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同济规划院|两院党委联组开展主题教育读书班——聚焦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来源:建筑与城规学院党建网发布时间:2023-05-31浏览次数:10

530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上海同济城市规划研究院党委在规划大楼“党员之家”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联组学习读书班,刘颂、童学锋、李翔宁、张尚武、王桢栋、唐育虹、王兰、耿慧志、袁烽、石邢、王晓庆、王新哲、江浩波、裴新生、宋丽慧等两单位班子成员出席,学校主题教育第三指导组组长覃文忠参加指导。读书班由规划院党委副书记王晓庆主持。

规划院副院长江浩波以中国式现代化大都市乡村振兴实践为题,讲述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他说,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乡村振兴同样要“先行先试,引领示范”,上海乡村振兴的发力点应放在引领示范城乡共同富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样板,锻造一套乡村振兴的标准、规范、路径,依托乡村空间进一步促进长三角一体化。他说,上海乡村建设工作新世纪以来大致经历了建设改造、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3个阶段。他以自己带队完成的顾村镇沈杨村规划为例,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大都市乡村振兴的5大路径:产业兴旺,即构建富民利民的乡村产业;生态宜居: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乡风文明:空间景观设计提供美好的乡村公共空间氛围;治理有效:搭建多主体和谐有序共同参与的协商平台;共同富裕:尊重村民资产所有者权益诉求及分配方式。他说,最近我们规划院三支部正与沈杨村联组开展党建,乡村振兴必须是伴随式,永远在路上,我们义不容辞。

随后,两院班子成员交流学习心得。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刘颂表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规划如何去做?近年来,同济黄岩的乡村振兴实践趟出了一条新路,很多学生深入农村参与规划后收获很大,乡村规划实践是一间育人的好课堂。但必须看到,乡村振兴在路上,适用人才的培养,乡村难题的破解,都需要我们两院携手攻关,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联手擘画中国气派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规划院院长张尚武说,上海对乡村振兴十分重视,目前上海的乡村人口约260万,但90%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城乡融合的道路怎么走?乡村地域性差异、农村土地入市、中国式乡村规划等等,都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扎下根去,细细破解。2018年,同济开始举办全国乡村规划大赛,现在每年参与的高校学子超过5000人,类似适度超前的人才培养工作我们还要继续做,进一步夯实、粘牢两院的科研成果与规划实践同频共振的基础。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袁烽说,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是重要场景,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需要设计思维,我们要努力构建符合中国乡村实际的土地、气候、环境、风土人情特征的平台。乡村的诉求和城市不一样,即使上海的乡村也不是城市的缩小版,上海的乡村与浙江、四川、江苏的也不一样。乡村规划是一个持续性强的工作,使命光荣、任重道远。规划院常务副院长王新哲说,中国式现代化的难点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得较好较完整的也是乡村。作为一家企业,规划院的效益主要来自于城市,但我们还是要反哺乡村,如何调适这种平衡,让我们的规划师乐于参与乡村振兴的规划实践,需要深入研究。

随后,两院主要领导总结学习活动。规划院党委书记童学锋指出,规划院是从建筑城规学院孕育、成长、壮大起来的,学院是我们的娘家。现在,规划院的发展遇到了人才队伍成长优化、大兵团出战难题和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等挑战,希望学院多多帮助我们,带着规划院的同志们承担课题、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学院带领我们组团承担大项目;人工智能方面,更希望学院多多支持,带领我们奋起直追。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表示,乡村振兴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国家战略。乡村是中国人的文化归途,是怀旧、是乡愁,是中国文化的根,根深而道远;乡村是中国解决城市病的治本之策,交通压力、城市热岛……上海周边的乡村就蕴藏着解决这些问题的好方子,乡村是城市的一面镜子;乡村是中国未来凝结话语理论的一个好途径,中国乡村具有后发优势,容易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话语力量;乡村是教育发展的广阔天地,人民城市理论,对于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不能少了乡村,到乡村去营造、到乡村去培养人才,我们可以联手走深走实我们的产教融合之路。

最后,覃文忠总结,今天参加读书班学习,收获很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院围绕乡村振兴现代化,将之与国策、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交流十分深入,充分体现了以学促干的精气神,相信今后一定会很快见到新的成效。他希望,两院要继续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走深走实、扎实推进本年度工作的扎实开展。

会上,还举行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版画捐赠仪式,李翔宁院长代表学院赠送30幅学生版画,为明年同济规划院3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