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下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全体党员于学院B楼B231教室“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五大关系——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主题党课。杨贵庆教授为全体党员带来了一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专题党课。他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析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阐释了五大关系的深刻内涵。党课特别注重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城乡规划专业特色的结合,引导党员同志在专业实践中筑牢思想防线、锤炼党性修养。
“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五大关系“专题党课现场照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五大振兴具有深刻的逻辑关联性。
与组织振兴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振兴是保障。一方面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确保乡村发展的根本宗旨为广大农民群众谋福祉;另一方面要扎实推进乡村基层党建,确保发挥好村一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当前,特别需要持续建设一支有志向、有梦想、有责任、能创业的青年党员队伍,深入乡村基层一线。近年来的“大学生村官”是一种积极的机制探索,既锻炼了有志青年,也为党的事业培育了一批后备力量。有了组织振兴的保障,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就有了“主心骨”。
与产业振兴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国情的一大主要特征,它不仅意味着发展任务繁重艰巨,而且还意味着面对我国区域差异化和不平衡的巨大挑战。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目前人均国民收入已经历史性地迈上了1万美元的台阶,但由于人口规模巨大,人均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挑战更大。我国乡村发展的历史方位,标识了乡村现代化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就是要对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阶段目标,因时制宜,重点是实现从传统生产力向现代生产力的动能转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浙江黄岩区南城街道贡橘园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杨贵庆教授团队供图)
与人才振兴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和村民共同富裕,关键是人才。当前,不论是科学技术赋能乡村生产力,带动农业生产率提升,也不论是数字乡村助力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要素双向平等流动,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收,再加上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有效治理等,都需要各方面人才的带领。本土人才、外出能人返乡创业、科技人才下乡等各方面人才都很急需。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长期实施为人才下乡提供了重要渠道。这还不够,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下乡支农的政策力度,特别为青年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展宏图创造条件,持续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团队在黄岩区西部山区“演太线”实地踏勘指导地方建设人才(肖颖禾拍摄)
与文化振兴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灵魂。我国长期农耕文明积淀的地域乡土文化,凝练成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组成。遍布全国的中国传统村落,是祖国大地上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是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魅力底色。在大力发展乡村现代生产力、提升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必须积极保护、赓续传承好乡村文化遗产,对乡村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和古树名木等心存敬畏。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把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宜居生活有机结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村民拥有乡土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浙江黄岩区茅畲乡下街村中国传统村落传统街巷保护修复(杨贵庆教授拍摄)
与生态振兴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振兴是基础。如果没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其他发展都缺乏了根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是“共生”,既要体现和尊重人的“生”之所需,又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再“生”之力,从而达到“共生”。在乡村地域开发建设和保护治理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之所“需”和之所“欲”,尊重和敬畏地对待乡村的生态环境。
浙江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太极潭”规划建设实现了村庄生态环境的跃升(杨贵庆教授拍摄)
“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五大关系“专题党课现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