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济出发:赏红色建筑 学百年党史│第六站:一大会址站

来源:建筑与城规学院党建网发布时间:2022-07-26浏览次数:355

对标争先,红色足迹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利用好上海红色景观资源,也为了以更生动活泼的形式促进党支部开展的党史教育工作能够更加扎实推进,建筑与城市规划院研究生第四支部、第十二支部、第十四支部以“从同济出发:赏红色建筑 学百年党史”为主题开展了党建特色活动,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现场实地调研、城市徒步视频拍摄、党史及建筑史知识整理、文案配音、视频剪辑等系列活动。

徒步行走在各个站点,了解历史,可以回忆起当初奋斗的岁月,漫步城市,可以看到当今时代的发展。围绕地铁站这一现代交通工具,活动所制作的视频串联起各个有丰富故事内涵的红色建筑景观,建筑本体、红色文化、当代城市风貌三者互相补充,过去停留在书本中的党史在党员心中变得更加鲜活。


第六站:一大会址站

第六站是上海一大会址·新天地片区,这个城市的起居室,是繁冗生活之余惬意的放松之处,也是观望世界与本土,张望昨天和明天的窗口。

一大会址·新天地是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外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首次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把这片反映了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

除此之外,一大会址·新天地片区还分布着不少红色建筑,漫步新天地,仿佛时光倒流,有如置身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体会过去的红色历史:昨天、明天,相会在今天的新天地。

今天就让我们漫步于此,一起探寻那段红色时光。


0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一大会址介绍录音(单击播放,再次单击暂停)


地理位置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简称中共一大会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黄陂南路374号。

建筑特征

一大会址原楼于民国九年(1920年)建,共2排9幢,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与左右紧邻4幢同类房屋同时建成。为上海典型石库门式样建筑,外墙青红砖交错,镶嵌白色粉线,门楣有矾红色雕花,黑漆大门上配有铜环,门框围以米黄色石条,门楣上部有拱形堆塑花饰。

一大会址外立面


历史背景及变迁

1921年7月23日,来自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李达、李汉俊、张国焘、毛泽等东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秘密汇聚在上海法租界的贝勒路树德里3号(今兴业路76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址于1952年后成为开放纪念馆,均按当年外貌原状修复,总占地面积715平方米,建筑面积2316平方米。1959年5月26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一大会址纪念馆展览

一大会址纪念馆内部与会代表塑像


纪念馆曾于2020年11月开始闭馆修缮改造,于今年6月重新开放,以良好面貌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城市漫步

小队合影


02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宿舍旧址

一大代表宿舍旧址录音(单击播放,再次单击暂停)

地理位置

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位于上海太仓路127号。这是一栋三楼三底砖木结构的石库门房子。当时,这里叫“白尔路389号”,是一所私立女子学校——“博文女校”。

历史背景

中共一大召开期间,时值暑假,女校靠近树德里李宅。于是,王会悟就以“北大师生暑期旅行团”名义向黄绍兰借用校舍,作为代表们的住宿地。

于是,参加大会的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包惠僧、刘仁静、周佛海等9人,就在这里讨论交流工作,起草文件,完成了中共一大会议的准备工作。

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由于中途会场遭到法租界包探骚扰,代表们因此离开上海,转赴嘉兴南湖继续开会。博文女校至此结束了它在一大中的使命。

历史变迁及保护

195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由房管部门陆续把这里的居民迁出,略加修复,并于1952年9月开始内部开放,当时称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三馆。

1985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此楼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增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是一大会址纪念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代表宿舍距离一大会址纪念馆有段距离,加之代表宿舍旧址长期未对外开放,人们对一大代表宿舍旧址的了解不算多。加强和重视对一大代表宿舍旧址的研究和宣传,是全面、系统、准确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党初期历史的重要一环;对“不忘初心”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希望一大代表宿舍旧址可以成为公众的“熟面孔”。


03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平民女校旧址

二大会址录音(单击播放,再次单击暂停)


地理位置

中共二大会址位于今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即原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曾是时任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在此召开。

在这里面还有一所“平民女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

藏在二大会址里的平民女校


建筑特征

该处为石库门旧式里弄建筑风格,1915年10月由新瑞和洋行英国建筑师设计并建造,次年竣工,全部建筑一组四排,包括沿原南成都路店铺共76个单元。主体为深灰砖砌体,门窗洞口局部以红砖突出砌筑。

二大会址门口

二大会址内巷道


历史意义

中共二大制定了第一部党章,详细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对党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党的纪律和制度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最终完成。同时,第一次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统一战线——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第一次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了要求,第一次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预示着党的事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参观二大会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开始进行妇女解放运动实践的尝试。陈独秀和李达觉得应该通过培养一批妇女干部,来唤醒妇女的觉醒意识,而这就是建立平民女校的初衷。

二大会址纪念馆内部


1959年二大会址被确定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旧址修复,2013年确立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4 《中国青年》编辑部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录音(单击播放,再次单击暂停)


地理位置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淡水路66弄4号。穿过繁华的淮海中路,沿着淡水路一路往前,有一幢透着老上海古朴气息的石库门建筑掩映在茵茵碧草、成荫绿树之间,这便是《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正面


建筑特征

该建筑为典型的三合院石库门住宅,坐北朝南,平面呈“凹”字形,外墙为清水青砖红砖腰线,二楼局部有挑空阳台,二坡顶,砖木结构。二楼客堂及亭子间是编辑部办公室,小阁楼作印刷间。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背面


历史背景

《中国青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继《先驱》之后出版的机关刊物,是唯一一本延续至今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刊物。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1924年春,团中央租下此处编辑出版《中国青年》杂志,宣传马列主义,教育和团结广大青年参加革命。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该刊迁往武汉。1962年,《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05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录音(单击播放,再次单击暂停)


地理位置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567弄1—7号。其中1—5号为纪念馆,分为“序厅”、《中国青年英模展厅》《上海青年运动史展厅》(动态展厅)和《“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历史展厅》四个部分。

建筑特征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为典型的砖木结构石库门建筑,建筑元素结合了中西结合的特点,既有西式山花门墙,也有中式合院布局特色。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外立面


历史背景

九十四年前,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性质的青年团组织在位于上海法租界的霞飞路(现淮海中路)渔阳里6号成立。这个组织时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于成立最早,后又积极指导其他地方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工作,并于1921年7月开始代理团中央职权,因此,它的成立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1961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正式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学们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前学习


06《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新青年编辑部录音


地理位置

1920年初,陈独秀自北京返沪,《新青年》编辑部随陈由北京迁至上海渔阳里2号。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大门


建筑特征

该建筑为旧石库门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一客堂一厢房布局,后有天井,占地面积81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楼上厢房为陈独秀的卧室,楼下为《新青年》编辑部。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内部天井庭院


历史背景

陈独秀在此建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任书记。这里曾为中共一大会议的筹备处、联络处、接待处,及一大后的中共中央局机关。1959年5月26日,《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内部展厅


07 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

中华职业社旧址录音


地理位置

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址最初在方斜路江苏省教育会内,后于1930年迁入华龙路自建的大楼里(今雁荡路80号)。

建筑特征

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六层大楼,占地面积353平方米,建筑面积1608平方米,平面受地形影响呈楔形,主入口位于路口转角,立面强调竖向构图,呈装饰艺术派风格。

街角处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


历史背景

中华职业教育社由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及政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宋汉章等,与1917年5月6日在上海创立,黄炎培任理事长,创办刊物《教育与职业》。1918年办中华职业学校。1930年,该社人士筹款建造此楼,1931年在此创刊《救国通讯》。2002年4月27日,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同学们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门口



图片|研究生第四支部自摄

文字|研究生第四支部

排版|周超