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助推乡村振兴系列活动|同济·彭渡党团共建

多元田野考察,共话乡村振兴

来源:建筑与城规学院党建网发布时间:2021-05-13浏览次数:567


汇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继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正值迎接建党百年,同济、复旦青年步履坚定,结合所学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扎实推进“党建助推乡村振兴的系列活动”,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513日,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唐育虹带领下,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八支部和一支部、同济大学无止桥社团、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以及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的近四十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等,集体前往闵行区马桥镇彭渡村,开展“汇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党团共建活动。

马桥镇党委委员祁媛媛,马桥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金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唐育虹,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规划设计六所所长俞静,复旦大学文博系讲师侯实,河西学院讲师王克军,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杨明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辅导员孙亚琛,漫农学院院长黄桂利,彭渡村党总支书记张继光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

与会的领导和嘉宾

一、党史学习  续写乡村振兴故事

闵行区马桥镇西南角,坐落着上海市主城区内为数不多的保留保护村落——彭渡村。初夏的彭渡村,田间清香四溢,生机盎然;村落南面,黄浦江奔流不息;江边200多米宽的涵养林带,环绕着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郁郁葱葱。正如马桥镇党委委员祁媛媛所言,“白鹭在韩湘水园中起落,网球中心、国际高尔夫球场环境优美——得天独厚的人居环境是马桥吸引人才靓丽的名片”。

马桥镇 航拍 

祁媛媛发表致辞,代表马桥镇党委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祁媛媛指出,“十四五”期间马桥镇将“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和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的现代化、创新型新城镇发展。马桥镇在乡村建设上已经有了一些历史积淀和探索脉络,一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已经有了一定的优势。彭渡村作为马桥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组成部分,是推进马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主战场之一。在开展超大城市的乡村发展探索中,彭渡村也是一个具有综合性,样板性的区域。

祁媛媛强调,本次“同济·彭渡党团共建主题活动”通过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很好的契合了马桥镇的发展目标。通过此次活动,相信不同的团队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共享,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出更多经验和成果。

祁媛媛致辞

随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唐育虹致辞,对彭渡村的邀请表示感谢,对活动的背景与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十九大以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立足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结合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优势学科,已连续3年开展“党建助推乡村振兴系列活动”。2018年,杨贵庆教授创立了黄岩的乡村振兴学院。依托于此,一批批城市规划专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的同学们,扎根乡村振兴的党建中,该活动也成为了学校品牌项目。如今正值建党百年,学子们有幸来到彭渡村,续写乡村振兴故事。唐育虹表达了对本次活动的希冀,鼓励同学们发挥专业力量,推动当地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意见,与彭渡村展开更多的合作与交流。

接着,唐育虹以《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为主题,结合留学同学的亲身经历,辅以生动的案例故事,讲述了党的百年历史中,四个不同时期的历程与特点。结合党的奋斗历史和伟大成就,唐育虹分享了脱贫攻坚中的同济力量,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同济行动,激励学子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唐育虹致辞并授课

二、田野考察   扎根生态源头腹地

特大城市郊区乡村治理困境如何解决?党支部以及党支部共建在乡村振兴中的组织引领作用有哪些?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哪些,值得彭渡村借鉴的国内外案例经验是什么?传统村落的未来和发展在哪里?

午饭后,来自数个不同专业、不同研究领域的师生,怀揣同样的乡村振兴初心、运用各自擅长的研究方式,深入彭渡村中进行田野考察——或是调研韩湘水博园、水生园,在产业组寻找彭渡村生态与经济平衡发展路径;或是访谈第二网格居民,在人居组探讨乡村养老与郊区乡村网格化治理;或是探寻金家祠堂、荷巷桥,在遗产组思考传统村落处境与未来。

田野考察进行时

近年来,彭渡村在生态治理、产业发展、文化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外来的新村民人数众多且户籍村民老龄化严重,在社会治理中面临着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当前上海作为超大城市普遍面临的乡村治理难题。产业组的杨明俊,在参观完韩湘水博园后,用两个“85%”来概括彭渡村人口的特点,村里户籍85%在外,村里常住人口是85%外地人。他认为,水博园在用地性质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现存建筑较多为闲置和出租状态。在未来,应当以项目为核心,考虑社会资本介入方式,大量专项资金用以整合提升村庄的品质,充分考虑存量开发的可能性。

产业组调研成员合影

人居组的调研成员分为三个小组,与当地网格化管理员座谈,敲开当地农户家门,就居民生活习惯、文化活动设施、养老医疗服务、未来期望等进行了交流。人居组的徐钰彬总结到:“居民们为了水源保护地摈弃了饲养家禽的习惯,水源保护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居民的生活习惯,并且成为他们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他和团队成员在调研中发现,网格化管理在水源保护、垃圾分类、定点服务等精细化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今后可以成为被效仿的对象。同时,涵养林的合适的资源利用方式,本地居民的角色贡献等有待进一步探讨。

人居组调研成员合影

遗产组则通过村庄调研、专家访谈、入户调查、会议座谈的一系列工作,对美丽乡村示范区的同心村、丰富底蕴的金氏祠堂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对传统街巷和铁路遗址的文化挖掘有了一定的思考。遗产组的章玥提出,未来产业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年轻人的吸引,结合历史文化,发展科创文化、非遗传承;另一方面需要考虑本地居民和文化生活的结合,加强联系。

遗产组调研成员合影

三、多元论坛 

下午3时,“同济·复旦乡村振兴研究生论坛”在彭渡村委会会议厅举行。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场,以党建助推乡村振兴为目标,提高党员理论知识水平,实现跨学校、跨学科的乡村振兴学术共同体建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第八党支部书记初松峰,先就结合党支部组织活动及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及党建的经验做出分享,包括思想建设、党建加实践、党建教育和乡村振兴结合三点。随后,彭渡村党组织张继光书记介绍了彭渡村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的经验和成果,坚持群众路线不断厚植为民情怀,立规矩、办活动、谋福利,回应基 层需求、服务乡村发展。学术与实践并重的无止桥社团、对全国四大地域60个村庄进行了深度调研的乡村振兴研习社,分别就各自的成果和经验做出了分享。

最后,大家围绕“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人居环境提升、传统村落保护”等问题畅所欲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会议在时间限制中进入尾声,大家仍意犹未尽。

活动合影

当前,越来越多的同济、复旦学子,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乡村振兴、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作为使命与担当。他们,挥洒汗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们,引领乡村振兴梦,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党建助推乡村振兴,加强支部建设,回应基层需求、服务乡村发展;他们,勇立潮头,实现跨学校、跨学科的乡村振兴学术共同体建设;他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痕迹!


撰写|孟丹诚、初松峰、傅玮

图片|论坛参与成员、马桥镇党建中心

编辑|孟丹诚

校对|徐钰彬、刘姿辰



阅读 408

13在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