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青年 说 · 大别山精神|坚守理想信念 勇当人民先锋

来源:建筑与城规学院党建网发布时间:2022-02-04浏览次数:12


图片

大别山精神图标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6万余人。鲁西南战役刚刚结束,毛泽东就把目光投向战略价值更为重要的大别山。大别山不仅牵制国民党军的长江沿线,更对其指挥中枢造成直接压力。从鲁西南到大别山,相隔千里,关隘重重,刘邓大军克服重重难关,连渡黄泛区、汝河、淮河三道天堑,面对敌人阻击杀开一条血路。8月27日,经过20天的千里挺进,刘邓大军终于徒步行进到大别山。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20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精神内涵

图片

——以坚守信念为核心: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抱定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


革命理想高于天。

宁可牺牲,也不叫敌人“拿去一颗红心”,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无论是在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的过程中,还是1932年10月后,因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或是1934年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留守的红二十八军独立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来自大别山的革命军民,始终紧跟党走,纵然历经苦难,依旧初心不改。


——以胸怀全局为风格:从中国革命整体利益出发的大局意识和政治品格


8月1日,邓小平在部署跃进大别山的会议上强调,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8月7日,刘邓大军分三路向大别山挺进。8月27日,越过最后一道天险淮河,胜利到达大别山。

在生死关头,大别山军民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向党中央看齐,一切从全国战略大局出发,一切服从革命大局的需要,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有生力量,主动配合完成重大战略行动。


——以团结奋进为根本:凝聚民心民力共同奋斗的宗旨意识和革命理念


“我们所依靠的是人民。”1949年10月刘伯承在回顾千里跃进大别山时总结道。

大到土地改革、架桥铺路,小到柴米油盐、生老病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期,苏区政府把群众的事情视为自己的事业。换来的是人民群众积极参军拥军,竭尽所有支援革命。最艰苦的岁月里,革命群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以勇当前锋为品质:勇往直前的胆略和魄力,开拓创新的意志和锐气


革命洪流中,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军民走在时代前列。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大别山地区是全国最早有党员活动、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组织了黄麻、商城、六霍起义,创建了全国最早的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成长和壮大了新四军二师和五师两支战略部队,成为华中地区最早进入敌占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队;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军区部队坚守反内战前哨阵地,率先接受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炮火的洗礼,刘邓大军义无反顾千里跃进大别山,又率先拉开全面反攻序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2 实践案例

图片

 枪林弹雨 “共产党员跟我来”

1934年11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二十五军,从位于大别山北麓的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等人的率领下,他们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跳出了敌军在桐柏山区的包围圈,计划越过许(昌)南(阳)公路,进入伏牛山区创建新的根据地。

然而,一场巨大危机正在进军的路上埋下。11月26日13时,正当红二十五军先头部队准备跨过许南公路时,突然遭到敌人的猛烈袭击。

千钧一发之际,吴焕先从交通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高声呼喊:“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关头,决不能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话音未落,吴焕先已经挥着大刀冲上前去。

看到政委舍生忘死,战士们个个热血沸腾,从泥泞中一跃而起,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刺刀、大刀刀刀见红。经过激战,部队总算暂时摆脱覆亡的危险。

尽管后续梯队及时赶到,但几番激战过后,红军仍未打开突围缺口。为避免腹背受敌,部队连夜冒雨穿过敌军缝隙,在当地群众的引领下,从保安寨沈庄附近越过许南公路,进入伏牛山区,最终跳出敌人包围圈。

“危急关头,吴焕先喊的是‘跟我来’而不是‘给我上’,这句话对稳定军心至关重要。”鄂豫皖革命纪念馆馆长吴世儒说,红二十五军战士平均年龄只有十六七岁,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他身先士卒的战斗作风鼓舞了士气,进而稳住了战局,为后续支援赢得了时间,避免了部队更大的伤亡。

图片


开国大将“徐海东”

1932年年初,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四方面军军部根据军情部署了商潢战役,开国大将、时任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徐海东部成为敌人20多个团的主攻目标。

“人在阵地在!”面对营连排干部伤亡惨重的情况,徐海东不顾安危跑到前沿阵地上,从牺牲的司号员手中拿过军号,亲自吹号指挥战斗,高喊着“共产党员,牺牲也要向前倒”。这场历时半个月的战役,共毙伤俘敌4000余人,缴枪2000余支,最终使数万敌军全线崩溃。

只要打起仗来,徐海东总是身先士卒,虎虎生威,用鲜血交纳“学费”,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他一生中先后9次负伤,身上留下了17个窟窿,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徐老虎”。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图片



图片


03 心得体会

图片

生死攸关的时刻,关乎家国存亡的时刻,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吴焕先没有退弱,而是以身为率,挥刀向前,带领战士们和敌人殊死相搏。一声“共产党员跟我来!”多么壮阔,饱含了怎样的决心和意志,又需要何等坚定的信仰和勇气,为党,为国家社稷,为人民福祉,全部凝于一点爆发出来。先辈们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流芳百世,而最重要的精神却在当今稍显浮躁的社会逐渐被淡化,被抖音快手等低级娱乐侵蚀的我们,更需要宣扬这些充满正气的大义精神,才是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所在,才是面对困难全国上下一条心的基础,才是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保障和引导方向!


“大别山里出好汉,生就骨头似铁坚。今日逃出虎狼口,明日回来报仇冤。”知死而不避,勇也。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军队不畏强敌、英勇顽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拖不垮、打不烂,越是艰险越向前,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为敌人所屈服。正是无数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日家国的安宁,在社会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当继承这种不畏困难勇向前的精神,投入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态度,于个人才能不断进步,于国家才能蓬勃发展,以身作则,回馈革命先烈打拼出来的新中国!

本期CAUPer |  孙然

统筹编辑  |  杨君

活动策划 | 欧阳燕菁

指导老师 | 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