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学习教育进行时 |“'乡'遇青春,振兴有我”研三支部暑期实践活动

来源:建筑与城规学院党建网发布时间:2024-08-12浏览次数:31

活动内容

  在推进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党性修养的过程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AUP)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于7月9日成功举办了暑期实践活动。支部内党员及发展中同学多人参与了这次前往上海市金山区水库村的探索之旅。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学习,深入了解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的乡村变迁与发展。


  活动当天全体成员精神饱满,在上午8:30于赤峰路200号门准时集合。出发前,支部组织委员强调了此次实践的重要性并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随后,全体成员乘坐大巴车前往金山区水库村,车内充满了对乡村新面貌的好奇与期待。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队伍于上午10点顺利抵达目的地。首站是充满历史底蕴的水库村村史馆。通过一系列珍贵照片与展品,党员们详细了解到水库村作为一个海边的普通盐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过程中的历史,看到了村落从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到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的农历奋斗,体会到了农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巨大成就。

  水库村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的海盐县。该村庄因水网密布、河流众多而得名,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中心。随着时代的变迁,水库村逐渐发展成为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拥有济渡桥等历史文化遗迹,并以其种植业和淡水养殖业而闻名,近年来更是成为上海周边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村史馆参观结束后,党员们步行游览了水库村。大家近距离观察了村庄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以及村民的生活状况。水库村村委会、青年之家、为老服务中心等建筑由本学院王红军教授设计建造而成,同学们就近就能够实地感受到教授在设计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和充满活力的乡村文化让每一个角落都显现出水库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坚实步伐和喜人成果。

  2019年,水库村与同济大学就乡村振兴领域开展合作,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教授团队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且率先在全市范围内落实乡村规划师制度,聘请了多名来自规划、建筑、景观领域的专家作为乡村规划师,为水库村的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同济大学承担了水库村农民集中居住点一期南片的设计工作,在保留原有水乡风貌的基础上打造了多功能复合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双方共同组织了多种文化体验活动,如扎染手作、香薰片制作、稻草人雕塑等,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并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同时,水库村与同济大学联合举办了多场培训活动,为当地干部提供了关于智慧农业、乡村规划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这些合作项目不仅提高了水库村的整体规划水平,还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使得水库村成为了一个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


【交流分享及红色剧本杀活动】  

  午餐后,党支部成员们来到村内一家充满乡村风情的咖啡厅,这里既是一个休息的好去处,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始了参观后的交流讨论。讨论中,每个人都积极分享了自己的参观体会和心得,气氛十分热烈。随后,为了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党支部特别安排了一场红色剧本杀活动——《孤城》。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同学们亲身体验到了那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大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根据剧本中的线索,共同完成任务,解决谜题。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重温了党的光辉历程,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这次活动不仅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更加深了对党的历史和理想的认同感。大家纷纷表示,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纷纷表示要将这份感动转化为实际行动,继续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返程】  

  随着下午四点钟的钟声缓缓响起,党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不舍踏上了返程的路途。此次活动不仅让他们亲眼见证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热爱乡村、服务乡村的种子。通过一天的参观学习与互动交流,党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一名党员在推动乡村发展中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他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经历为契机,更加积极地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结语】 

  暑期实践期间,支部其他同学们还对自己家乡附近的红色经典、优秀建筑积极开展了实践探索活动,如参观上海四行仓库、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广东顺德清晖园等,这些实践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对家乡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相信以后年轻党员们将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未来,他们或许会成为乡村建设的推动者、农业科技的创新者或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无论身处何方,他们都将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为实现全面振兴乡村的目标不懈努力。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对乡村变迁的深刻探索,也是对党员教育形式的创新尝试。相信这些年轻的党员们将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图文撰写:王玮煜、王世同、王乙茜

排版:李娟洁、王威

审核:郑晨、唐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