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达: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来源:建筑与城规学院党建网发布时间:2021-06-26浏览次数:2035

肖达


个人简介:肖达,男,汉族,中共党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先后带领团队完成百余规划设计项目。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再到长宁地震,肖达作为同济规划院代表,勇担大任,奔赴一线,成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项目负责人。2013年,为响应同济大学对口扶贫云南大理云龙县的号召,他带领规划团队开展持续性规划设计扶贫工作,获得“上海市十佳青年规划师”荣誉称号。2017年至今,他持续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工作,取得大量技术创新成果。2018年,肖达同志获聘为杨浦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为杨浦区人大常委会献计献策。


一个城市是有她的记忆的,灾害对于震区而言是无法抹去的记忆,肖达的工作则是做地方记忆的疗愈师,收拾沉痛记忆,续写明亮篇章。2008年以来,肖达先后参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长宁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为我国的灾后重建规划领域增添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他在实践中反思规划方法,吸取过往项目案例的经验和教训,规划工作还考虑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灾后影响。肖达亦将实践成果收集整理成理论,出版了兼顾实践与理论的灾后规划著作。他还是同济“在地服务”规划模式的实践者,通过梳理历次灾后重建相关规划,总结在地规划模式的核心要义,总结出“在地服务”规划模式的工作机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规划实践中,肖达时刻牢记自身党员身份,义不容辞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忘我的工作态度,辛勤耕耘,默默坚守,服务群众。


汶川地震:全程参与,深刻反思


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肖达作为映秀镇的主要规划者,提出映秀镇的规划建设应当以“温情小镇,宜居家园”为目标。


在重建规划方案上,肖达主动回应“人如何与废墟共存”的关键问题。映秀镇漩口中学在地震中成为一片废墟,掩埋了很多教师和学生。是推平重建,抹去人们心中的悲痛记忆;还是将废墟作为一座纪念碑,时时刻刻提醒人们灾难的真实?最终的方案是将遗址的外围用竹篱笆和看起来富有生气的绿色植物围绕,透过它们能隐隐看见遗址,但空间又能有所分隔。这样的设计包含某种心理暗示:当你望见遗址,伤痛就算难免,也应该是若隐若现的,同时也会有生机和希望并存,就像这些绿色掩映在废墟上。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评价这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是对国之灾难的共情与铭刻,更是对当下美好生活重归与提升的反衬


新映秀是镇,是充满温情的小镇。城市刚性高速,而小镇悠闲舒适,让人时刻从内心深处感觉到淡淡的幸福。”在重建规划中,肖达时刻提醒自己不忘还人民温暖家园的初衷,把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放在第一位。作为总规划师,亦是党员先锋,肖达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规划实施代表民众、情系民众。如今,新映秀早已恢复生机勃勃。



芦山地震:厉兵秣马,再次出击


2015418日,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都江堰分院负责人肖达赴四川省宝兴县灵关镇,对“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进行检查与指导,以汶川地震映秀重建的经验为基础,肖达与同济规划院在灵关镇再次描绘了科学重建的蓝图。肖达认为不能简单地或者粗暴地把原来的产业和未来的城镇生活简单地割裂开,一个城市的发展还是需要有产业支撑的,因此,在灵关县城的灾后重建规划里面,有意识地把它的支柱产业大理石开采、大理石加工、大理石销售、大理石展示,以及它本身所有的生产防护、绿化隔离,包括它的污染降低等等,都有机地跟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都做了统筹的一个考虑,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长宁地震:千里驰援,火速奔赴


2019617日,宜宾长宁6.0级地震发生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一时间组成“长宁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赶赴重灾前线——震中长宁县双河镇开展驻场工作。肖达副院长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带领工作队员抵达前线,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与县领导及长宁县重建规划领导小组连夜研究受灾较重的南部九镇规划需求,最终确定重建规划工作分为两个层面开展:一是南部九镇需要重点梳理建设项目需求、安置区选址与区域性道路交通建设;二是聚焦双河镇的灾后恢复重建,确定了双河镇近远期需要开展的重建项目、规划思路。连日的驻场奋战展现了“同舟共济”的同济精神,践行了“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同济理念。肖达带领团队全心全意为重建宜宾美好家园而努力,群策群力构建出了灾后重建规划新范式。此后,肖达与同济规划院持续地关注着长宁县的重建发展。


出版著作:十年心血,凝为一册


有一种责任,叫先锋模范;有一种重生,叫自强不息。在映秀镇灾后重建的那段时光中,肖达从投标、中标、完善方案直到管理实施,全程参与了所有工作,使新的映秀镇矗立在人们面前。2014年,肖达将第一手资料与体验感受汇总成册,出版灾后重建规划著作《大爱小镇:映秀灾后重建规划的五年实践与评估》


这部著作从专业视角对映秀过去五年间的规划工作做出了全面的评估及反思,既是作为成熟经验的推广,也是对未来城市规划的期望,尤其是期望对小城镇规划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映秀镇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三十年规划思想集中应用和检验之地,书中对其规划建设的反思具有深层次的理论价值。


在地服务”规划模式的践行者


2008年,应上海—都江堰对口援建任务和四川地区的援建工作需求,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抽调骨干技术人员于都江堰正式设立了“同济规划院都江堰分院”,肖达任负责人。援建规划不同于传统自上而下任务分解式的规划要求,既要从行业技术高度谋划长远发展,也要深入一线反馈基层的民声意愿,更要全程跟踪确保规划的实施落地。援建规划的每一个任务都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挑战,编制成果提交结束则意味着更重要的长效服务周期的开始。


爱岗敬业、主动作为,牢记自身责任与使命,“爱岗敬业竭全力,心底无私天地宽”是肖达秉持的党员信念2008年至2018年,肖达在同济院参与了众多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规划编制实践,包括《都江堰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四川省都江堰市壹街区综合商住区详细规划》等数十项重点项目,也正是因为参与相关项目以及技术团队在川长期驻地,同济院开始了全过程、在地化的规划工作实践,为各项工作的长效服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肖达认为,“在地服务”规划模式,就是从“等需求”被动应对向“优服务”主动出击的战略转型。通过在地化的规划工作,构建长效服务地方发展的规划模式。


通过梳理映秀镇、壹街区、“灌区”城镇(乡村)等相关规划,从流程创新、视角创新、组织创新等角度理解“在地服务”规划的特征,肖达总结出“在地服务”规划模式的核心是建立从项目服务转向平台服务的全程长效的规划机制,规划师的身份从项目参与者转向地方体验者;同时,通过“在地服务”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站一营一库”的“在地服务”规划设计工作机制。


至此,同济院“在地服务”规划设计的发展模式与工作机制应运而生,同济规划人才源源不断地奔赴祖国五湖四海,助力各地地方发展,为国家建设和复兴贡献同济智慧和同济力量。


桃李芬芳的谆谆育人者


在采访肖达老师之前,我们已经把有关他的资料整理成文章。即使已经了解肖达老师作为规划人的一面,但访谈的过程更了解了肖达老师作为一个党员的先进性。‘实践’,是肖达老师在访谈中多次提到的词,用实践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作为党员的力量也是肖达老师一直秉承的信念。实践让肖达老师能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书本上的规划理论,直到发展出自己的规划理论,应用于祖国的建设中去。肖达老师以一个党员的身份鞭策今天的同学们,要坚定持续实践的热情和勇气,强调规划设计实践的本质是“解难”,这可以帮助我们审视未来工作的性质与价值,也同时保持为国家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初心。”——研九支部 姜涵宸


肖达老师作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对晚辈的谆谆鞭策让我深受鼓舞。肖老师在访谈中向我们分享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参与实际的社会实践是其中的关键词,肖老师鼓励我们年轻党员更多以实践的形式理解理论知识点,通过实际设计巩固训练设计能力,扎实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回馈社会。此外,应该发扬党员坚韧的品质,在规划的学习和工作中还需要决心与恒心,做好充足的心理建设攻坚克难实现创新。肖达老师以学长,前辈,尤其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向规划专业的学子提出了要求与学习目标,加深了我们对本专业的认识,也提出了思想境界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