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俭:一如“济”往,矢志不渝,服务国家建设

来源:建筑与城规学院党建网发布时间:2021-06-28浏览次数:2401

个人简介:

周俭,男,中共党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30余年,完成规划设计项目200余项;与同济结缘40余载,他将青春、热血洒在了同济校园,将责任与智慧奉献给了祖国大地。

周俭


文化遗产保护的践行者

1962年出生的周俭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海独特的城市风貌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然而随着城市大规模的开发,大量历史街区被推平,建起了毫无特色的高楼大厦,这使得他的心头一直萦绕着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虑。1998年起,周俭师从阮仪三教授,结缘古镇的保护规划,开始了对上海周边同里、西塘、周庄等6个古镇保护规划的研究和实践。

“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和村镇文化遗存的空间本底,这个本底的价值在于它真实展现了城市和村镇人居环境千百年营造的传统智慧。从人与社会的视角来看,它又是广大普通民众生活经历的真实承载物,保护历史建筑就是传承一个城市或村镇的大众集体记忆。”正如周俭所言,保护历史建筑对中国城乡可持续发展具有着相当的重要性,而他也积极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事业。1999年起,周俭参与到了同里古镇的保护规划中。他认为,保护古镇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古镇的原真性。由于古镇的不可复制性,所以必须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留它们的本来面貌。同时,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他也拥有清晰的规划目标——“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古镇注入新的活力,切实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作为一名党员,周俭不仅仅关注着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他更加注重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于古镇而言,大规模成片改建或者搬迁显然是不合适的。通过实地调研,他发现,保护区内大多数原住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需要提出一种合理的低成本改建模式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通过对房屋状况的详细评估,周俭带领团队制定出详细的设计方案和施工计划,最终以新建价格的65%完成了同里镇鱼行街168号低保户传统民居的改建项目,探索出了一种低成本改建的模式,使传统民居得以再生,也切实地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古镇保护不等于因循守旧,而是要与现代功能和服务设施有机结合。”周俭团队通过设计和建造具有传统地方特征的现代建筑引进现代服务设施,将同里打造成复合型的活态古镇,将传统文化和当地需求的新功能融合。这不仅提高了游客的体验感,还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经济收入水平。20多年来,周俭用专业之所长致力于中国城乡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同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云南丽江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等项目均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周俭


灾后重建的倡导者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今令人心有余悸。2008年8月至2013年3月,作为党员的周俭扛起重任,先后主持完成了11项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项目,为都江堰灾后重建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决策意见。特别是上海援建重点工程“都江堰壹街区综合商住区详细规划”,该规划凝聚了上海城市建设经验,强调了都江堰地方需求和特征,保障了重建城镇群众的长远生计,为提升城市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规划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雅安灾后重建指挥部现场


“因地制宜是城市规划实现地方性目标的重要思维方式。”周俭总结道。都江堰的地方性体现在它与城市同呼吸共生存的水体环境,在城市形态的规划问题上考虑与水的关系至关重要。重建规划依托水脉形成向外延伸的城市布局,疏通沿河道路、连接河滨街道、扩展沿河空间,并调整充实滨水的城市功能。在“壹街区”项目中,他在规划中分析了都江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旧城区肌理,采用小街房路网与围合式建筑布局相结合的肌理类型,使“壹街区”保持了传统城市空间尺度和空间特征。

壹街区项目是周俭团队的心血之作,得益于众多规划师的辛勤工作和科学指导,它秉持了超前的规划理念,规划中尽最大可能保存城市记忆,如造纸厂改造成的都江堰图书馆,传承了都江堰的工业文脉遗产。同时以“上海风情、川西风貌”为主题统筹片区设计,提亮了都江堰城市建设的色彩体系,成为两地合作的精品项目。

和陶先生在都江堰壹街区


除了主持设计,周俭也亲自奔赴项目现场进行技术指导。2009年5月起,他在都江堰主持组建了“壹街区”项目现场办公室,在第一线全面负责“壹街区”建设工地的规划设计和现场技术服务,保证了该重点项目按时、高品质地完成。项目启动以来,周俭几乎每周往返上海与都江堰两地,将80%的时间奉献在都江堰。2014年,历时5年的“都江堰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工作完成。该项目保护了都江堰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给后人留下了灾后重生的城市新貌。周俭以卓越的专业水准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时代先锋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周俭响应国家号召第一时间组建团队前往河北雄安,担任雄安新区勘察设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并持续参与了雄安新区的规划设计。他始终奉行“不忘初心、返璞归真”的规划指导思想,回归城市的本质,努力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文化传承为目标,探索实践生态文明理念下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新模式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建设现场

在雄安新区规划过程中,面对设计标准高、任务重、责任大等严峻考验,周俭带领团队以高昂的工作热情投入到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中,展现出了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为国家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实施献计献策。周俭表示,为打造“雄安质量”和建设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的要求,雄安新区需在规划建设方面不断创新。而面向未来雄安新区规划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理念、目标和策略上,同时也需要规划编制自身的创新。这种创新既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需求,也是雄安新区规划者的使命。

他凡事亲历亲为,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白洋淀的淀中村考察过程中,他现场为村庄的入口广场构思方案,没有桌子,就用汽车前盖作为垫衬,弓腰认真设计。临时来到村民家中避雨,他继续与村委会成员探讨广场所需的活动场地和栽种植物种类,并听取村民建议,增加石磨特色文化广场、将芦苇改换为村民更喜爱的凤尾竹等等。在雄安勘察时,他事无巨细,大到规划安排,建筑布局,小到一草一木、景观地砖,都会做出判断和指导,力图因地制宜地建设美好城市空间,处处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敬业与担当

雄安新区邵庄子村整治提示项目现场


步履不停的美好生活探索者

从古镇保护规划,到汶川灾后重建规划,再到如今的雄安新区发展规划,周俭从没有停止过探索、研究与创新的脚步。谈到对规划事业数十年如一日的热诚,周俭说:“这首先源于兴趣,其次是思考,当我们有了兴趣之后,就会对这个领域里某一个方向去思考、观察、调研,发现这些课题里面的本质问题和科学体系,然后继续不断思考,这些思考就是创新的动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同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周俭无论工作多么繁重都坚持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亲自动手为学生做示范,常常修改学生的设计方案、论文到深夜,“身为老师,我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学生自身的爱好与特质,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向。只有发挥学生的特长,他的自信心才会越来越强。”周俭为中国城乡规划保护输送了大批不可多得的专业人才。谈到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他分享自身的经验:“其一,最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观察。其二,学会判断,在观察的时候你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强调要从量的发展到质的提升,不仅仅要把设计做对,而且要把设计做好。其三,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我们不仅是要找存在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要发现好一个地方的价值,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丰富和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条件下,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多年来,周俭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到如今为国家建设未来之城,始终把“建设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城市”作为毕生追求,夙兴夜寐,坚守在规划建设一线,用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职责担当,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访谈实录:

1.从事这一行三十余年来,从古镇保护规划,到灾后重建规划,再到如今的雄安新区绿色发展规划,您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研究与创新的脚步,请问是什么让您可以一直以探索者和创新者的形象走在城乡规划研究领域的前沿?

我想这些追根溯源是因为兴趣。首先,这些创新是基于我自己对空间规划设计这个领域的兴趣,我在九十年代工作刚开始时,按照自己的经验和兴趣选择了城市遗产保护这一方向。其次是思考,当我们有了兴趣之后,就会对这个领域里某一个方向去思考、观察、调研并且发现这些课题里面的本质问题和科学体系。当我们用这种思路去工作、研究,才会促使我们去思考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从98年我跟着阮仪三先生做城市遗产保护,到现在的雄安新区的绿色发展,我对其中某一方面有兴趣,之后就会去观察、思考,发现里面的本质问题,找到一个科学方法,然后继续不断思考,这些思考就是创新的动力。这三方面其实都是在空间规划和设计的领域里面,是我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和我自己思考比较多的方面,这些都是从空间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和提升遗产保护的品质,灾后重建安置的居民的生活场所的品质、舒适感和地方性,从空间特色的形成、保持和传承的角度去思考创新。

2.请问在您的专业领域中,您觉得同济人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从城乡规划的角度来看,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在我读书的时候,同济学生最大的优势在于城市建设,与城市建设相关的所有东西,同济规划都是最强的。不管是道路、交通、给水、排水、对外交通、城市交通、绿地环境,还是城市街区建设,同济都是非常强的。当然,随着规划学科的不断扩展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转变,我们的优势和劣势也发生了变化。到今天为止,同济规划最大的优势就是综合性,同济人所掌握的知识是很全面并且很好用的,它既适用于设计院,也适用于管理部门,还适用于各种企业公司;与之对应的,同济人的劣势在于特长不明显,我们在工程建设、经济、地理、文化、建筑、管理、法规等各方面所掌握的知识都比较均衡,特长不突出。或许同济规划专业的特长在哪里,我们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在什么地方,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3.对于现在的同济学生,您最想分享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是什么呢?

我最想分享经验的有三点。其一,最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观察。学习城乡规划一定要到现实生活中去,不管是到城市,还是到农村,甚至是到自然保护区去,你一定要有实地的体验。其二,学会判断,在观察的时候你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要知道这是对的还是不对的,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因为在空间设计这块,我们强调要从量的发展到质的提升,不仅仅要把设计做对,而且要把设计做好。其三,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我们不仅是要找问题,更关键的是要找好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丰富和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条件下,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至于说是否要自己动手做一个方案,会不会画图,我觉得这都是不一定的。为什么呢?因为每个同学有自己不同的特长。总而言之,观察和评价的习惯之后,你也会不断地去观察、去评价,完善和修正自己的判断标准,拥有属于自己个人的判断标准对于规划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供稿:研究生第八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