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
红旗渠精神图标
历史背景
红旗渠引水工程鸟瞰
红旗渠,被称为“人工天河”,它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
历时10年,先后有30万修渠大军鏖战太行,用简陋的工具绝壁穿石,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道。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1966年,三条干渠竣工通水;1969年,红旗渠全线竣工。
饱受缺水之苦的太行山人,终于圆了吃水梦!
修渠前,林县的水浇地只有不到2万亩。红旗渠建成后,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截至2020年年底,红旗渠累计引水13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超4700万亩,实现粮食增产18亿公斤。
红旗渠业精神内涵
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自制石灰、水泥、炸药,自建营房,自搭炉灶。红旗渠工程总投资6800多万元,其中85%为林县自筹。
● 艰苦奋斗
红旗渠工程的工作条件一度极端艰苦,粮食紧张,物资短缺,设备落后,住所简陋。林县人民坚定信念,吃苦耐劳,攻克了一个个工程难题。红旗渠工程记录了林县人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英雄事迹。
● 团结协作
红旗渠工程是集体精神的胜利。修渠过程中,林县广大党员 “干”字当头,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修渠工地上,段与段、营与营、连与连之间,积极争先,涌现了大量标兵连、标兵班和模范人物。
● 无私奉献
红旗渠工程是两三代人苦干奉献的成果。“没有群众的愿望和创造,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没有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红旗渠。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周恩来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习近平
红旗渠精神事迹
“一家三代护渠人”
张买江一家三代人,都把自己奉献给了红旗渠。
“1960年2月,红旗渠正式动工。父亲第一批上了建设工地,任施工排排长。”红旗渠纪念馆一面纪念墙上,镌刻着修渠时牺牲的81位烈士姓名,其中就有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
一天收工放炮,有一炮迟迟未响。张运仁招呼大家躲炮,没想到炮声突然一震,一块飞石击中他的头部,他当场牺牲。噩耗传来,妻子赵翠英悲痛欲绝。后来,她把13岁的儿子张买江送上工地,对他说:“咱家必须有人在渠上!不把水引进村子,你就别回来见娘!
红旗渠修了10年,张买江干了9年,一直当的是爆破手。那段在太行山上飞檐走壁、放炮开山的日子,成为张买江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2013年,红旗渠干部学院正式成立。“为民、务实、清廉”的院训,“传承红旗渠精神,增强党性修养”的办学宗旨,使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再度激扬中华大地。
千锤百凿青年洞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是总干渠上最长的引水隧洞,也是整个红旗渠最艰巨的工程。
隧洞从狼牙山中穿过,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悬崖峭壁,中间是坚硬的石英岩,锤一次钢钎只能留下一个白印。
300余名青年高喊口号“石头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决心,就是铁山也要钻个窟窿”,担当起钻挖青年洞的艰巨任务。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他们提出:“修自己的渠,流自己的汗,不能靠天靠神仙,渡过困难就是胜利。”在狭窄逼仄的空间里一锤一钎地掘进,青年队苦战500多个日夜,终于凿通了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的青年洞。
劳动中的青年男女
心得体会
对红旗渠工程的设想,是“宁肯苦干,不肯苦熬”的硬气和觉悟。开渠之前,临县用水困难,“担水要翻山,吃水似油盐” 。然而,太行山间引漳入林是可以想见的千难万险。是苦熬还是苦干?临县人坚定选择了后者:宁肯苦一两代人,也要给后来人创造发展致富的条件。
对红旗渠工程的开展,是“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品格和才干。红旗渠工程动工时正值我国严重自然灾害时期,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伸手向国家要资源,依靠集体力量自主筹划,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道路。
对红旗渠工程的坚持,是“艰苦创业,不破不还”的毅力和胆魄。工程推进过程中,有人受伤,有人牺牲,但工程没有停滞,临县人前赴后继,谱写了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英雄史歌。
本期CAUPer | 杨文韵
统筹编辑 | 李 晔
活动策划 | 欧阳燕菁
指导老师 | 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