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海沈乡村 体验独特之美 感悟振兴力量(一)

来源:建筑与城规学院党建网发布时间:2021-11-18浏览次数:56


     体验独特之美 感悟振兴力量    






活动背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进军的启程之年。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全国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感受这一历史性伟大成就,拓宽专业视野,增强党员的社会责任感,11月18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第四党支部来到了“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海沈村






入村




从心愿桥到景观稻田


▲ 心愿桥


在轨道交通出口,一座弧形木质拱桥成为城市到乡村的转换节点。我们在此走出喧嚣,与扑面而来的大片稻田撞个满怀。桥面由宽到窄,连接了轨交站点和大片稻田。


▲ 稻田盛景


视野逐渐打开,明媚的乡村景观映入眼帘:蓝天、白云、青瓦、白墙……一幢幢小楼沿着干净整洁的道路展开,路旁利用废弃轮胎进行涂鸦形成一个个景观节点散立在田间。


▲ 走进稻田


漫步稻田栈道,一片五彩稻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颜色不同的两种水稻搭配种植,形成“党成立100周年”的大地景观。木栈道以一种柔和的态度介入稻田空间,为久居城市的我们带来与稻田近距离接触的独特体验。


▲ 木栈道与自然融合


一行人继续前行,来到了2021城市空间艺术季“吾乡之民”摄影展。摄影展设在稻田一侧长廊内。长廊通过材料变化和镜面反射,扩展了空间的视觉边界,在装点大地景观的同时收藏了乡村中的美好生活瞬间。


▲ 展廊入口处反射的镜子

▲ 美丽乡村摄影展——模糊边界的展廊

▲美丽乡村摄影展——三角展示空间

▲ 长廊延续,小桥流水






研讨




乡村风貌与综合治理


▲ 走进海沈村会客厅


下午,大家在海沈会客厅进行了研讨座谈会,本次城市空间艺术季的策展成员林晓丹同志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了乡村实践中的经验。


▲ 交流讨论


经验一:动态发展

乡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状态呈现,这一状态与周边的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紧密相关,是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系统,而建筑形态、村落格局等均是这个系统的物化表现。基于海沈村良好的景观资源与交通优势,策展团队以时间为线索,深入了解了海沈村村落格局的发展历程,并对乡村地景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恢复原始水网、融合生产性场景与游览体验等方法,将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打造公共服务体系,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品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经验二:反标签化

乡村风貌提升一直是乡村振兴当中的重要部分,但乡村风貌不应变成标签化的“粉墙黛瓦”。虽然很多乡村“粉墙黛瓦”式的处理确实会令建筑呈现出一种整洁、有序的空间格局与传统江南的形式意向,但这种“新江南”风貌本身是存在问题的。标签化的“粉墙黛瓦”在乡村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代表其风貌特色,乡村从来都是多元的、动态的,其风貌也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样式,故不应该被单一化地处理。因此我们在海沈村的乡村风貌提升过程中,试图保留这种代际化差异,通过小尺度的景观处理,在形成统一性维系纽带的同时保留建筑多元化的特色。

经验三:综合治理

如今,许多乡村的改造提升、产业赋能建设周期都比较短,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后,很可能会重新陷入发展停滞的状态,因此乡村是否具有自我再生力、能否可持续发展才是乡村振兴成功与否的关键。海沈村通过综合治理这一“根本大计”,依靠政府、运营公司与设计师三方的共同努力,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这一体系与乡村社会的其他方面相互协作,真正促进了乡村的全面振兴。


▲ 会客厅文创产品

▲ 会客厅一角






观展




振兴海沈,留住记忆


▲ 稻田中的城市空间艺术季展


研讨会结束后,我们来到了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海沈村展场参观。展场上,主题展、案例展、亲子区、影像展、休闲区、导览区六大功能区域有机排布,艺术季主题展、村庄设计案例展、沪乡村民生活影像三大专题展览则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海沈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 展区栈亭眺望

▲ 主题展

▲ 案例展

▲ 亲子区

▲ 影像厅


展厅柔和的彩色分割围合出灵活可变的展览、活动空间,花卉景观贯穿其中,不同地面材料塑造出丰富的起伏感。


▲ 彩色分隔的展厅

▲ 展厅里的稻田






调研




产业之“旺”,乡村之“美”


参观完展场后,大家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对海沈村的产业调研。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在这20个字中,首先是产业兴旺。那么海沈村有哪些产业,这些产业又是如何为乡村振兴凝聚新力量的呢?


经过调研走访,我们了解到:海沈村通过和运营公司一起搭建平台、给予支持政策,推出了十二工坊创意空间和乡村CBD,将一批本地特色手工匠人和市场对接,也吸引来一批创客,目前已有台湾匠人、新锐画家、服装设计师等人才进驻,成为“荣誉新村民”,探索碰撞出新的产品市场。


▲ 花细草工坊

▲ 村上售卖


你可以在十二工坊中体验地道的沪乡美食,或是在屋里厢咖啡和乡间酒坊悠然畅饮;还可以在海沈记忆、花细草工坊、外来星工作室、小确幸画室、乡间花坊深度体验独具特色的人文艺术;在村上售卖品尝垄上美食,带回海沈特产,与亲友共享沪上东南的礼物。


到目前为止,许多产业公司都已经聘用了村里的村民作为员工,解决了100多个本地就业。而村里也为创客青年提供青年公寓,有工作,更能住下来。


▲ 具有时代色彩的小卖部

▲ 精致可爱的手工艺品


通过产业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海沈村的“美”,它不仅仅是白墙、彩绘,门前屋后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的美丽;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可持续的乡村美学。今天海沈村的美,是里面的人美,产业也美。原住民和新村民一起合作,来共享美丽的乡村,共同致富。





感悟




从海沈村看乡村振兴


01


初到海沈村,引入眼帘的是一片美丽的稻田景观与错落有致的江南乡村住宅,这景象虽美,却与大多数江南乡村大同小异,我不禁思考:作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海沈村究竟有何不同?随着对海沈村历史发展的深入了解和对海沈村村庄产业的走访调研,我也逐渐发现了海沈村在独特魅力:

    1.作为为数不多的地铁直达村,海沈村对外交通十分便捷,为村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海沈村积极引入乡村运营师以及乡村创客,带动村民积极探索新产业的热情,村子里开起了自己的咖啡馆、烧烤店、手工艺作坊等,整个村子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3.在十五分钟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指导下,海沈村在保留了原有乡村风貌的基础上,打造了丰富且有温度的乡村公共空间。丰富的乡村业态、美好的生活空间,留住了海沈村的年轻人,也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游客和投资者。

——陶泽莲


02


短短半天的调研结束了,海沈村活力焕发、产业兴旺、景致宜人的乡村风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原本平凡的城郊小村摇身一变成为如今“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村,我们第一次亲身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巨大力量,也认识到设计工作对于乡村风貌的重要作用。

“中国要美,乡村必须美。”乡村作为四五亿人生活的场所,更是许多人乡愁的寄托。在乡村从事设计工作要格外重视对传统乡村风貌和乡村地景的保护和延续,这个话题在同行的同学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未来成为优秀建筑师的职业理想。

——赵振宇







合影










 /未完待续  



图文编辑 | 赵振宇 周超 马婕 鲁丝纶

责任编辑 | 赵振宇 杨尚璇

审核 | 孙亚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