阔,才能在实现大我的同时成就小我,以小我的成绩实现大我。”杨教授对同济学生们寄予了殷切期盼,也积极带领同学们投入乡村规划的实践中,为乡村振兴工作培育新苗。

杨贵庆教授在乌岩头村指导学生方案

2013年至2019年,连续6年时间,他带领一批师生到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西部山区实地进行乡村调研,创新中国特色新乡土主义规划理论和实践,建立了同济大学-黄岩区美丽乡村教学实践基地中德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联合研究中心201826日杨贵庆促成了全国首家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建立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及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学院的两个校区直接落户在沙滩村和乌岩头村,11名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21乡土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已吸引全国31个省份近2万名前来考察、培训的学员。杨贵庆担任该学院执行院长,培养了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需求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和建设人才,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出“同济智慧”、“台州方案”和“黄岩样本”,展现了共产党员服务国家战略的先锋力量。


访谈实录:

1. 您觉得您在黄岩所做的工作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从2012年底以来,我带领同济的师生团队一起在黄岩进行了黄岩的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实践。经过八年多来的努力,给黄岩西部的乡村带来了一些变化。在黄岩区当地政府、乡镇、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些经过改造的乡村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中央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的报道。黄岩的乡村实践也是在我们国家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体现了我们国家城镇化过程当中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共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八年来的黄岩实践,给我们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提供了黄岩的案例,提供了同济团队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学术引领,实践示范,科学指导的作用。

2. 您认为普遍而言,同济人对社会最重要的贡献在哪方面?

普遍而言,我们同济人对社会的贡献我觉得集中表现在“同济天下”。这个“同济”的“济”是作为动词,是共同“济”天下,核心的价值观就是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专业的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同舟共济”作为同济一直以来的传统精神,与祖国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旺联系在一起。在新的时代,同济人对社会的贡献普遍上来讲就是积极地参与到国家的重大战略、社会民生的需求上去,把专业和整个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紧密地相结合。同济有很多的学科,特别是传统的优势学科,都和我们的人居环境密切相关。现代化的城乡发展提供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空间载体。因此从普遍意义上来讲,我们同济人就是有专业的一种服务于社会的精神风貌。

3. 对于现在的同济学生,您最想分享的学习或者工作经验是什么?

总体来看有三点。第一个是扎实地学习专业的知识,利用好在学校里四年或五年,或者博士、硕士期间学习的大好时光,扎实地打好专业的基础。第二点是充分地利用一切可能机会建立书本学习和实践的联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实践当中反过来指导和开拓学习知识的方向。同时找到实际的问题,有助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地学以致用。第三点也是比较重要的,是要有高远的志向。书本的学习、实践的锻炼都要和自己的职业理想紧密结合。而这种职业的理想,不仅是小我,更重要的还要有大我。职业的理想和国家的需要、国家的现代化紧密地相结合。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职业的发展越走越广阔,才能在实现大我的同时成就小我,以小我的成绩来贡献大我。

4. 您有在哈佛大学接受硕士教育的经历,您觉得哈佛与同济的不同在什么地方?相比之下同济的优劣势在哪里?

我是2000年到2001年在哈佛读了设计学的硕士,叫Master in Deign Studies。哈佛和同济同属于排名较前的一流的学校。哈佛是国际一流;我们同济大学是全国一流,国际上也是引领的第一方阵。在2020年国际QS排行榜中,我们建筑学建成环境是排名13。每个优秀学校有他们共同的特点,也有自己的独特性。虽然在哈佛大学读了一年,时间不长,但是感到在职业生涯当中受到很大的裨益。我们同济相对来说在全国是引领的,特别是城乡规划,还有一些其他学科。我们同济的特点,或者说比较优势,在于我们的学科正处于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上。这样一个城镇化快速成长时期,带来的城市问题、乡村问题、人居环境的建设问题都比其他国家更多、类型更多样。其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挑战很大。因此,同济的很多学科将有广泛的用武之地,这是发达国家的一些学校、专业以及从业人员非常羡慕的。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高校的教授,他们在课堂上运用的案例,都在研究中国的城镇化问题。这种鲜活的案例,以及城乡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会是哈佛大学等一些学校没办法具有的。同济在这方面可以在我们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大显身手。我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应当站在历史发展的轴线来回应、思考这个问题。








供稿:研究生第八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