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作串联城乡发展,设计赋能共创村景新颜:研究生第十一、十二支部农地微景观改造,设计下乡党建活动

来源:建筑与城规学院党建网发布时间:2022-01-20浏览次数:10

image.png



活动背景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高校学生融入乡村,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是时代召唤,也是历史机遇。1月15日,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辅导员孙亚琛老师的带领下,由学院研究生第十一、十二支部牵头,联合学校新生院济美学堂,与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路口村开展校地合作,共同开展了面向新型立体种植模块农业园区的微景观改造。路口村委书记蒋燕君及领导班子、校党委学研工部李杨帆老师、校友企业代表黄明等一同参与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探索新时代“互联互动、共驻共建”的党建工作模式,将学校的学科优势投射到社会所需之处、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责任担当、结合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助力路口村的农业景观风貌持续提升。具体的活动内容以设计下乡的形式展开,一方面,通过前期策划与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专业背景优势,为路口村新型农业园区的景观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路口村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参与乡村生产实践的机会,情景化地落实劳动教育的育人要求,以期为乡村振兴积蓄、沉淀年轻的力量。






01村情介绍



路口村

村情介绍

  首先,路口村蒋燕君书记为大家介绍了本村的历史沿革以及人口、产业等发展情况。路口村位于奉城镇西部,团青公路以北,常住人口700余人,现有主要产业为第一产业,包括蔬菜生产、苗木种植、水稻种植等。接着她还展望了路口村的未来规划。S3高速公路即将通车,在预期的城乡发展条件下,可以发挥就近对接的区位优势,合理利用优厚的生态本底资源,实现全面提升本村综合实力的长远目标。





02参观农业设施




  之后,由校友企业代表黄明带领同学们参观了路口村农业园区内的新型立体大棚。园区内引入了创新的立体种植模式。该模式可以根据作物对光照湿度的不同需求,进行精确供给;立体的盆栽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大棚的玻璃顶呈十五度角的最优透光角度,通过改变边沿的伸出距离和角度可以实现对雨水与阳光的控制,最大化地利用自然资源,营造适宜作物生长的环境又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

此外,园区还采用滴灌的方式,减少了水资源的使用。通过阀门与支网的分级排布,实现管理和人力投入的优化。水肥回收系统也是新型大棚的一大特点,通过对水肥的回收再利用实现高效运营。新型大棚还具有抑制病虫害的扩散规模,实现精细化管理等诸多优点。该新型农业种植模式期望通过较低的运营成本、便捷的管理与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传统大棚生产方式的优化升级。







03可食地景种植


        在研究生第十一、十二支部书记吕婉玥和李帅同学的带领下,支部成员与济美学堂的同学两两分组,在农业园基地内的三角空间内进行可食地景的种植与微景观的提质改造。本次设计实践,充分呼应乡村独特的风貌和地理条件以及农业园区的产业性质,利用大棚内现有的成熟蔬菜替代花卉进行植物造景,尝试将乡土景观与可食地景结合。

        同学们首先选定每个地块的设计参考图案进行放样标记,然后在基地管理人员姚师傅的指导下,领取手套、铲子、耙子等工具。按照蔬菜的种植要求,将立体大棚内多个品种的盆栽蔬菜进行露地移植。同学们既可以发挥创造力,对地块图案进行完善,又能亲手体验劳动,获得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对于劳动的正确认识和良好的态度与习惯。





04零废花园设计


活动现场

零废花园

  下午,在基本完成可食地景的种植后,同学们开始参与到零废花园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利用乡村内的废弃木材,进行创意彩绘,再将它们“种”回土地中装饰蔬菜花园。此次活动,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乡村建设中的废弃物,实现“零废”的理念;还能让同学们通过美育教育,在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收获情感和精神上的愉悦体验。这些彩绘的小型装置,为蔬菜花园增加了趣味与情调,是共创共治的乡村生产景观的生动注脚。





05总结


   此次活动结合了学院的优势学科,匹配了地方的发展需求。通过校地共建的方式,为同学们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平台。在开放性的框架下,实现了创意众包、聚集学生智慧,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题上,创新实践、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多元结合新颖有趣,轻松的活动氛围吸引了更多的学生自觉参与其中,并且引导同学们在为群众做实事的过程中加强服务意识、锻炼创新能力。

本次活动实现了:

1份框架制定——路口村特色立体种植园区的景观提升构想框架

2个实践方向——设计众包与活动汇聚

3元主体融合——学校、企业、村委共同助力活动开展

4项创新尝试——坚持党建引领办实事、透过空间现象抓治理、融汇三生视角多联动、改进传统农业新面貌





此次乡村景观微改造的初尝试,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奉贤区奉城镇路口村的校地合作平台的开端,期望在未来形成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将路口村打造成为校、院两级师生的优质实践活动基地,从而为推动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向稳定化、常态化的方向发展,培育新一代青年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供稿:同济大学CAUP研究生第十一、十二党支部

责任编辑:李帅、吕婉玥

内容整理:吕婉玥、李帅、薄茗洋

审核:孙亚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