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大礼堂风采,共赴新时代征程: CAUP研究生第十六党支部&第七党支部“寻访校园建筑,赓续红色血脉”党建研学系列活动

来源:建筑与城规学院党建网发布时间:2025-04-09浏览次数:33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部署要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第十六、第七党支部延续了“寻访校园建筑,赓续红色血脉”党建研学特色活动,以“大礼堂故事:与世纪对话的穹顶”为主题,通过实地探访红色建筑遗产,深化党史校史教育,以专业视角传承红色基因引导青年党员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本次活动得到了学校的关注与支持,吸引了校内不同专业同学的广泛参与,反响良好。支部在本次“对标争先”活动中的创新实践和积极成果,为校内党建活动的丰富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认识大礼堂


追溯历史脉络,探寻结构美学

    首先,郑晨老师进行了活动开场介绍,李文敏老师发表了参会致辞。大礼堂作为同济大学的重要文化地标,见证了同济大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同济人的精神与追求,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同济人的记忆与情感。本次活动以建筑为书,故事为脉,通过探寻同济大学大礼堂背后的故事,将专业教育与文化育人深度融合。

郑晨老师介绍

李文敏老师致辞

随后,沙昱含同学为大家讲解了大礼堂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改造历程。大礼堂于1962年建成,曾获“新中国50年上海经典建筑”提名奖。百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礼堂祝贺致辞,指出同济的一百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一百年;同济的一百年,是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的一百年;同济的一百年,是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一百年。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大礼堂结构形式和建筑造型上的创造性、先进性、科学性,更领略了大礼堂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辉煌篇章。







倾听大礼堂


聆听岁月故事,感受人文情怀

贾瑞云老师受邀为大家讲述了这座建筑背后温暖的故事,包括了大礼堂建设之初的推动因素、矛盾与难点,以及化解的方法,指出建筑设计本身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指导到实践一步步完成,为人类造福是作为建筑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大礼堂建成后,贾老师曾特意拿了礼堂最后一排的座位票去体验观众席最远处的音效、灯光,发现效果依然很好,这充分证明了建筑师在设计时对观众观演体验的用心考量。除此以外,贾老师还分享了自己上学时期所经历的温暖又难忘的往事,尤其是在1956年3月12日植树节当天,全班同学有幸承担了为同济毛主席像北侧植树的光荣任务。贾奶奶继而回忆道,当时的院里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从那海滨走到边疆,我们一生走遍四方

辽阔的祖国万里山河,都是我们的家乡

住着帐篷和土房,冒着山野的风光

一旦盖好了高楼大厦,我们就再换一个地方

眼前总是无尽的原野,身后总是崭新的厂房

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着奔向远方



贾瑞云老师口述建筑故事



最后,贾老师叮嘱同学们,永远不要忘记建筑人士肩上的担子,应时刻准备着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这是我们的胸怀与气魄,我们要为此奋斗终生。







走进大礼堂


触摸历史痕迹,领悟建筑匠心

在聆听完大礼堂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动人故事后,活动进入了实地参观实践环节。贾奶奶带着党员们缓缓步入大礼堂,仿佛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她看着大礼堂前种植的杉树,回忆起那个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年代,工人们利用滑轮和绳索将沉重的楼板一块块吊起,完成了一座座宏伟建筑的建设。同学们听着贾奶奶的讲述,无不感叹于前辈们的智慧与坚韧。



踏入大礼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独特的造型。那标志性的拱形结构,仿佛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桥梁,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同学们仰望着高耸的拱顶,不禁为建筑师们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所折服。据老师介绍,这拱形结构不仅在美学上独具魅力,更在力学上有着精妙的设计,下方拉杆的巧妙运用,为整个建筑提供了稳固的支撑,使得大礼堂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屹立不倒。



沿着宽敞的通道前行,同学们来到了观演厅。这里,先进的音响设备和照明系统令人眼前一亮。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同济人的辛勤付出与创新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大礼堂还巧妙地利用了地热资源改造内部小气候,夏天地下水凉爽,用于降温;冬天地下水温暖,用于升温,为观众营造了舒适宜人的观演环境。这种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同济大学在建筑领域的前瞻性和责任感。



此次大礼堂参观实践,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这座建筑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魅力。从规划到建设,从改造到升级,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同济人的智慧和汗水。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参观,不仅对大礼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作为同济学子的责任和使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传承同济精神,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本次活动通过讲述大礼堂建筑背后的设计理念、建造意识与人文故事,将专业知识、校园文化与红色精神相结合,在实地参观中让同学们触摸到“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具象化表达,感受到老一辈建筑师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同学们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投身建筑与城市规划事业的信念,体会到了肩负的时代重任,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研十六支部与研七支部也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推出系列实景党课教案,让更多青年在实践中成长,在传承中奋进。


                                                 


供稿 | 研究生第七、第十六党支部

文字 | 何嘉雯、李思颖、唐伊雯

排版 | 罗梓文、张芷曼、田琳

摄影 | 贾颖慧

审核 | 郑晨、姜凡、李子豪、马煜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