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声回响·乡村浙里十年 ——用以促学篇

来源:建筑与城规学院党建网发布时间:2022-11-30浏览次数:44


“习声回响·乡村浙里十年”活动 

用以促学篇——浙里十年,朋辈导师乡村展读



活动背景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八支部聚焦“乡村振兴”主题,自2017年起共开展六年7期“党建助推乡村振兴系列活动”,本学期时值党的二十大召开,为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领悟二十大新征程、解读二十大中有关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的战略指引,研八支部本期对标争先 “习声回响·乡村浙里十年” 活动从“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三个方面溯源浙江乡村理论、寻访朋辈导师乡村实践、畅谈二十大相关金句。

 

活动介绍

202211月下旬,研八支部进行“用以促学”主题分享,活动分为三个部分:视“浙”里十年、听“浙”里实践、绘“浙”里足迹,通过视、听、说、绘的方式,以不同的视角了解学习浙江台州乡村的十年蝶变,系统学习浙江乡村振兴历程与模式,体会浙江味,用浙江实践诠释中国故事的无限可能。该篇章由林子超同志统筹负责,由李欣鹏同志代表本活动小组进行交流汇报,小组成员为杨雅博同志、李皇龙同志、王丽瑶同志等共十三名支部成员。



图片

01


视“浙”里十年

该活动部分组织支部成员通过媒体发表和文字成果,了解学习关于浙江乡村振兴的内容。学习内容聚焦浙江省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党建助推乡村振兴,摘选新闻媒体及官方公众号发布的浙江台州乡村振兴报道及《乡村筑梦》、《四季城乡》、《黄岩实践》等相关书籍的重要内容,总结以杨贵庆老师为代表的乡村振兴板块的相关论文研究,深入提炼“浙”里十年的学习要点和内涵意义。



浙江政策

       2019年2月26日上午,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杭召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

       2021年,印发《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了“六美”行动部署,是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评价办法。同年,黄岩区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基准年为2020年,期限为2021-2025年,是黄岩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浙江政策重要内容

P1: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P2: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评价办法

P3:黄岩区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


 新闻报道

     浙江黄岩联手同济大学多年乡村振兴试验,引领青年乡村振兴梦,陆续报道了校地合作、团队成果、党建固基相关方面信息,打造贡橘园田园综合体,建设同济·黄岩党建教育基地等重要内容。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闻报道重要内容

P1:团队成果:乌岩头村、黄岩贡橘园

P2:校地合作: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

P3:党建固基工作法


相关书籍

杨贵庆教授结合同济大学团队近十年扎根浙江乡村振兴的规划经验,陆续出版了《黄岩实践》《乌岩古村》《乡村人居》《四季城乡》《乡村筑梦》等一系列书籍。

图片
图片

相关书籍重要内容

P1:《黄岩实践》、《乌岩古村》、《乡村人居》介绍

P2:《四季城乡》、《乡村筑梦》介绍


相关论文

      杨贵庆教授在《设计下乡:如何避免城市化》中提到,乡建是一种微观人居环境改造活动,需要与国家整体的现代化进程相结合,也对《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做出解读。

       他认为乡村规划人才的稀缺、规划资源的缺少是设计下乡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并呼吁各大院、各大高校等专业团队主动承担历史与政治的责任,助力设计下乡的实施。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论文重要内容

P1:杨贵庆: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庄规划工作的若干思考——《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再读

P2:2018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十九——设计下乡:如何避免城市化

P3:团队成果:乌岩头村、黄岩贡橘园


02

听“浙”里实践

该活动部分小组成员通过交流采访的方式,通过采访导师们,使支部成员了解浙江乡村的实践过程和经验以及相关知识;通过采访参与浙江乡村实践的师兄师姐以及同学们,了解更多关于“浙里十年”乡村发展和实践的故事。

 “美丽乡村建设重在实践,理论来自实践,而实践是靠脚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浙江乡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众多师生、群众的实践。通过倾听实践者的故事,能更多的了解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因此,我们组织了对相关老师以及学生的采访。

(由于篇幅原因,节选部分采访片段文字分享,完整版可观看文末视频)



接受采访导师(2位):杨贵庆教授、陈晨副教授

接受采访学生(4位):陈诗芸、林子超、邬文婕、张卓异

 杨贵庆 教授

图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德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Q:您是出于什么契机进入浙江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2012年的时候,我的博士生导师陈秉钊教授,他受黄岩屿头乡的邀请去进行考察和主持村庄规划。陈老师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他就推荐了我做规划。

       地方上也有相应的机构做这类规划,但技术条件技术力量都比较差,对乡村规划缺乏认识,往往导致了规划的好心办坏事,因为对文化认知方面的不足,以拆为主,拆旧建新为主,那么它不是有机更新,因此我们觉得这种类型的规划反而还不如不要,如果要做规划的话,要把文化、把地方的特征要深入的挖掘,然后形成现在来看也比较有实用性的方案。

        后来我们就选择了屿头乡沙滩村,也就是时间比较长的十年村庄规划实践。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和陪伴式规划,一炮打红,展示了规划的一种魅力、实力,以及高度。之后地方上就把一些比较难啃的骨头,像乌岩头村,也是开展的比较早,但是成效不是很好的这种案例、样本给我们做,我们开始比较有系统的来进行在大地上来写教科书,大地上来写我们的论文这样的一个历程。


图片

杨贵庆教授在黄岩指导施工现场


Q:  从您的角度,能否对10年工作进行简单梳理?

       我们整体上来讲还是按照我们的学科专业服务于社会的一个总体理念,也是常青院士在学术论坛上讲到的,“理论引领、实践示范、科学普及”

       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有理论指导,不是简单的去做一个项目,而是把它放在我们国家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上。实践示范就是我们要找到能够结合理论来进行实践的探索。

       当然这些还不够,因为我们的精力有限,做到10年来只有8个村,因此需要科学普及,这就让我们想到了筹办乡村振兴学院,能够在地方的培养各乡镇干部、地方领导,能够把我们的理念、模式、做法能够带回去。在村里面办乡村振兴学院,在村里培训,在这个村里上完课直接就在巷道里看成果,因此一个村就是一本书,这个村是在地上画的一本书


图片

杨老师在黄岩乡村教学实践基地指导学生


Q:  您觉得乡村跟城市工作的区别主要在哪些方面?

       一是,我们在乡村做事情一定不是简单一个设计的事情,而是一个整体的篇章。这个篇章就是要让人像一个导演一样的来说戏,就是说他特别是把社会文化,还有经济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等这方面三位一体整体的发展,它需要有一个非常系统的有一个长远的愿景。

       二是,面临的挑战难度还是对文化的挖掘。浙江的乡村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如果不去挖掘历史、阅读历史的话,本来就奄奄一息,可能你不去做它还在,一做可能就一下子给破坏了,这很可惜。一旦你发现了文化的线索底蕴的话,可能空间的灵魂就出来了,乡村振兴中,文化是灵魂,说的一点没错。

       三是,人的挑战,也是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我们现在非常缺乏人才,或者是说当地的一种文化认知,村民的文化认知。


Q:  您对未来乡村振兴工作,有何计划或者展望吗?

       未来的到2035年之前的10多年我觉得乡村振兴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爬坡要有韧性、要扎实,那么前面的政策框架等等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各地要进行不断的创新探索。对于我们规划专业人员来讲,有两大挑战

       一个是要汇总各方的力量,通过专业的交叉,包括环境、包括道路、农业科技等,要不不仅是规划设计,要形成一个比较多专业、多工种、多兵种的综合团队,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第二个我想是非常具有挑战的,就是要带动社会的力量。包括如何把由政府引领的乡村振兴能够进一步推进到政府引领和社会各方面一起参与,各种社会力量一起参与,包括村民的参与、乡贤的参与等等,使得拧成强大的一种社会力量。


 陈晨 副教授

图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博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委会委员等。兼任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牵头成立了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


Q:  您在浙江乡村振兴的工作是分哪些步骤展开的?

       以这个研乡村振兴研习社作为一个工作班底来推进全校在乡村振兴方面的社会实践工作。

       第一个阶段的工作是以浙江为蓝本去学习,浙江的乡村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是有产业的。所以就来研究一下浙江乡村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它是怎么发展的?

       第二阶段要求做到知行合一去服务乡村,不能只是做乡村调查,要从专业的角度,给当地的乡村振兴做一些工作,当时也做了乡村振兴的策划,例如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3.0版。

第三阶段,就是现在,整个研习社可以自我运作,也形成了一些品牌的活动,每年也会比较有规律的,在不同的时间组织一些不同的事情,会比较稳定的起到人才培养的作用


图片

乡村振兴3.0


Q:  您对未来的乡村振兴工作有什么计划或者展望?

       其实在我们研习社在2020年的时候,已经准备建立乡村振兴的实践基地。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还是从为教学寻找教学基地,从科研,从持续地服务地方这样一些角度,都在思考怎么样建立实践基地。

       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包括师生的聪明才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跟当地的一些社会需求能够结合起来,并且产生一个深度的互动,这个是我们希望推动的。


同学们的故事

Q:  请介绍一下参与的和浙江乡村振兴相关的活动

      第一个是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我们探究了德清县新市镇、安吉县溪龙乡等产业强镇的镇村互动关系,如何走向共同富裕。在对溪龙乡的一个乡村规划策略中,我们将传统的各自为营又各有特点的乡村统筹起来考虑,然后通过优劣产业重构组合、农村面貌共生共荣、旅游路线整体串联等手段,做了一个共同富裕背景下地域连片型村庄“多村联创”式的规划,在当地得到了比较好的一个认可。

      第二个是我在这个《地方产业驱动乡村振兴》专著写作中,对新世纪以来浙江省乡村发展相关政策以及实施进行了一个梳理总结,也为其他地方的一些后发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陈诗芸 同济大学2021级城乡规划硕士研究生


Q:  请分享在浙江参与实践中对当时的乡村有什么样的感受和认知?

       我首先讲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吧,浙江的乡村给我的初印象是跟我之前去过的乡村都不太一样,去过之后会还想再来。具体体现在非常不错的人居环境建设上,也从侧面体现到它的乡村的经济发展、乡村建设是很好的,领先全国。浙江乡村本身从历史以及它的自然条件方方面面也是有优势的,所以他的经济发展才能发展比较好。

       然后讲讲它的社会风俗和地方文化,具体的表现是村民给我的感受也是特别的好。之前在做调研时,初次见面的时候,当地人会很放心地借我们踏板车或电瓶车,并且你在路上可以随便进行途搭的,直接在路边招手让他们送你一程。

       政策背景的话,很熟悉的就是最开始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到“八八战略”再到“共同富裕”,这些方面都能够体现浙江地区的特色。

      总体来说就是浙江乡村走在全国前列,乡村地区比较发达、优势很多,然后这是我对浙江乡村发展的初印象。

——张卓异 2019级城乡规划硕士 导师陈晨副教授


图片

张卓异在三林村参与实践活动


Q:  请谈一谈在实地的调研走访过程中留下的深刻回忆?

在黄岩乡村进行调研实践的时候,观察到杨老师在黄岩乡村是非常受到当地的欢迎的,一方面,杨老师每到一处乡镇,村镇干部都是亲自前来、全身陪同。我觉得这体现了浙江当地政府对杨老师的乡村振兴工作给予了一个极高的重视度,同时也突出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当地的许多村民都认识杨老师,都与他热情地打招呼。我深刻的感受到这就是公众参与的一个价值。规划师和受众,在一条战线上,就像是一家人一样。这样的规划,我觉得才是人民想要的规划,这样的乡村才是村民想要的样子。

——林子超 2022级城乡规划硕士 导师杨贵庆教授


       第一个是在调研以白茶产业著名的一个溪龙乡黄杜村的时候,坐着车绕过蜿蜒的山路达到最高点的一个观景台,上面矗立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一个石碑,往远处看便是溪龙乡壮美的茶山,美丽的村庄。

      第二个是在调研数字乡村建设情况的时候,村干部在为我们介绍的时候把六块电子屏幕一打开,我们同学们和老师又被震撼了,大屏幕展示的是浙江省数字乡村3.0版,大尺度到有村庄的实时遥感影像、功能布局、细节到有各个设施的分布点,实施监测水塘温度等等。

——陈诗芸 同济大学2021级城乡规划硕士研究生


图片

黄杜村“一方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石碑


Q:  请聊聊以上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以及你的收获?

       从我自身来讲的话,首先是从认知上,丰富了我对村庄的认知;然后从专业知识的角度上,我也对他们乡镇的产业发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然后从我自己综合能力上来看的话,因为毕竟要带一支队伍出去,要基本上全权负责,每天要负责和政府、企业、村委会的村支书还有上对老师下对同学都要统筹负责,这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个人能力的锻炼很有帮助的。

——张卓异 2019级城乡规划硕士 导师陈晨副教授


       从当下来看的话,我是切实的感受到了我所调研的这些乡村都展现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

      另外我也有一点思考,就是从长远来看的话,我欣喜的发现,这些项目它都是具有一个持续性。老师都十分注重后续的这个跟踪和反馈,并不是做完一个项目结束就走人的,而是对同一地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推动该地发展,从一个阶段迈入下一个阶段,那我觉得这也体现了一种同济担当。

——林子超 2022级城乡规划硕士 导师杨贵庆教授


图片

沙滩村实践基地师生团队合影


Q:  请问对于未来的乡村振兴、对浙江乡村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看法或者期待的吗?

       二十大里面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发展农业农村放到首要地位,这也是对于浙江余村发展提供了更加开阔和更加良好的契机,相信未来的余村发展会更具特色化。

       然后关于研习社未来在浙江开展乡村研究与实践的计划,同济位于上海,其实我们跟江浙沪地区的联系是非常深的,研习社也是如此,我们有非常多的调研基地都会选在浙江的乡村。因为它作为乡村发展的先发地区,有非常大的发展优势,其中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去探索,未来如果有机会的话,也是希望维持这个范围,将我们的力量为据点继续发散。

——邬文婕 同济大学乡村研习社副社长


图片

邬文婕在余村参与社会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和最繁重的任务其实仍然是在农村,要扎实地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

从浙江的状况来看的话,毫无疑问地就是说浙江乡村其实走在我们全国乡村的前列了,总书记之前也在浙江执政过,他也说过浙江是最有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地方,也把浙江前年还是去年也作为共同富裕的示范区提了出来。

我自己的话,就是希望早日看到浙江的乡村能够真正的再更上一层楼,能够更好地发展,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也希望它能够早日做出一些可以复制的经验和做法出来,能够给其它地区(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提供一些参考吧。

——张卓异 2019级城乡规划硕士 导师陈晨副教授


   

完整采访视频 Part 1

   

完整采访视频 Part 2

   

完整采访视频 Part 3


03

绘“浙”里足迹

该活动部分小组成员通过收集在浙江乡村实践中拍摄的照片以及其背后的故事,绘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浙里足迹地图。在浙江乡村振兴实践项目中,同济大学的师生们累计前往29个村落,足迹到达了台州市、湖州市、绍兴市、嘉兴市等。



图片

浙里足迹地图



通过此次“习声回响·乡村浙里十年——用以促学篇”分享学习活动:视“浙”里十年、听“浙”里实践、绘“浙”里足迹三部分活动内容,同学们深入学习浙江乡村振兴的历程和研究,认真聆听实践者们分享浙江乡村振兴故事,进一步了解同济大学师生们于浙江乡村振兴实践的十年足迹,增强了支部成员与积极分子对于乡村建设与实践的信心与动力。

“党建助推乡村振兴”品牌活动介绍

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作为城乡规划学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第八党支部牵头,五年来已联合多个研究生党支部开展“党建助推乡村振兴”系列活动,目前已开展学校-社区篇、战疫特别篇、学党史促教育篇、城乡协同篇、城乡共富篇六期活动。本学期将开展第七期传习之路篇(“习声回响·乡村浙里十年”)活动。

其主要内容为:①学以致用——习声回响,美丽乡村久久为功;②用以促学——浙里十年,朋辈导师乡村展读;③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传习之路,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

本支部以“乡村振兴、党建破题”的工作思路,在浙江黄岩、上海金山、上海宝山等地的乡村广泛开展调研、学习和实践。在浙江黄岩建立全国第一个高校乡村党建教育基地——“同济·黄岩党建教育基地”,在乡村中组织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为村两委和村民授课,举办乡村振兴成果展览;在疫情期间编制《乡村防疫手册》,在浙江黄岩乡村中广泛发放并获好评;举办“同济·复旦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组织编制了《黄岩乡村振兴手册》、《四史学习手册》,力争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党建助推乡村振兴的“同济样板”。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第八党支部介绍: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第八党支部现有成员31人,其中正式党员29人,预备党员2人。

“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在国内领先的学科优势,依托党建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国家战略,提高党支部工作的政治站位,提升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做出同济探索,扎根乡村基层实践。

“党建引领、思想先行”。在学校与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组织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扬专业在地优势与实践特色,将践行党的理论学习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地化结合。严格落实校党委生活指导意见,搭建党建助推乡村振兴的高校平台。


资料收集:  

殷清眉  蔚韵  吕一平  李光雨  杨文君

宣传手册制作:                                  

朱伟坤

主题分享:

霍伟 

本期推送制作:                     

霍伟 冯麒羽 高邦妍

活动总体策划:

辛蕾 杨宇驰 刁海峰 

指导老师:

唐育虹 郑晨 方勤

审读:

唐育虹 郑晨 辛蕾 高邦妍 杨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