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跨越百年的专业思政课: CAUP研究生第十六党支部&第七党支部“传承先辈精神,勇担时代使命”党建研学系列活动

来源:建筑与城规学院党建网发布时间:2025-04-24浏览次数:31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第十六、第七党支部于4月15日联合开展“传承先辈精神,勇担时代使命”党建研学活动。活动以中共四大纪念馆、今潮八弄历史街区、四川北路公园及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为实践载体,通过实地探访红色场馆、城市更新案例与学术展览,将党史教育与专业使命传承深度融合。两支部党员以“红色寻访+专业观察”双线并行的形式,感悟先辈精神,触摸城市脉络,为新时代规划学科的青年使命注入鲜活注解。



追寻红色印记

中共四大纪念馆的初心叩问



活动伊始,两支部党员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前集结,在庄重的党旗下合影留念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坐标,中共四大纪念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革命道路的壮阔历程。在馆内,党员们通过珍贵史料、场景复原与多媒体展陈,重温了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与重大意义。



展馆以沉浸式展陈重点呈现了中共四大在党组织建设中的里程碑意义: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首次将党的基本组织由“组”改为“支部”,确立“三人成立支部”的组织原则,并将建设重心向产业工人聚集地延伸。一份泛黄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原件旁,动态数据图清晰显示,这一制度创新推动党员人数从四大召开时的994人激增至五大时的57967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活动照片


“中共四大首次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何嘉雯和罗梓文同志为大家介绍了中共四大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纪念馆概况以及展览等内容,详细阐释了会议对党的组织建设与革命策略的深远影响,同志们感慨道:“从石库门到天安门,革命先辈的智慧与勇气让我深刻体会到‘坚持党的领导’是百年奋斗的制胜法宝。”



探访城市更新

今潮八弄与四川北路公园的“新旧对话”



两支部党员分头探访四川北路公园,赖枫雄和沙昱含同志为大家讲解了四川北路公园的设计理念,从专业视角分析了公园“线性景观廊道”的规划逻辑,以及其如何串联起周边红色文化资源,打造“行走的党史课堂”。



在虹口区今潮八弄历史街区,贾颖慧和张芷曼同学为大家讲解今潮八弄的历史脉络,深入观察石库门里弄建筑的活化利用。街区通过“修旧如旧”的改造策略,将百年弄堂与现代艺术展览、文化市集有机融合,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案例。同志们感叹道:“历史建筑的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空间与当代生活对话,这正是我们规划专业需要思考的课题。”










对话专业先辈

梁林展中的专业思考与使命传承



作为活动的重要环节,两支部参观了“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展览以梁思成、林徽因的建筑保护实践为主线,通过手稿、模型与影像资料,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筚路蓝缕。同志们动情道,梁林二位先生“以建筑书写民族尊严”的精神,激励我们以专业守护文化根脉。



参观过程中,党员同志们重点讨论了梁林团队对建筑测绘技术的创新应用,并结合展陈中的斗拱模型、古建修复案例,探讨了传统营造技艺在现代城乡保护中的传承路径。当看到梁林团队发明的“以今证古”研究法手稿时,有同志提出:“他们不仅创立了建筑史学科,更留下了‘将生命融入文化遗产’的精神遗产。今天我们用三维激光扫描取代皮尺竹梯,但那份为千年文明续命的赤诚,永远是指引我们的星辰。”讲解老师总结道:“建筑不仅是技术的产物,更是文化的载体,真正的保护情怀,是在废墟中寻找文明基因,在困顿中坚守学术理想。作为同济学子,我们既要传承技艺,更要赓续这份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使命。



结语

本次党建活动以“行走的课堂”形式,将红色场馆的党史教育、城市更新案例探访与学术展览研习紧密结合,实现了“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育人目标。党员们通过实地调研,深刻认识到规划学科在文化传承保护、社会治理中的时代责任,进一步坚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想信念。展望未来,研十六支部与研七支部将持续深化“党建 + 专业”品牌建设,稳步推进“对标争先”项目建设,创新推出系列实景党课教案,打造更多实景党课与跨界研学活动,引领青年学子在城乡建设中书写红色初心,于历史文脉间筑就时代新章。





供稿|研究生第七、第十六党支部

文字|张婷、唐伊雯、赵誉行

排版|蓝添添、田琳、陶晗

摄影|柴雯雯、陈思楠

审核|郑晨、姜凡、李子豪、马煜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