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曙:勇担同济使命,智建人民城市

来源:建筑与城规学院党建网发布时间:2021-06-26浏览次数:436

校友简介:

秦曙,男,中共党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副主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总建筑师助理。秦曙凭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先后参与了迪士尼梦幻剧场、上海诺华张江科技园、咸阳文化中心大剧院、荆门传媒中心等项目的设计工作,并作为核心设计人员参与了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贯通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


秦曙


初心常拭——扎进下头,走在前头

2007年,秦曙考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系。在校期间,他便将扎实肯干、认真务实作为座右铭,掌握过硬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和党建活动。“少年心事当拏云”,2012年毕业后,秦曙进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精研技术、深耕实践,始终践行先锋实干的精神。

从设计实习生到“原作”副主任建筑师,从项目团队中的“螺丝钉”到杨浦滨江一期(示范段)、二期概念方案项目负责人,以及“坐石观云”、“人人屋”、“绿之丘”(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改造)、上海船厂船坞更新改造等多个重要项目的主创建筑师,他一步一痕,踏出一条坚实稳当的职业道路。

2014年,杨浦滨江老工业区改造更新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初期,秦曙与设计团队不辞辛苦、风雨兼程,在杂草丛生的基地中一步步去丈量、一张张照片去记录。项目期间,面对紧张的工期、难以定夺的决策问题、工作量繁杂庞大的具体房屋改造,秦曙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将心劲与韧劲炼作一版又一版的方案图纸。尤其是在杨树浦电厂三期的工作中,由于工期紧,有时不得不在图纸没拿全的情况下开始设计,结果现场施工时发现实际情况完全不同,这时他们就需要不断地根据现场情况去调整设计策略。整个过程中,团队都持续着高压、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大小难题从未间断,但最终都被一一妥善解决。调研勘探扎进下头、设计工作走在前头,攻坚克难、迎难而上,这是秦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保持着的勤勉作风。

秦曙团队工作照


向史而新——忆峥嵘历史,扬时代精神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秦曙认为“城市是一个母体,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在回应这个母体发展中需要应对的种种因素,因此在设计中,我们需要不停思考建筑、城市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杨浦滨江改造更新的六年间,秦曙与团队始终坚持对工业历史的尊重、对时代精神的承续态度。24处、66幢、总面积26.2万平方米历史建筑的保护,锚栓、防汛墙、混凝土地面等大量极具特色的工业遗存的保留,还有雨水花园廊桥地面刻下的历史铭文、旧时水电管道改造而成的“水管路灯”……今天,漫步在杨浦滨江,我们看得见每一个掷地有声的数字,触得到每一处“向史而新”的设计匠心;而动人的空间意象之下,热烈涌动着的是共产党员的为民使命与城市建设者的责任担当。

残垣断瓦中,他摆出专业态度,对文化遗产精准调研查究、对历史记忆深刻挖掘溯源;荧荧子夜里,他坚定身份立场,在利益各方的相持与激辩中守护文化历史。做电厂段的时候,秦曙的团队提出一致设想,希望保留场地内老的机械设备,将它们改造后放置在景观空间中。他们认为,相比艺术家们制作的‘雕塑’,这些设备更具“在地性”,是工业时代峥嵘历史最鲜活的表征。记住历史,未来才能踏得稳、走得远。但这一想法最初并没有得到电厂方的支持,经过多轮商讨后,秦曙团队最终争取到机会生成了一份清单,大部分有价值的设备安然在列。

黄浦江畔、老工厂前,正因这份坚守,今日的滨江才展示了杨浦工业文明百年发展的风云激荡,再现了筚路蓝缕的先锋精神与披荆斩棘的拼搏力量。

留存的工业遗址


还江于民——“这才是应该静下心来去做的事”

共产党人,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秦曙认为:“好看的设计比比皆是,但真正能够回应市民诉求、提高生活质量的设计才是自己应该静下心来去做的事”。杨浦滨江改造更新中,他以行动践行理想信仰,用成果向历史交出答卷。项目启动初期,他便通过问卷和访谈等调研了解周边居民群众对于杨浦滨江的记忆与诉求。规划设计中,针对“临江不见江、邻水不亲水”的症结问题,他带领团队一轮轮推敲设计方案,最终形成纵向滨江漫步道全线贯通、横向防汛墙后退消隐于绿坡之下的布局策略;空间细部上,结合原厂地貌设置斜坡、扶手;植物造景上,自然野趣的芦苇丛宜观宜游。

下得一番精打细磨的绣花功夫,织出一道绿色人文的滨江新图景。往昔的“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人民的检验:暖风吹拂江畔,摄影爱好者们架着相机拍摄远处夕阳下的城市天际线,年轻人沿着滨江步道跑步锻炼,孩子们踩着滑板车在纺织厂栈桥坡道上欢笑嬉闹……

八年沉淀,六载实践,杨浦滨江项目为秦曙赢得了诸多业内首屈一指的奖项,但炫目的光环从未障蔽他的拳拳初心:“荣誉都是大家的,也都是过去的。有幸得到公众的认可,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莫大肯定与激励。”建屋筑梦、建家筑国。人民城市建设征途中,秦曙始终走在先列,以身作则发挥优秀党员校友的模范精神,真正将建筑师的职业理想汇入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用一张张蓝图建设人民家园、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市民在杨浦滨江纳凉


访谈实录:

1.您在杨浦滨江系列项目中,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历?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我们是从14年开始介入杨浦滨江项目的,当时在杨浦滨江的所有厂区都停产了,但是所有的厂房都还在,整个岸线处于一个很封闭的状态。周边的居民虽然在地理位置上离江很近,但视觉上却受到了厂房的阻隔,只能听到远处汽笛的声音。

14年到19年间,我们的团队都在这片5.5公里长的岸线上工作。当时章明老师作为团队的主持建筑师,同时有很多的同学和同事都参与到我们的项目中来。在这5年间,我们通过对原有建筑的改造来实现空间的开放,让市民能够走进原本被隔绝的空间,看到独具特色的江景。我们始终坚持将这份“传承上海市百年以来的工业历程并将其再现”的理念贯彻到项目的一草一木中。期间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紧张的工期,难以定夺的决策问题,需要做大量工作的具体房屋改造等等。尤其是在杨树浦电厂三期的工作中,设计改了很多次,因为实际现场情况总是会与设计内容相冲突。有的时候可能在图纸没拿全的情况下做了设计,结果施工单位在现场施工的时候发现实际情况完全不同,这就导致我们需要对方案做出调整。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不断地根据现场情况去调整设计策略。

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工作的强度比较高,设计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最终的成果还是很令人满意的。当自己的设计最终以一个实体的方式呈现在眼前时,大概这就是作为建筑师最有意义的瞬间吧!

2.结合您的工作经历,您认为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您的工作对于社会和国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对于我们做过的项目来说,杨浦滨江这个项目相对特殊,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城市设计”的特征。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先做了一个又一个的城市设计,然后再将它们一点一点地落实到每个地块上。这个设计的过程与单做一个建筑不同,你会感受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有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你的工作是被城市的发展推动的,你会觉得城市是一个母体,你所有的工作都在回应这个母体发展中需要应对的种种因素。所以反过来说,在这个设计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不停思考与城市、与社会的关系。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考,可能结果不会令人满意,有些本应该保留下来的建筑或设施可能就留不下来了。比如之前做电厂段的时候,我们曾想保留很多老的机械设备,将它们改造后放置在景观空间中,我们认为它们作为“雕塑”要比艺术家们制作的雕塑更具有在地性,更具有对场所精神的回馈。但这一想法最初并没有得到电厂方的支持,好在杨浦滨江投资方比较支持我们,和我们一起与电厂讨论。最终我们给出了一份清单,把大部分我们认为有视觉价值的设备都保留下来了。做完这些工作后其实可以说我们确实是在用设计去改变城市的——我们把这样一个空间开放出来,让所有的公众都能到达原来有记忆的工业厂区。在小红书或者大众点评上对于我们所作的项目的一些点评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确实改变了这座城市,对公众来说还是有很大价值的。之前绿之丘项目开放,但我们还没有进行宣传的时候,在社交媒体上已经有了长篇的介绍的帖子,同时还有很多好看的照片。这也是社会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认可。

3.对于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同学们,特别是步入和您相同岗位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我在本科毕业后就直接工作了。虽然当时也不是那么清楚具体的走向,但是心中已经隐约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想要造一个房子出来”,来证明我经过五年的学习还是有一定能力的积累的。

进入设计院之后,我一开始做的更多的是偏生产方面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扎实的专业技能,达到了对自己“能够造一座房子”理想的最基本的技能要求。后来进入原作工作室,在这里大家的理念和价值观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契合的,做起来感觉比较带劲一点。慢慢的,我发现设计工作可以迸发出一些更多的价值——设计不仅仅是造出一个房子而已,更多的还可以实现某种价值并将其传播出去。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总结,对学术领域或者整个建筑行业做一些事情,这也是我在不同的工作和学习阶段当中有一些新的想法。当然,对于一些想要进入本行业或者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学弟学妹们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跟随自己内心的愿望向前走才是最好的。对于设计这个行业,要想一直做下去还是挺辛苦的,对于从业者来说确实需要自己对本行业感兴趣才能走下去。如果你真的沉浸在其中的话,你会发现你确实可以收获很多,设计也可以帮助你了解这个社会,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你了解你自己


供稿:研究生第十一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